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國慶長假,鄭州熱力總公司管網施工員李師傅和工友們,放棄了休息,加班加點趕進度鋪設管網。按照計劃安排,從即將到來的這個采暖季開始,服役多年的新力電廠,不再向民眾供暖;而由其承擔的700萬平米供熱區(qū)域,將整體移交至鄭州熱力總公司“托管”,為民眾供熱。10月8日,記者從鄭州熱力總公司了解到,截至目前,涉及17條道路施工主管網,已完成總工程量的70%左右,能確保按時供暖。
實施“引熱入鄭”新力供熱“退役”
“這段時間,我們放棄了國慶節(jié)假日,加緊施工,鉚足盡頭為一個月后的集中供暖做準備。”10月8日下午,鄭州熱力總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和往年有所不同,今年鄭州熱力總公司的工作重點,是圍繞新力電廠外遷不斷加快管網改造施工進度,確保10月底前,連通市區(qū)的熱力管網,使其具備供熱條件。
據其介紹,新力電廠外遷項目,又稱作豫能電廠“引熱入鄭”工程,是2018年鄭州市的重點民生工程。按照工作計劃,這個項目竣工完成后,可新增市區(qū)1550萬平米供熱能力,極大緩解市區(qū)西部熱源供熱不足等問題。與此同時,多年來備受鄭州市民關注的新力電廠供熱,亦將與廣大用戶說再見。屆時,由新力電廠負責供熱的700萬平米供熱區(qū)域,將全部劃歸到鄭州熱力總公司管理。
“六七百萬平米供熱區(qū)域,涉及大小35家用熱單位。”這位負責人說,為了確保這項工程順利推進,他們制定了3年改造計劃,分步穩(wěn)妥實施。
2018年新力外遷后,配套供熱設施建設改造項目主要涉及引熱入鄭供熱管網、市政道路供熱管網,院區(qū)支線管網、熱力站、小區(qū)庭院管網,以及需用戶自主完成的室內供熱設施改造等,工程自2018年至2020年完成。2018年,計劃完成配套供熱主管網的建設和院區(qū)支線管網、換熱站的改造,主要包括鄭州豫能熱電有限公司供熱主干管工程、17段市政道路供熱主管網敷設、44條院區(qū)一次支網和65座用戶換熱站建設改造項目。
從今年9月份開始,他們著手安排施工人員,把“引熱入鄭”經過的17條道路供熱管網高質量鋪設到位,與此同時,亦要把支線供熱管網和熱力站,進行改造完畢。目前,65座換熱站已經有42座正進行施工,其余的也將在10月底完成。
“1+N”模式力促用戶家中都“顯熱”
那么,新力電廠服務的供暖區(qū)域在哪兒呢?切換了集中供暖“模式”后,民眾需要注意什么呢?
據了解,新力電廠供暖的區(qū)域,多集中在中原區(qū)西北角一帶,它的分布區(qū)域呈樹枝狀,并不十分規(guī)則,大致是棉紡路、伏牛路、桐柏路等路段范圍。新力熱電原有用戶35家,入網建筑面積約700萬平米,預計今冬實際用熱面積在450萬至500萬平米,在院區(qū)供熱設施(含室內部分)完成改造前,其仍沿用原新力電力管理模式,收費及供熱運行等仍由原供熱管理單位負責,熱力公司按照供熱計量與小區(qū)供熱管理單位進行結算。
兩種供熱切換后,其供熱能量是否有變化呢?
“居民家中的暖氣片熱不熱、效果怎么樣等問題,是居民關心的,也是我們最為牽掛的。”據鄭州熱力總公司相關人士稱,該供熱區(qū)域的設計標準和管網等,由于建成年代較為久遠,多個地方與傳統的集中供暖管網、設計等,有些不太一樣,一旦供熱,這些管網能否承受得了?居民家是否會出現爆管等問題,早已引起他們密切關注。“今年雖然是第一次,但我們有信心和能力,給用戶高標準提供熱源。”
而據鄭州熱力總公司相關人士介紹,今年供熱季與往年還有個明顯變化是,他們優(yōu)化部署了已經實施多年的“1+N”模式,即打破原來的分區(qū)域、分條塊管理控制熱源管理模式,將多個不同來源的熱源,集中匯總到環(huán)繞三環(huán)供暖大動脈上,采取科學、精細化管控,打通多個環(huán)節(jié)的供熱“末梢”,合理分布調配熱源,努力使用戶都感到家里都“顯熱”,達到供熱溫度標準。
作者:大河客戶端記者 郭致遠 實習生 王怡文 文圖
編輯:河南商報 王凡
來源:大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