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常年在北京生活的作家,她不是河南人,但她到了河南之后卻說,“50年前,學說中牟話是我最深切的愿望”,立即勾起了所有人的好奇心。這位作家,就是畢淑敏。10月28日,畢淑敏現身“第七屆雁鳴湖金秋筆會暨《雁鳴金秋》詩歌卷·散文卷首發式”,透露了50年前一段銘刻在心靈深處的往事。
49年前西藏當兵
在軍區結識了很多中牟戰友
“感謝中牟這塊土地,讓大家匯聚在這里。這是我第一次來中牟,但會說中牟話,是我50年前最深切的愿望。”在第七屆雁鳴湖金秋筆會暨《雁鳴金秋》詩歌卷·散文卷首發式上,畢淑敏的開場白,顯得與眾不同,同時勾起了所有嘉賓的好奇心。
原來,早在1969年,不到17歲的畢淑敏結束了按部就班的求學生涯,響應號召離開北京,來到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昆侖山交會處的西藏阿里,和另外4名女生一起,成為入藏的第一批女兵,也是這個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騎兵部隊的衛生員。
“在阿里軍分區時得知,此前的1968年,西藏軍區在中牟征兵600多人,其中有500多人在阿里。我和很多來自中牟的士兵成為朋友,經常聊天。通過他們的口,我才知道歷史上的美男子潘安是中牟人。”
“中牟,因牟山而聞名。山不在高,因這座山得名中牟。那時,600多名中牟兒郎從中原的牟山去了西藏高原。和他們朝夕相處,我就特別想學習中牟話、學說中牟話,和500多名中牟兄弟拉家常。”
49年后首至中牟
收到烙印當年歲月的珍貴禮物
畢淑敏說,潘安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美男子,這是中華優秀的基因,而這份基因就在中牟。“昨天,我抵達中牟。晚上,我就在中牟同阿里時的戰友們相聚,其中很多人已經不在了。”說到此處,畢淑敏顯得無比傷感,而她話鋒一轉,從隨身攜帶的包包里,拿出一個搪瓷盤,讓大家十分意外。
“這是昨晚聚會時,一個中牟縣的戰友帶來的,是我們當年在西藏阿里從軍時的紀念品。”說著,畢淑敏用雙手將這個搪瓷盤舉了起來,這個白底的搪瓷盤,部分地方已經褪色,留下了時代的烙印,而“西藏阿里軍分區”幾個字以及“020”的編號,則詮釋了那段刻骨銘心的歲月。

直到把這個搪瓷盤放下,畢淑敏還用雙手一再擦拭,久久凝視。
“我當時就試著詢問這位老戰友:能送給我嗎?他說沒問題,就是專門送給我的。”畢淑敏說,這是一份最珍貴的禮物。
畢淑敏深情地說,中牟背靠母親河黃河,是《孔雀東南飛》中“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中箜篌的發源地,這是一份古老的記憶;中牟有美男子潘安,這是中華民族健美的基因;中牟孕育了民族英雄史可法,他演繹了忠誠勇敢的獻身精神,激勵著一代代中國人;中牟還誕生了大思想家列子,他御風而行帶有神秘色彩的偉大的浪漫主義,影響至今。中牟優秀基因的傳承加上中牟人民的努力,讓人們看到了今天繁花似錦的中牟和燦爛輝煌的明天。
“希望中牟能夠繼承古老傳統的同時,抓住今天的良好機遇,希望箜篌流傳到全國,希望全國的孩子‘十五彈箜篌’;希望全國的青少年都有潘安的美姿容、好神情;希望列子御風而行的精神,永遠在血液中流淌;更希望大家記住五百中牟好兒郎在西藏阿里軍分區開創的那段光輝歷史。”畢淑敏的深情發言,獲得了與會嘉賓的陣陣掌聲。
雖然是第一次到中牟,但中牟早已經出現在畢淑敏的作品中。
有一次,她收到戰友送來的中牟大蒜后,用牛皮紙袋裝起來,拿到她攻讀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博士的課堂上,分贈給她的同學,成就了一篇散文《博士課堂的禮物》。
文中,她這樣形容中牟的大蒜:“它們是大蒜頭。枚枚外衣雪白,形態緊湊致密,碩大如兒拳,辛香之氣彌散空中。”
作家、醫生、心理咨詢師
她用文字將三者完美結合
1969年,畢淑敏從軍,在雪山、高寒、空氣稀薄、杳無人煙的阿里一干就是11年,歷任衛生員、助理軍醫、軍醫等,后來開始專業寫作。從1987年發表處女作《昆侖殤》起,到《預約死亡》《婚姻鞋》和此后的《紅處方》《拯救乳房》《血玲瓏》《女心理師》《鮮花手術》,她的長篇小說,以其作品沉重的主題、磅礴的氣勢和對人生、社會的冷靜理智關懷吸引了廣大讀者,步步暢銷,獲獎無數。
1998年,畢淑敏攻讀北師大心理學碩士并取得了碩士學位,成為一名優秀的心理咨詢師。而到了2008年,56歲的畢淑敏為了“不后悔”,用自己半生的積蓄,和兒子一起來了次環球旅行。2014年,已過花甲之年的她又簽了生死狀,只為“一次史詩般的旅行”,坐上了穿越非洲的“非洲之傲”列車。
近幾年來,她游歷世界,先后創作了散文集《非洲三萬里》《美洲小宇宙》《破冰北極點》《南極之南》以及一系列心靈治愈散文。
畢淑敏的這些散文,質樸真誠,訴說的是對世界的驚奇,對生命刻骨銘心的感悟,對生活始終不變的熱愛。正如評論家所言:盡管畢淑敏的筆下也有傷害、委屈、憤怒的負面情緒,但通篇讀完,感到精彩而充滿智慧的文字隨處可見,書中還有許多如何排解人生苦痛的小故事,它們將人們麻痹了許久的神經,重新變得敏感起來,恢復人們對生活應有的感知能力。
醫生、作家、心理咨詢師,畢淑敏用她的職場生涯、豐富的閱歷,用她的文字,將三者完美結合。在她看來,這些又都是一樣的,它們都立足于對人的關注,生理與心理的密切關系又注定這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
“再次感謝中牟這塊土地,讓我們有機會匯聚在這里,有機會見到分散多年的戰友,收獲這份特殊的禮物。期待以后有更多的機會到中牟來,到河南來。”畢淑敏說。
作者:東方今報·猛犸新聞首席記者 梁新慧 文/圖
編輯:河南商報 張路
來源:東方今報

49年前西藏當兵
在軍區結識了很多中牟戰友
“感謝中牟這塊土地,讓大家匯聚在這里。這是我第一次來中牟,但會說中牟話,是我50年前最深切的愿望。”在第七屆雁鳴湖金秋筆會暨《雁鳴金秋》詩歌卷·散文卷首發式上,畢淑敏的開場白,顯得與眾不同,同時勾起了所有嘉賓的好奇心。
原來,早在1969年,不到17歲的畢淑敏結束了按部就班的求學生涯,響應號召離開北京,來到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昆侖山交會處的西藏阿里,和另外4名女生一起,成為入藏的第一批女兵,也是這個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騎兵部隊的衛生員。
“在阿里軍分區時得知,此前的1968年,西藏軍區在中牟征兵600多人,其中有500多人在阿里。我和很多來自中牟的士兵成為朋友,經常聊天。通過他們的口,我才知道歷史上的美男子潘安是中牟人。”
“中牟,因牟山而聞名。山不在高,因這座山得名中牟。那時,600多名中牟兒郎從中原的牟山去了西藏高原。和他們朝夕相處,我就特別想學習中牟話、學說中牟話,和500多名中牟兄弟拉家常。”
49年后首至中牟
收到烙印當年歲月的珍貴禮物
畢淑敏說,潘安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美男子,這是中華優秀的基因,而這份基因就在中牟。“昨天,我抵達中牟。晚上,我就在中牟同阿里時的戰友們相聚,其中很多人已經不在了。”說到此處,畢淑敏顯得無比傷感,而她話鋒一轉,從隨身攜帶的包包里,拿出一個搪瓷盤,讓大家十分意外。
“這是昨晚聚會時,一個中牟縣的戰友帶來的,是我們當年在西藏阿里從軍時的紀念品。”說著,畢淑敏用雙手將這個搪瓷盤舉了起來,這個白底的搪瓷盤,部分地方已經褪色,留下了時代的烙印,而“西藏阿里軍分區”幾個字以及“020”的編號,則詮釋了那段刻骨銘心的歲月。

直到把這個搪瓷盤放下,畢淑敏還用雙手一再擦拭,久久凝視。
“我當時就試著詢問這位老戰友:能送給我嗎?他說沒問題,就是專門送給我的。”畢淑敏說,這是一份最珍貴的禮物。
畢淑敏深情地說,中牟背靠母親河黃河,是《孔雀東南飛》中“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中箜篌的發源地,這是一份古老的記憶;中牟有美男子潘安,這是中華民族健美的基因;中牟孕育了民族英雄史可法,他演繹了忠誠勇敢的獻身精神,激勵著一代代中國人;中牟還誕生了大思想家列子,他御風而行帶有神秘色彩的偉大的浪漫主義,影響至今。中牟優秀基因的傳承加上中牟人民的努力,讓人們看到了今天繁花似錦的中牟和燦爛輝煌的明天。
“希望中牟能夠繼承古老傳統的同時,抓住今天的良好機遇,希望箜篌流傳到全國,希望全國的孩子‘十五彈箜篌’;希望全國的青少年都有潘安的美姿容、好神情;希望列子御風而行的精神,永遠在血液中流淌;更希望大家記住五百中牟好兒郎在西藏阿里軍分區開創的那段光輝歷史。”畢淑敏的深情發言,獲得了與會嘉賓的陣陣掌聲。
雖然是第一次到中牟,但中牟早已經出現在畢淑敏的作品中。
有一次,她收到戰友送來的中牟大蒜后,用牛皮紙袋裝起來,拿到她攻讀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博士的課堂上,分贈給她的同學,成就了一篇散文《博士課堂的禮物》。
文中,她這樣形容中牟的大蒜:“它們是大蒜頭。枚枚外衣雪白,形態緊湊致密,碩大如兒拳,辛香之氣彌散空中。”
作家、醫生、心理咨詢師
她用文字將三者完美結合
1969年,畢淑敏從軍,在雪山、高寒、空氣稀薄、杳無人煙的阿里一干就是11年,歷任衛生員、助理軍醫、軍醫等,后來開始專業寫作。從1987年發表處女作《昆侖殤》起,到《預約死亡》《婚姻鞋》和此后的《紅處方》《拯救乳房》《血玲瓏》《女心理師》《鮮花手術》,她的長篇小說,以其作品沉重的主題、磅礴的氣勢和對人生、社會的冷靜理智關懷吸引了廣大讀者,步步暢銷,獲獎無數。
1998年,畢淑敏攻讀北師大心理學碩士并取得了碩士學位,成為一名優秀的心理咨詢師。而到了2008年,56歲的畢淑敏為了“不后悔”,用自己半生的積蓄,和兒子一起來了次環球旅行。2014年,已過花甲之年的她又簽了生死狀,只為“一次史詩般的旅行”,坐上了穿越非洲的“非洲之傲”列車。
近幾年來,她游歷世界,先后創作了散文集《非洲三萬里》《美洲小宇宙》《破冰北極點》《南極之南》以及一系列心靈治愈散文。
畢淑敏的這些散文,質樸真誠,訴說的是對世界的驚奇,對生命刻骨銘心的感悟,對生活始終不變的熱愛。正如評論家所言:盡管畢淑敏的筆下也有傷害、委屈、憤怒的負面情緒,但通篇讀完,感到精彩而充滿智慧的文字隨處可見,書中還有許多如何排解人生苦痛的小故事,它們將人們麻痹了許久的神經,重新變得敏感起來,恢復人們對生活應有的感知能力。
醫生、作家、心理咨詢師,畢淑敏用她的職場生涯、豐富的閱歷,用她的文字,將三者完美結合。在她看來,這些又都是一樣的,它們都立足于對人的關注,生理與心理的密切關系又注定這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
“再次感謝中牟這塊土地,讓我們有機會匯聚在這里,有機會見到分散多年的戰友,收獲這份特殊的禮物。期待以后有更多的機會到中牟來,到河南來。”畢淑敏說。
作者:東方今報·猛犸新聞首席記者 梁新慧 文/圖
編輯:河南商報 張路
來源:東方今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