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上午10點左右,重慶市萬州區一輛公交車與小轎車發生碰撞,公交車從萬州長江二橋沖下,墜入了江中。目前,這起事故有多少受害者尚不明確,不過,有一個受害者倒是可以明確的,那就是駕駛小轎車的女司機。(詳見10月29日大河報AⅠ·12版)
悲劇的發生總是令人措手不及,更令人措手不及的是網絡輿論的情緒。10月28日的整個下午,社交媒體因為重慶萬州的這次事故刷了屏,義憤填膺的網友紛紛譴責甚至謾罵事故中的那位女司機,原因很簡單,最初關于此次事故的報道中,有這樣一句話:“據目擊者稱,事故是女司機穿高跟鞋逆行導致的”。
女司機、高跟鞋、逆行……三種抓人眼球的因素摻雜在一起,迅速使這個女司機成為網絡輿論的眾矢之的,各種措辭激烈的人身攻擊紛至沓來,如果不是重慶警方隨后發布了警情通報,這個女司機的各種信息被人肉出來,恐怕只是時間的問題。然而,警情通報的內容卻令不少人感覺被“打臉”,因為突然越過道路中心實線的是公交車,正常行駛的女司機只是無辜受害。
事態至此,兩次受到無辜傷害的女司機,終于可以喘口氣了。不過,此事留給公眾的反思顯然才剛剛開始。現實生活中,新聞反轉已經無數次發生,以至于坦然面對事態發展的大起大落,儼然成了衡量一個網民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新聞為什么易碎?一方面在于媒體有搶頭條、搶獨家的沖動,另一方面在于公眾很容易用情緒代替思考。兩種因素疊加在一起,標簽化、污名化的新聞描述屢見不鮮。這其中,女司機無疑是一個常見的受害群體。在某些人看來,司機分為三種:老司機、新司機、女司機。女司機作為一個單列物種,仿佛天然就與“馬路殺手”之類的描述聯系在一起。
現實生活中,確實可以找到很多女司機肇事的例子。但是,無數調查資料顯示,無論交通事故的絕對數量還是人數比例,都是男司機更勝一籌,更要命的是,男司機引發的交通事故往往更加嚴重。那么,女司機為什么會成為“馬路殺手”的代名詞呢?在這里,不得不提到一個心理學概念:孕婦效應。孕婦效應就是,當孕婦走在大街上的時候,往往會比常人感覺到有更多孕婦的存在。這種心理反應的原因在于,偶然因素往往會因為你的關注,而讓你覺得是一種普遍現象。很多人都產生過這樣的抱怨:一洗車就下雨。其實,天氣并不會因為你洗不洗車而改變,只不過因為關注,所以你只注意到了洗車之后下雨的經歷。
同樣的心理反應也投射在女司機身上,因為認定女司機就是“馬路殺手”,所以不少人習慣于接收此類信號,而一些不負責任的媒體也熱衷于以此來吸引眼球,于是,有女司機參與的交通事故總是格外引人關注。發生在重慶萬州的慘烈交通事故,差一點演變成針對女司機的網絡暴力狂歡,這樣的局面足夠發人深省。人人手握麥克風的時代,每個人都應該多一些理性思考、細心求證,不要輕易宣泄情緒,等一等新聞背后的真相。
反思此次事件,那些口不擇言的網友欠事故中的女司機一個道歉,而我們中的多數人,都欠被污名化的女司機群體一聲“對不起”。畢竟,事故的發生從來都只與交通安全意識有關,而與性別無關。
大河報評論員 趙志疆
編輯:河南商報 郭爽
來源:大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