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中國商人第一人”王亥服牛馴馬,開創了華夏貿易的先河。幾千年后,農歷九月初九這一天,他的家鄉人用一種特殊的方式來拜謁他。
2018年10月17日上午,第七屆中國•商丘國際華商節開幕式暨拜謁活動在華商文化廣場舉行。來自海內外的1000余名華商代表齊聚華商之源,共同拜商祖王亥。
“商丘是天下華商的根和源頭”
盤鼓震天、彩綢飄揚,雄獅騰空、金龍飛舞……10月17日上午,在商丘市華商文化廣場王亥像下,第七屆中國•商丘國際華商節開幕式暨拜謁活動盛大舉行。

河南省政協主席劉偉,中共河南省委常委、統戰部長孫守剛,河南省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趙建才,河南省政府副省長劉偉,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蔣篤運,河南省政協原副主席張廣智,河南省軍區原副司令員楊洪杰,中國僑聯副主席齊全勝,中國僑聯副主席、中國僑商聯合會常務副會長朱奕龍,市委書記王戰營,市長張建慧等出席。
第七屆中國•商丘國際華商節,由政協河南省委員會、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辦,商丘市人民政府、中國僑商聯合會、河南省工商業聯合會、河南省歸國華僑聯合會承辦。本屆國際華商節的主題是:“齊聚華商源,共筑中國夢,爭做出彩人”。
王戰營致辭中說,商丘是天下華商的根和源頭,傳承的是重德重義、誠信擔當、敢闖敢為、創新自強的華商精神。本次節會,我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以“齊聚華商源,共筑中國夢,爭做出彩人”為主題,進一步探尋商之源、傳承商文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新擔當展現新作為,著力叫響“華商之源、通達商丘”品牌,推動商丘高質量發展,為中原更加出彩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孫守剛在致辭中說,華商節已經成為商丘乃至全省擴大開放、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一張閃亮名片。商丘要不斷放大節會成效,讓“華商之源,通達商丘”成為商丘高質量發展新標識。“讓中原更加出彩”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南的殷切囑托,中原出彩需要海內外華商共同出彩、共享精彩。新時代的河南,正以前所未有的開放胸襟,熱忱歡迎海內外華商朋友分享機遇、投資興業、共贏發展。
齊全勝在致辭中說,中國僑聯是黨和政府聯系廣大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的重要橋梁和紐帶。中國僑聯將一如既往支持河南省經濟社會發展,支持河南各級僑聯充分履行職能、發揮作用,支持河南省和商丘市持續辦好國際華商節,為創造古老中原的新輝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共同奮斗。
亮點一:旅游風情展亮了!
國際華商節拜謁活動共有盛世禮炮、敬獻花籃、恭讀拜文、典祀商祖、行施拜禮、商頌玄鳥、祈福華夏、商德永續、華商同心九項儀程。
拜謁活動結束后,華商代表和嘉賓們還參觀了商祖殿,此時,東門廣場正在上演著一場充滿地域風情的“商丘旅游風情展”和“商丘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活動”。
被譽為酒都梨鄉、長壽福地的寧陵展區,有真人小戲臺說書人,也有鑼鼓表演民間藝術展演。72歲的賈世禮老人,一早就把“丑角兒”扮上了,戴著草帽、挑著他的小鳥籠,單憑扮相,不說話都惹人關注。

河南商報記者步入睢陽區展臺的時候,今年69歲的現代烙畫大師陳培德正在用火筆燙畫。這位老畫家自稱烙畫50年,越畫越癡迷。陳培德說,年輕時當兵,因受家庭的影響,他開始對烙畫著迷,幾十年來,業余時間都用來研究烙畫。“之前是在木板上作畫,后來我就試著大膽采用宣紙作為材質,用電烙筆當筆加熱后創作作品。”陳培德說,烙畫講究臂力和手指受力,通過勾、勒、點、染、擦、白描等傳統繪畫手法,達到西洋畫嚴謹的寫實效果,只有準確用力才能“意在筆仙,落筆成形。”
幾十年的“體力勞動”讓陳培德的手指嚴重損傷,右手指無名指和小拇指無法伸展,“總也治不好,我又不能停止烙畫,畫下去吧!”陳培德輕松地說。

亮點二:民間老手藝贏得省領導點贊
穿過各具商丘特色的旅游展區,廣場展演的主角數“寧陵縣南關街肘歌”最有風情。
肘歌就是一人用肘舉著一個小孩,表演者為成人和4歲到6歲的兒童。成人拿著劍、槍、葫蘆等,肩上站立一兒童,隨著鑼鼓的節奏,肘歌隊不斷變換著隊形,遠遠看去,像一隊舞動著的戲裝人物從人群的頭頂上走過去……
商丘市旅游局有關負責人告訴河南商報記者,北宋時期就有的肘歌自清朝從山西傳入寧陵縣南關后,至今已有近300的歷史。目前,寧陵縣南關肘歌是豫東一帶唯一的一個肘歌會,這支表演隊伍在國際華商節上的盛裝表演,把商丘多姿多彩的文化展演得淋漓盡致。

“這是您手工做的?”在“商丘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活動”展區,劉偉、王戰營等領導拿起展臺上的虎頭帽、虎頭靴,饒有興趣地問年屆80的王彥榮老人,老人眼不花耳不聾,響亮地回答:“是我做的。”“真不錯!”領導和嘉賓紛紛為她點贊。
展區一入門就看到正在埋頭雕刻的賈海濱。作為商丘市梁園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10月17日上午,賈海濱在“商丘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區專注地雕刻,在不到0.5毫米的竹皮上作畫,極其考驗“匠人”的功力。

在他的個人展臺上,各種竹刻作品擺滿了展臺,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各種花鳥、人物肖像等留青竹刻,竹肌圖紋淡雅溫潤,古雅雋美。
賈海濱告訴河南商報記者,所謂留青竹刻就是以竹作為藝術創作的基材,明中期,竹刻發展成一門獨立的藝術,所謂“留青竹刻”就是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層青筠(青竹皮) 作為雕刻圖紋,然而鏟去圖紋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地,故名“留青竹刻”,也稱“皮雕”。
據了解,2016年商丘華商節,賈海濱精心制作了留青竹刻“王亥商隊交易圖”。“竹子用料考究,每次創作的材料,都是我親自去尋找篩選的。”賈海濱很樂意傳播商丘特色文化。

成果:101個項目落戶商丘,簽約資金達500億元
作為第七屆中國·商丘國際華商節的重頭戲,10月17日上午,第七屆中國·商丘國際華商節市情推介會暨項目簽約儀式同步舉行。據了解,此次簽約儀式共簽約101個項目,項目資金達500億元。
“金秋九月九,華商拜始祖”。作為“全球最具影響力十大根親文化盛事”之一,兩年一屆的中國·商丘國際華商節,已經走過了12個年頭。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商丘國際華商節舉辦的目的是提高商丘作為三商之源、華商之都的影響力,旨在弘揚華商精神、促進合作共贏、加快商丘經濟高質量發展,立足于塑造城市文化名片,加大城市品牌的公共傳播,是一個拉動經濟、文化、社會協調的城市節慶營銷活動。
據了解,今年上半年,商丘市完成生產總值同比增長9.0%,增速居全省第1位。1—8月份,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3%,增速居全省第3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21.8%,增速居全省第3位;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等主要經濟指標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質量發展取得良好開端。
作者:河南商報記者 齊亞瓊 郭佳慧
編輯:河南商報 王瑩
來源:河南商報

2018年10月17日上午,第七屆中國•商丘國際華商節開幕式暨拜謁活動在華商文化廣場舉行。來自海內外的1000余名華商代表齊聚華商之源,共同拜商祖王亥。
“商丘是天下華商的根和源頭”
盤鼓震天、彩綢飄揚,雄獅騰空、金龍飛舞……10月17日上午,在商丘市華商文化廣場王亥像下,第七屆中國•商丘國際華商節開幕式暨拜謁活動盛大舉行。

河南省政協主席劉偉,中共河南省委常委、統戰部長孫守剛,河南省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趙建才,河南省政府副省長劉偉,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蔣篤運,河南省政協原副主席張廣智,河南省軍區原副司令員楊洪杰,中國僑聯副主席齊全勝,中國僑聯副主席、中國僑商聯合會常務副會長朱奕龍,市委書記王戰營,市長張建慧等出席。
第七屆中國•商丘國際華商節,由政協河南省委員會、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辦,商丘市人民政府、中國僑商聯合會、河南省工商業聯合會、河南省歸國華僑聯合會承辦。本屆國際華商節的主題是:“齊聚華商源,共筑中國夢,爭做出彩人”。
王戰營致辭中說,商丘是天下華商的根和源頭,傳承的是重德重義、誠信擔當、敢闖敢為、創新自強的華商精神。本次節會,我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以“齊聚華商源,共筑中國夢,爭做出彩人”為主題,進一步探尋商之源、傳承商文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新擔當展現新作為,著力叫響“華商之源、通達商丘”品牌,推動商丘高質量發展,為中原更加出彩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孫守剛在致辭中說,華商節已經成為商丘乃至全省擴大開放、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一張閃亮名片。商丘要不斷放大節會成效,讓“華商之源,通達商丘”成為商丘高質量發展新標識。“讓中原更加出彩”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南的殷切囑托,中原出彩需要海內外華商共同出彩、共享精彩。新時代的河南,正以前所未有的開放胸襟,熱忱歡迎海內外華商朋友分享機遇、投資興業、共贏發展。
齊全勝在致辭中說,中國僑聯是黨和政府聯系廣大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的重要橋梁和紐帶。中國僑聯將一如既往支持河南省經濟社會發展,支持河南各級僑聯充分履行職能、發揮作用,支持河南省和商丘市持續辦好國際華商節,為創造古老中原的新輝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共同奮斗。
亮點一:旅游風情展亮了!
國際華商節拜謁活動共有盛世禮炮、敬獻花籃、恭讀拜文、典祀商祖、行施拜禮、商頌玄鳥、祈福華夏、商德永續、華商同心九項儀程。
拜謁活動結束后,華商代表和嘉賓們還參觀了商祖殿,此時,東門廣場正在上演著一場充滿地域風情的“商丘旅游風情展”和“商丘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活動”。
被譽為酒都梨鄉、長壽福地的寧陵展區,有真人小戲臺說書人,也有鑼鼓表演民間藝術展演。72歲的賈世禮老人,一早就把“丑角兒”扮上了,戴著草帽、挑著他的小鳥籠,單憑扮相,不說話都惹人關注。

河南商報記者步入睢陽區展臺的時候,今年69歲的現代烙畫大師陳培德正在用火筆燙畫。這位老畫家自稱烙畫50年,越畫越癡迷。陳培德說,年輕時當兵,因受家庭的影響,他開始對烙畫著迷,幾十年來,業余時間都用來研究烙畫。“之前是在木板上作畫,后來我就試著大膽采用宣紙作為材質,用電烙筆當筆加熱后創作作品。”陳培德說,烙畫講究臂力和手指受力,通過勾、勒、點、染、擦、白描等傳統繪畫手法,達到西洋畫嚴謹的寫實效果,只有準確用力才能“意在筆仙,落筆成形。”
幾十年的“體力勞動”讓陳培德的手指嚴重損傷,右手指無名指和小拇指無法伸展,“總也治不好,我又不能停止烙畫,畫下去吧!”陳培德輕松地說。

亮點二:民間老手藝贏得省領導點贊
穿過各具商丘特色的旅游展區,廣場展演的主角數“寧陵縣南關街肘歌”最有風情。
肘歌就是一人用肘舉著一個小孩,表演者為成人和4歲到6歲的兒童。成人拿著劍、槍、葫蘆等,肩上站立一兒童,隨著鑼鼓的節奏,肘歌隊不斷變換著隊形,遠遠看去,像一隊舞動著的戲裝人物從人群的頭頂上走過去……
商丘市旅游局有關負責人告訴河南商報記者,北宋時期就有的肘歌自清朝從山西傳入寧陵縣南關后,至今已有近300的歷史。目前,寧陵縣南關肘歌是豫東一帶唯一的一個肘歌會,這支表演隊伍在國際華商節上的盛裝表演,把商丘多姿多彩的文化展演得淋漓盡致。

“這是您手工做的?”在“商丘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活動”展區,劉偉、王戰營等領導拿起展臺上的虎頭帽、虎頭靴,饒有興趣地問年屆80的王彥榮老人,老人眼不花耳不聾,響亮地回答:“是我做的。”“真不錯!”領導和嘉賓紛紛為她點贊。
展區一入門就看到正在埋頭雕刻的賈海濱。作為商丘市梁園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10月17日上午,賈海濱在“商丘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區專注地雕刻,在不到0.5毫米的竹皮上作畫,極其考驗“匠人”的功力。

在他的個人展臺上,各種竹刻作品擺滿了展臺,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各種花鳥、人物肖像等留青竹刻,竹肌圖紋淡雅溫潤,古雅雋美。
賈海濱告訴河南商報記者,所謂留青竹刻就是以竹作為藝術創作的基材,明中期,竹刻發展成一門獨立的藝術,所謂“留青竹刻”就是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層青筠(青竹皮) 作為雕刻圖紋,然而鏟去圖紋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地,故名“留青竹刻”,也稱“皮雕”。
據了解,2016年商丘華商節,賈海濱精心制作了留青竹刻“王亥商隊交易圖”。“竹子用料考究,每次創作的材料,都是我親自去尋找篩選的。”賈海濱很樂意傳播商丘特色文化。

成果:101個項目落戶商丘,簽約資金達500億元
作為第七屆中國·商丘國際華商節的重頭戲,10月17日上午,第七屆中國·商丘國際華商節市情推介會暨項目簽約儀式同步舉行。據了解,此次簽約儀式共簽約101個項目,項目資金達500億元。
“金秋九月九,華商拜始祖”。作為“全球最具影響力十大根親文化盛事”之一,兩年一屆的中國·商丘國際華商節,已經走過了12個年頭。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商丘國際華商節舉辦的目的是提高商丘作為三商之源、華商之都的影響力,旨在弘揚華商精神、促進合作共贏、加快商丘經濟高質量發展,立足于塑造城市文化名片,加大城市品牌的公共傳播,是一個拉動經濟、文化、社會協調的城市節慶營銷活動。
據了解,今年上半年,商丘市完成生產總值同比增長9.0%,增速居全省第1位。1—8月份,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3%,增速居全省第3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21.8%,增速居全省第3位;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等主要經濟指標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質量發展取得良好開端。
作者:河南商報記者 齊亞瓊 郭佳慧
編輯:河南商報 王瑩
來源:河南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