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體育也要布置家庭作業,納入升學和評優評獎指標體系
10月29日下午,教育部在武漢召開專場新聞發布會。
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稱,推動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一個重要方面是要真正開展全員參與的體育比賽。
“很多人上了14年體育課后,都沒有參加過一次體育競賽。我們現在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夠至少參加過班內的比賽,這將是體育與健康課改革的一個巨大變化。”
他還談到,另一個改革方向是讓學生不僅要學會體育技能,全員參與體育活動,同時要有常規的課余訓練。
他認為,語文課等文化課教完,要布置課后作業來鞏固,體育與健康課上學會的運動技能,也需要課后訓練和鍛煉,因此,也要留課后作業。
據王登峰介紹,目前體育教育屬于教育中的明顯短板,這個明顯短板包括了場地、師資、經費、扶持等方面,同時也缺乏鼓勵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政策和機制。他表示,這些短板下一步將要重點補齊。
他透露,一個重要方向是學校體育工作要在全過程中對師資、場地、經費、扶持政策等相關工作作出評價,還要對體育工作的效果進行評價。
具體效果將體現在學生身上,比如學生是否享受到了運動的樂趣,體魄強健是否實現,健全人格、錘煉品質有沒有變化。
“學校體育的效果評價和過程評價,將會成為下一步學校體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們要盡快完善對學校體育的評價體系。”他說。
他表示,目前教育部也在探索如何從根本上扭轉體育教育在素質教育中地位不夠的局面。
下一步,將重點探索如何把學生體育鍛煉、體育課效果納入對學生的整體評價中,以及納入升學和評優評獎方面的評價指標體系里去。
最新:踢足球上大學路越來越寬
各位家長肯定關注到了,今年春天以來,教育部曾多次對中小學賽杯做出規范。
要求從嚴控制、嚴格管理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原則上不舉辦面向義務教育階段的競賽活動。獲批的競賽,其比賽結果也不能作為中小學招生入學依據。
但另一方面,王登峰在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曾提出,作為學校體育改革探路工程的校園足球賽與運動員等級評定將掛鉤。
在校際、校內、選拔性競賽和出國交流比賽四個層級上,制定運動員等級要求,表現優秀者可獲得“國家一級運動員”稱號,在升學方面將得到直接的扶持。
今年年初,教育部公布了“2018年有資格舉辦高水平運動隊的高等學校名單及運動項目”,共計279所高校、28個項目。
其中,有資格開展校園足球的高校由2017年的77所,增加到2018年的152所,增幅近100%。
“2025年,校園足球高水平試點校力爭達到200所,為更多踢足球的孩子打通上升通道。”王登峰說。
河南省教育廳體衛藝處處長郭蔚蔚在接收媒體采訪時也提到,這么多孩子踢足球,如果最后不能打通中小學到大學的上升通道,必定會影響學校、學生乃至家長的熱情。
因此,由77所高校招收足球特長生增加到152所高校,對廣大中小學校絕對是個利好,只有更多清華、北大這些一流的高校招收足球特長生,中小學校開展校園足球的積極性才會被真正激發出來。
鄭州:體育鍛煉的重要性需要觀念轉變
體育鍛煉對孩子成長的好處家長都知道,可在學業和體育鍛煉之間,往往難以抉擇。
“你說不少孩子現在回家光寫作業就得熬到十一二點,哪兒還有時間給他們用來鍛煉?”
當得知今后體育課也會布置家庭作業后,目前孩子正在讀高一的郭女士那叫一個發愁。
一是愁孩子上到高中,學習較緊,孩子沒有多余時間用來進行體育鍛煉。
二則是愁體育鍛體和升學、成績考核掛鉤后,孩子拿不到分數怎么辦。
郭女士告訴考學君,適當增加孩子們體育鍛煉的時間,的確是一個很好的舉措。
“畢竟現在的學生,沒事兒就喜歡抱著手機玩兒游戲,能多鍛煉鍛煉身體,我們家長也是開心的。”
但與此同時,郭女士認為,如何能合理處理學業和體育鍛煉之間的關系,可能是家長們最關心的地方。
“當然了,政策還是對孩子們好的,只是說放在小學階段,學習負擔沒有太重的時候去進行,是不是更合理一些?”郭女士說道。
而在鄭州市青少年校園足球領導工作小組常務副主任仝永東看來,通過這幾年校園足球工作的普及,鄭州市參加體育鍛煉的學生數量增加得不少。
目前,鄭州市作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之一,全市有足球特色學校217所,還有金水區和新密市兩個改革試點縣區。
“粗略統計,2015年以來,鄭州市常年參加校園足球訓練和比賽的孩子,能達到10萬到15萬,上升非常快。”他說。
以校園足球來促進學校體育教育的改革,這只是一個突破口,要普及每個學生都參加體育比賽的情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家長和社會對校園足球的觀念正在改變,不過還需要進一步支持和重視。”
在他看來,體育鍛煉進步的空間還非常大,在足球特色學校,常年參加足球鍛煉的孩子也僅有一半。
學校: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比成績更重要
拋開政策,我們來看看目前鄭州市學校在體育方面是如何進行的。
“在政策下來之前,我們也會適量給學生布置一些家庭作業。”
河南省實驗學校體育老師王楠告訴考學君,為了讓學生們“動起來”,他們會在周末的時候,給學生布置一些跳繩、慢跑之類的易于操作的課后作業。
一年中,學校也會舉行田徑運動會、體育節、班級對抗賽之類的活動,以激發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興趣。
當被考學君問及對新政策的看法時,王楠老師表示支持教育部的做法,但也有一部分擔心。
政策中提及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夠至少參加過班內的比賽,那這種帶有競技意味的比賽由誰出面組織?學生是只要參與其中就好,還是要拿到名次才算數?
“因為現在孩子們為什么會喜歡球類運動,就是它有對抗性,能讓學生感受到競技體育的魅力。”
綜合各種因素,王楠認為,政策對學生而言確實是好事情。
只不過在操作細節上,可能需要多加考量。
在他看來,學習是為了學以致用,不管是文化課還是體育課,尤其是體育訓練,關系著一生的健康。
未來:體育成績在未來中考中的比重將進一步加大
“體育需要終身學習,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對個人、對家庭、對社會都有好處,而留體育作業,有助于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培養。”
鄭州市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仝永東告訴考學君,鄭州市的現狀,體育老師課后留作業肯定是有的。比如跑步啊,做幾個俯臥撐啊。
“但是全市范圍內來說,目前還沒有完善的監督體系,也需要家長改變觀念,支持孩子參加體育鍛煉。”
仝永東建議學生和家長養成好的體育鍛煉習慣,而不要應試性鍛煉。
目前,河南省教育廳要求全省中招考試的體育分數要提高至總分70分,目前鄭州市已經執行70分的體育總分。
不過他認為,如果政策進一步放開,鄭州市中考的體育成績所占比重進一步提升是肯定的。
“教育部要求體育成績要不低于主要科目的成績,目前中考語數外都是120分,體育分數還有上升的空間,而且新政策可能不久就會實施。”
為了促進孩子養成長期體育鍛煉的習慣,鄭州市從2018年中考開始,改革了體育考試制度,執行抽號的制度,避免出現“考什么練什么”的狀況。
對于家長們怕體育考試增加孩子的學習負擔,他認為完全沒必要,好的身體素質對學習肯定是正促進,長遠來說,受益一生的也是自家孩子。
“考試這根指揮棒沒有不行,目前的中招體育是達標性測試,是按照國家標準制定的評分標準,正常孩子加強鍛煉,都可以拿到不錯的成績。”他說。
他說,將來可能把游泳、排球等納入考學選考項目里,進一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體育鍛煉需求。
作者: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訾利利 記者 馬俊峰 李志遠
編輯:河南商報 韓坦道
來源:河南商報家有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