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則“李白跑地球”的新聞引起外媒關注。“李白跑地球”是個啥?難道“浪”起來誰都攆不上的李白穿越了?這不是穿越小說,“李白跑地球”是一項極限挑戰活動,長跑達人白斌計劃在300個晝夜里,從南極跑到北極,跨越13個國家65個城市,奔跑行程達2.4萬公里,相當于600個馬拉松。
極限挑戰是個辛苦活兒,不過,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我們的超級“驢友”“跑”起地球來,那也是相當的牛掰。
李白生活時代:唐朝 出游目的:吟詩作賦
李白,一生中大部分光陰都是在旅行中度過的,無數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也是在行走的路上吟誦出來的。他登過嵩山三十六峰,產生了“身騎飛龍耳生風,橫河跨海與天通”的神奇聯想。在朝華山之巔的崎嶇山路上,他回頭望望腳下的風景,自己似乎在半空中站立,遂詩興大發,吟誦出“三峰卻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開”的千古名句。

李白曾過梁宋、入洛陽,游太原、至長安,登嵩山、游黃河等。李白寫黃河,最得黃河之神:“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筆端的黃河,有一種雄偉的氣勢,奪人心魄的力量,是他自己抱負和胸襟的真實寫照。
“手持綠玉杖”的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登臨天臺山,杖藜行歌的他自有曠達的心胸,與其“摧眉折腰事權貴”,不如醉吟在天臺的神山秀水間。
李白“浪”起來,真的就沒別人什么事了。雖然出生在萬里之外,但什么都不能阻擋一顆浪跡天涯的心。李白最大的愛好是喝酒,不求仕進,只喜游山玩水,志在看盡天下名山,嘗遍天下美酒。
25歲出川辭親遠游,經成都、峨眉,乘舟東下。緊接著又東出三峽,見到了唐玄宗前往泰山舉行封禪儀式的浩蕩隊伍,大開眼界。后來又感受到了十里揚州的富庶和長安的富貴與威嚴。離開京師后,一路東行,來到東都洛陽與杜甫第一次相遇……此后數年,他南下宣城,北游幽州,一邊在大唐漫游,一邊吟詩作賦。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其雄奇豪放的詩風,至今無人超越。
點評:李白一生行走四方,踏遍祖國的名山大川,要是現在得花多少錢?據說,當年李白并無固定收入,他的“驢資”何來?要么像有些歷史學者考證的,李白經商;要么就是大唐的旅游成本太低啦!
徐霞客生活時代:明朝 出游目的:訪山問水
徐霞客幼年好學,博覽群書,尤鐘情于地經圖志,少年即立下“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旅行大志。他酷愛讀書,只要看到好書,即使沒帶錢,也要脫掉身上的衣服去換書。22歲那年,他頭戴母親做的遠游冠,肩挑簡單行李離開了家鄉。因見明末政治黑暗,不愿入仕,專心從事旅行,足跡所到,燕、晉,云、貴、兩廣等,遍及大半個中國。

更牛掰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連騎馬乘船都很少,還經常自己背著行李趕路。他去的地兒,多是荒涼的窮鄉僻壤,或是人跡罕至的邊疆地區,幾次遇到生命危險,可以說是拿生命游歷了十六個省。東到普陀山,西到騰沖,南到南寧,北至薊縣盤山,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徐霞客觀察所得,按日記載。他死后,季會明等整理成頗具地理學價值和文學價值的《徐霞客游記》。徐霞客對石鼓山和石鼓書院詳盡記述,后人修復石鼓書院就是按圖索驥。
徐霞客辨明了左江、右江、大盈江、瀾滄江等許多水道的源流,糾正了《大明一統志》中有關這些水道記載的混亂和錯誤。在文學領域中也有很深的造詣。《徐霞客游記》既是地理學上珍貴的文獻,又是文筆精湛的游記文學。后人稱贊它是“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它被稱為“古今中外第一游記”。
看過《明朝那些事兒》的人都知道,壓軸出場的人物是徐霞客。當年明月為什么要把分量最重的壓軸大戲,留給一個不務正業而只好游玩的“浪蕩子”呢?當年明月回答:“我之所以寫徐霞客,是想告訴你:所謂百年功名、千秋霸業、萬古流芳,與一件事情相比,其實算不了什么。這件事情就是——用你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
徐霞客不僅發掘了諸多前人未見之景,還寫下了前人未寫之奇論:如“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點評:當一天“驢友”并不難,難的是當一輩子“驢友”。作為一位職業“驢友”,徐霞客不畏艱難、風餐露宿,被“驢友”尊稱為“游圣”,名副其實。
鄭和生活時代:明朝 出游目的:七下西洋
永樂三年,鄭和率水手、官兵2萬多人,乘200多艘船,其中大型“寶船”62艘,遠航西洋。根據明史記載,“寶船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高大如樓,底尖上闊,可容千人”,換算下來長138米、寬56米。現在國際上一艘輕型航母也就長100多米、寬幾十米,也就是說鄭和船隊最大的寶船跟現在的輕型航母一樣大!
鄭和1407年經印度西岸折回。以后又屢次航海,28年間,7次揚帆遠洋,經30余國,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和伊斯蘭教圣地麥加。這些航行比西方哥倫布、達·伽馬等的航行早半世紀以上。

鄭和下西洋建立了亞非國家國際間的和平局勢,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威望,發展了亞非諸國間的貿易,促進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發展。他繪制的《鄭和航海圖》成為沿途航行的重要航海手冊。
點評:鄭和不僅完成了七次遠航的壯舉,而且以瓷器、絲綢、銅鐵器和金銀等物換取當地特產,南洋各地至今還保留著不少有關鄭和的遺跡。隨行人員馬歡著《瀛涯勝覽》、費信著《星槎勝覽》、鞏珍著《西洋番國志》,記述航行中的見聞,很有價值。從此有大批中國人下南洋經商開荒,形成了中國最早的一批華人華僑。
朱彝尊生活時代:清代 出游目的:尋古探幽
朱彝尊,清代文學家。康熙時舉博學鴻詞科,曾參與纂修《明史》。通經史,能詩詞古文。詩與王士肚齊名,時稱“南朱北王”。
受清兵南下影響,朱彝尊28歲后,出游他鄉,往南到過廣州,往西去過太原,北到京津,足跡遍及半個中國。他曾去過南湖,并對此地情有獨鐘,一連寫下一百首鴛鴦湖棹歌,把南湖的風景描繪得淋漓盡致。
回到北京的朱彝尊,在南城海柏胡同16號居住時,常常一個人騎著毛驢,走街串巷,訪古探幽,完成了共42卷的《日下舊聞》一書。此書詳細記載了京師的地理沿革、典章制度及軼聞舊事,是當時最大、最完備的一部北京地方志。乾隆三十八年,乾隆皇帝下令重新修訂增補,此書最終成為120卷的《欽定日下舊聞考》。
朱彝尊最大的貢獻,就是獨自編寫了北京史地書籍《日下舊聞》,在北京古代的史地書籍中,清乾隆年間編著的《日下舊聞考》是內容最豐富的,但它是以朱彝尊的《日下舊聞》為基礎,乾隆下旨、由官員組織的文人官方編纂的。朱彝尊還撰有《經義考》《曝書亭集》,編有《詞綜》《明詩綜》等。
點評:“日下”一詞出自唐初詩人王勃的《滕王閣序》中的“望長安于日下”。 “日下”即京城、北京之意。朱彝尊一個人編寫《日下舊聞》,其艱難可想而知。他不算走得最遠的“驢友”,卻是一位最勤奮的“驢友”。
作者:東方今報·猛犸新聞見習記者 陳麗
編輯:河南商報 張路
來源:東方今報

極限挑戰是個辛苦活兒,不過,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我們的超級“驢友”“跑”起地球來,那也是相當的牛掰。
李白生活時代:唐朝 出游目的:吟詩作賦
李白,一生中大部分光陰都是在旅行中度過的,無數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也是在行走的路上吟誦出來的。他登過嵩山三十六峰,產生了“身騎飛龍耳生風,橫河跨海與天通”的神奇聯想。在朝華山之巔的崎嶇山路上,他回頭望望腳下的風景,自己似乎在半空中站立,遂詩興大發,吟誦出“三峰卻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開”的千古名句。

李白曾過梁宋、入洛陽,游太原、至長安,登嵩山、游黃河等。李白寫黃河,最得黃河之神:“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筆端的黃河,有一種雄偉的氣勢,奪人心魄的力量,是他自己抱負和胸襟的真實寫照。
“手持綠玉杖”的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登臨天臺山,杖藜行歌的他自有曠達的心胸,與其“摧眉折腰事權貴”,不如醉吟在天臺的神山秀水間。
李白“浪”起來,真的就沒別人什么事了。雖然出生在萬里之外,但什么都不能阻擋一顆浪跡天涯的心。李白最大的愛好是喝酒,不求仕進,只喜游山玩水,志在看盡天下名山,嘗遍天下美酒。
25歲出川辭親遠游,經成都、峨眉,乘舟東下。緊接著又東出三峽,見到了唐玄宗前往泰山舉行封禪儀式的浩蕩隊伍,大開眼界。后來又感受到了十里揚州的富庶和長安的富貴與威嚴。離開京師后,一路東行,來到東都洛陽與杜甫第一次相遇……此后數年,他南下宣城,北游幽州,一邊在大唐漫游,一邊吟詩作賦。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其雄奇豪放的詩風,至今無人超越。
點評:李白一生行走四方,踏遍祖國的名山大川,要是現在得花多少錢?據說,當年李白并無固定收入,他的“驢資”何來?要么像有些歷史學者考證的,李白經商;要么就是大唐的旅游成本太低啦!
徐霞客生活時代:明朝 出游目的:訪山問水
徐霞客幼年好學,博覽群書,尤鐘情于地經圖志,少年即立下“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旅行大志。他酷愛讀書,只要看到好書,即使沒帶錢,也要脫掉身上的衣服去換書。22歲那年,他頭戴母親做的遠游冠,肩挑簡單行李離開了家鄉。因見明末政治黑暗,不愿入仕,專心從事旅行,足跡所到,燕、晉,云、貴、兩廣等,遍及大半個中國。

更牛掰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連騎馬乘船都很少,還經常自己背著行李趕路。他去的地兒,多是荒涼的窮鄉僻壤,或是人跡罕至的邊疆地區,幾次遇到生命危險,可以說是拿生命游歷了十六個省。東到普陀山,西到騰沖,南到南寧,北至薊縣盤山,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徐霞客觀察所得,按日記載。他死后,季會明等整理成頗具地理學價值和文學價值的《徐霞客游記》。徐霞客對石鼓山和石鼓書院詳盡記述,后人修復石鼓書院就是按圖索驥。
徐霞客辨明了左江、右江、大盈江、瀾滄江等許多水道的源流,糾正了《大明一統志》中有關這些水道記載的混亂和錯誤。在文學領域中也有很深的造詣。《徐霞客游記》既是地理學上珍貴的文獻,又是文筆精湛的游記文學。后人稱贊它是“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它被稱為“古今中外第一游記”。
看過《明朝那些事兒》的人都知道,壓軸出場的人物是徐霞客。當年明月為什么要把分量最重的壓軸大戲,留給一個不務正業而只好游玩的“浪蕩子”呢?當年明月回答:“我之所以寫徐霞客,是想告訴你:所謂百年功名、千秋霸業、萬古流芳,與一件事情相比,其實算不了什么。這件事情就是——用你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
徐霞客不僅發掘了諸多前人未見之景,還寫下了前人未寫之奇論:如“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點評:當一天“驢友”并不難,難的是當一輩子“驢友”。作為一位職業“驢友”,徐霞客不畏艱難、風餐露宿,被“驢友”尊稱為“游圣”,名副其實。
鄭和生活時代:明朝 出游目的:七下西洋
永樂三年,鄭和率水手、官兵2萬多人,乘200多艘船,其中大型“寶船”62艘,遠航西洋。根據明史記載,“寶船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高大如樓,底尖上闊,可容千人”,換算下來長138米、寬56米。現在國際上一艘輕型航母也就長100多米、寬幾十米,也就是說鄭和船隊最大的寶船跟現在的輕型航母一樣大!
鄭和1407年經印度西岸折回。以后又屢次航海,28年間,7次揚帆遠洋,經30余國,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和伊斯蘭教圣地麥加。這些航行比西方哥倫布、達·伽馬等的航行早半世紀以上。

鄭和下西洋建立了亞非國家國際間的和平局勢,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威望,發展了亞非諸國間的貿易,促進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發展。他繪制的《鄭和航海圖》成為沿途航行的重要航海手冊。
點評:鄭和不僅完成了七次遠航的壯舉,而且以瓷器、絲綢、銅鐵器和金銀等物換取當地特產,南洋各地至今還保留著不少有關鄭和的遺跡。隨行人員馬歡著《瀛涯勝覽》、費信著《星槎勝覽》、鞏珍著《西洋番國志》,記述航行中的見聞,很有價值。從此有大批中國人下南洋經商開荒,形成了中國最早的一批華人華僑。
朱彝尊生活時代:清代 出游目的:尋古探幽
朱彝尊,清代文學家。康熙時舉博學鴻詞科,曾參與纂修《明史》。通經史,能詩詞古文。詩與王士肚齊名,時稱“南朱北王”。
受清兵南下影響,朱彝尊28歲后,出游他鄉,往南到過廣州,往西去過太原,北到京津,足跡遍及半個中國。他曾去過南湖,并對此地情有獨鐘,一連寫下一百首鴛鴦湖棹歌,把南湖的風景描繪得淋漓盡致。
回到北京的朱彝尊,在南城海柏胡同16號居住時,常常一個人騎著毛驢,走街串巷,訪古探幽,完成了共42卷的《日下舊聞》一書。此書詳細記載了京師的地理沿革、典章制度及軼聞舊事,是當時最大、最完備的一部北京地方志。乾隆三十八年,乾隆皇帝下令重新修訂增補,此書最終成為120卷的《欽定日下舊聞考》。
朱彝尊最大的貢獻,就是獨自編寫了北京史地書籍《日下舊聞》,在北京古代的史地書籍中,清乾隆年間編著的《日下舊聞考》是內容最豐富的,但它是以朱彝尊的《日下舊聞》為基礎,乾隆下旨、由官員組織的文人官方編纂的。朱彝尊還撰有《經義考》《曝書亭集》,編有《詞綜》《明詩綜》等。
點評:“日下”一詞出自唐初詩人王勃的《滕王閣序》中的“望長安于日下”。 “日下”即京城、北京之意。朱彝尊一個人編寫《日下舊聞》,其艱難可想而知。他不算走得最遠的“驢友”,卻是一位最勤奮的“驢友”。
作者:東方今報·猛犸新聞見習記者 陳麗
編輯:河南商報 張路
來源:東方今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