“關于閱讀的所有理想,在此重塑!”7月3日上午9點,鄭州市尚座中心B座4樓,一場讀書人、愛書人齊聚的“演書節”在此拉開帷幕,這也標志著籌備將近兩年的“理在·閱空間”(以下簡稱理在)正式開業。這個基于傳承黃河文化構建的閱讀復合型文化體驗空間,為讀者展示了“書店3.0時代”的全新形態,將為鄭州乃至河南樹立起嶄新文化地標。


步入理在,盛裝打扮的詩仙熱情迎客,并與讀者互動。“演書節”通過“閱”“間”“問”“閑”“們”五幕遞進,全方位展示項目空間設計、文化閱讀、演書鏈接、文化交流、享悅心靈、社交分享等方面的運營策略及文化調性。

理在主理人、河南創新實踐教育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李坪淥講話
理在主理人、河南創新實踐教育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李坪淥用一組數據回顧了理在誕生的過程:1群出版人,用400余個日夜,躬耕4000㎡,打造4大劇場,孵化16部書本劇,1部數字沉浸劇,37座書架上放著6萬本書,10個城市的特色文創,還研發9部智能交互裝置。“在未來的長期運營中,我們立志,將不斷刷新這一組一組的小數據,為大河南的書香建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讓理在閱空間成為‘美好一億人的文化道場’。”李坪淥說。
李坪淥還為讀者現場解鎖了這一文化體驗空間的5種“打開方式”:以“沉浸閱讀”營造深度文化氛圍,既重視新書推介,又注重閑置書流轉,讓讀者交換新知;以“演書計劃”形成空間體驗差異,開河劇場、有巢劇場、喂泥劇場、給光劇場各具內涵,為讀者奉獻品質好劇,在“書店+劇”時代中療愈精神、望見未來;以“文創旅程”拉開文化資源縱深,創新策展“文創里的中國”,首發10座城市,未來將巡展100城,讓理在成為永不落幕的文創市集、文化現場;以親子為主體的學習場景,課本劇、童話劇、魔術劇,科學課、藝術課、手工課等特色內容,將充分賦能青少年成長。以無處不在的算力,多維感官交互,沖破次元壁壘,增強空間的未來質地,書店也可以不只是書店,而是可聽、可演、可游、可交互的全新閱讀空間。

理在戲劇主理人史不凡分享
理在戲劇主理人史不凡,作為生態合伙人,回溯了戲劇對出版融合的作用,分享了他對空間戲劇的美好暢想。近年來,史不凡與中原出版傳媒集團合作創作了以《司馬光砸缸》為代表的課本劇、以《紅旗渠水到俺村》《焦裕祿之歌》為代表的“不朽的豐碑”系列書本劇,“其實從書店開始籌備,我就在思考,作為一個非標尺寸的戲劇空間,什么形式最合適,我們提出了‘空間戲劇’。”史不凡說,未來,理在四個劇場可以進行基于經典圖書內容開發的劇本演出,通過戲劇和表演的融合創新,會讓更多的書本“活”起來。

理在空間設計主理人李戰強分享
理在空間設計主理人李戰強以四個劇場、九個裝置、128封信件為主對理在空間設計理念進行分享。漫步理在,大量高科技的裝置,隨時都能喚起讀者的閱讀興趣。比如“造夢機”,能穿越時空,讓“夢想變為現實”;“黃河音潮”,讓洶涌澎湃的黃河得以被看見、被聽見;“未來之眼”,讓讀者一眼看“穿”幾千年;“見字如面”,情真意切,讓人從文字中找尋久違的感動。

河南省作協副主席、河南省文學院副院長、河南省詩歌學會副會長馮杰分享
演書節上,河南省作協副主席、河南省文學院副院長、河南省詩歌學會副會長馮杰,回顧了他和書店、書的特殊感情。在他看來,雖然是第一次前來理在,但是這樣的文化閱讀空間,給了他很大的啟發。“以后我們作家的新書首發、研討會等等,都可以到這里來。”

“《新周刊》2021年十大‘草根’人物”韓仕梅分享
號稱“田埂上的詩人”,曾受聯合國婦女署邀請做主題演講,獲評“《新周刊》2021年十大‘草根’人物”的韓仕梅,現場分享了她與閱讀的故事,以及從閱讀中汲取的人生智慧和力量。韓仕梅說,作為一名曾經因為貧困而輟學的農婦,閱讀讓她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對于她個人而言,閱讀是一條通往心路的船,知識是通向無限可能的一個萬花筒。

中原出版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慶致辭
中原出版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慶表示,面對互聯網時代數字化浪潮,紙質書的影響力日漸式微,如何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如何為“Z世代”打造出他們喜歡的書、文化產品和服務?這是需要出版人不停探索的時代命題。中原出版人的初心,就是堅守主流文化、主流價值、主流思想,實現內容活化、觸達用戶,并回歸閱讀,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代傳承,真正入腦入心。這次全新亮相的理在,就是一個很好的體現
如果說書店1.0時代是傳統的圖書買賣;書店2.0時代則是“書店+x”的復合型文化空間,形成了“書店+文創”“書店+親子空間”“書店+咖啡廳”等諸多業態;如今,“理在”已進入了書店的3.0時代,這是中原出版傳媒集團“閱讀 +”的一次創舉,未來,理在將不斷重塑實體書店的“新場域價值”“新產品價值”和“新服務價值”,為書香河南、書香中國建設助力。





步入理在,盛裝打扮的詩仙熱情迎客,并與讀者互動。“演書節”通過“閱”“間”“問”“閑”“們”五幕遞進,全方位展示項目空間設計、文化閱讀、演書鏈接、文化交流、享悅心靈、社交分享等方面的運營策略及文化調性。

理在主理人、河南創新實踐教育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李坪淥講話
理在主理人、河南創新實踐教育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李坪淥用一組數據回顧了理在誕生的過程:1群出版人,用400余個日夜,躬耕4000㎡,打造4大劇場,孵化16部書本劇,1部數字沉浸劇,37座書架上放著6萬本書,10個城市的特色文創,還研發9部智能交互裝置。“在未來的長期運營中,我們立志,將不斷刷新這一組一組的小數據,為大河南的書香建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讓理在閱空間成為‘美好一億人的文化道場’。”李坪淥說。
李坪淥還為讀者現場解鎖了這一文化體驗空間的5種“打開方式”:以“沉浸閱讀”營造深度文化氛圍,既重視新書推介,又注重閑置書流轉,讓讀者交換新知;以“演書計劃”形成空間體驗差異,開河劇場、有巢劇場、喂泥劇場、給光劇場各具內涵,為讀者奉獻品質好劇,在“書店+劇”時代中療愈精神、望見未來;以“文創旅程”拉開文化資源縱深,創新策展“文創里的中國”,首發10座城市,未來將巡展100城,讓理在成為永不落幕的文創市集、文化現場;以親子為主體的學習場景,課本劇、童話劇、魔術劇,科學課、藝術課、手工課等特色內容,將充分賦能青少年成長。以無處不在的算力,多維感官交互,沖破次元壁壘,增強空間的未來質地,書店也可以不只是書店,而是可聽、可演、可游、可交互的全新閱讀空間。

理在戲劇主理人史不凡分享
理在戲劇主理人史不凡,作為生態合伙人,回溯了戲劇對出版融合的作用,分享了他對空間戲劇的美好暢想。近年來,史不凡與中原出版傳媒集團合作創作了以《司馬光砸缸》為代表的課本劇、以《紅旗渠水到俺村》《焦裕祿之歌》為代表的“不朽的豐碑”系列書本劇,“其實從書店開始籌備,我就在思考,作為一個非標尺寸的戲劇空間,什么形式最合適,我們提出了‘空間戲劇’。”史不凡說,未來,理在四個劇場可以進行基于經典圖書內容開發的劇本演出,通過戲劇和表演的融合創新,會讓更多的書本“活”起來。

理在空間設計主理人李戰強分享
理在空間設計主理人李戰強以四個劇場、九個裝置、128封信件為主對理在空間設計理念進行分享。漫步理在,大量高科技的裝置,隨時都能喚起讀者的閱讀興趣。比如“造夢機”,能穿越時空,讓“夢想變為現實”;“黃河音潮”,讓洶涌澎湃的黃河得以被看見、被聽見;“未來之眼”,讓讀者一眼看“穿”幾千年;“見字如面”,情真意切,讓人從文字中找尋久違的感動。

河南省作協副主席、河南省文學院副院長、河南省詩歌學會副會長馮杰分享
演書節上,河南省作協副主席、河南省文學院副院長、河南省詩歌學會副會長馮杰,回顧了他和書店、書的特殊感情。在他看來,雖然是第一次前來理在,但是這樣的文化閱讀空間,給了他很大的啟發。“以后我們作家的新書首發、研討會等等,都可以到這里來。”

“《新周刊》2021年十大‘草根’人物”韓仕梅分享
號稱“田埂上的詩人”,曾受聯合國婦女署邀請做主題演講,獲評“《新周刊》2021年十大‘草根’人物”的韓仕梅,現場分享了她與閱讀的故事,以及從閱讀中汲取的人生智慧和力量。韓仕梅說,作為一名曾經因為貧困而輟學的農婦,閱讀讓她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對于她個人而言,閱讀是一條通往心路的船,知識是通向無限可能的一個萬花筒。

中原出版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慶致辭
中原出版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慶表示,面對互聯網時代數字化浪潮,紙質書的影響力日漸式微,如何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如何為“Z世代”打造出他們喜歡的書、文化產品和服務?這是需要出版人不停探索的時代命題。中原出版人的初心,就是堅守主流文化、主流價值、主流思想,實現內容活化、觸達用戶,并回歸閱讀,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代傳承,真正入腦入心。這次全新亮相的理在,就是一個很好的體現
如果說書店1.0時代是傳統的圖書買賣;書店2.0時代則是“書店+x”的復合型文化空間,形成了“書店+文創”“書店+親子空間”“書店+咖啡廳”等諸多業態;如今,“理在”已進入了書店的3.0時代,這是中原出版傳媒集團“閱讀 +”的一次創舉,未來,理在將不斷重塑實體書店的“新場域價值”“新產品價值”和“新服務價值”,為書香河南、書香中國建設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