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戲曲歷史悠久,劇種繁多,除具有代表性的豫劇、曲劇、越調三大劇種外,還有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小劇種,它們如璀璨的星斗閃爍在河南戲曲的天空中,構成一幅瑰麗的畫卷。
這些小劇種,有著典型的地域色彩,因受眾較少,影響不大,又被稱為“稀有劇種”。但這些稀有劇種在一定歷史時期,對人們的生活、生產卻起到過一定的調劑作用,豐富著人們的精神生活:“身后是非誰管得,滿街爭說蔡中郎”,一臺好看的小劇種戲也曾萬人空巷;“皮影戲的腔,廚子的湯”,曲調中的俗言俗語表達著人們的心聲。能聽到一位名家的演唱,舒坦得賽過神仙,可以三天不吃飯,也要看某某的演出。戲曲集娛樂、教化功能于一體,令當時的觀眾如癡如醉,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無論哪個階層,都有大量的戲迷。

隨著時代的發展,娛樂形式的多樣化,老一代觀眾多數已經不在,年輕一代的觀眾對之興趣也不大,稀有劇種漸漸退出人們的視野,瀕臨滅絕。
為了較好地保護、傳承稀有劇種,搶救性的行動勢在必行。搶救的方式是多樣化的,其中就包含對這些稀有劇種進行搜集、整理,以書為載體對它們進行記錄、傳播。
2012年,河南省文化廳、河南省中華文化促進會啟動實施“河南省稀有劇種搶救工程”,自那時以來,歷時六年,已經由最初對這些稀有劇種的調研、整理,發展到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對這些調研、整理材料進行分批分期的編輯出版,至2018年8月,終于出齊了包括杠天神、淮調、太康道情戲、二股弦、四股弦等27種稀有劇種的叢書,在社會上產生了一定影響。

這套叢書中的27種戲劇分屬于全省不同的區域,即使同一劇種在不同的地方也有差異,比如豫東虞城花鼓戲與豫南光山花鼓戲就不相同,桐柏的皮影戲與羅山的皮影戲也有區別。這與戲曲的內部結構與產生的文化習俗、歷史背景不同有關。戲曲屬于舞臺藝術,它的受眾是廣大的百姓,其表演最起碼的要求是群眾能聽懂。而戲曲中傳統劇目主要由兩大塊構成:一是賓白,一是唱詞,這些賓白與唱詞與當地的方言關系緊密,同為河南省,東西南北中的方言差別很大,若用豫南的語言唱念豫東的戲曲,就會使觀眾有聽天書的感覺。
“河南省稀有劇種搶救工程”叢書,幾乎覆蓋了河南所有的小戲,分類很細。每一本書都是一個劇種的“劇種志”,詳細記載了該劇種的歷史沿革、傳說故事、傳統劇目、音樂唱腔、經典唱段、曲譜、傳統班社、著名演員、代表性傳承人等,并配有大量的彩色圖片,參與這套叢書撰寫的作者都是從事戲曲研究的專業人員,且對每一劇種跟蹤多年,對材料都千濾萬淘,甄別梳理。
稀有劇種雖都屬小劇種,但正因為稀有,所以珍貴,它們有著屬于自己的那份獨特光彩。把這些稀有劇種以現代記錄方式準確無誤地傳承下去,是“河南省稀有劇種搶救工程”叢書的基本追求。更為長遠的矚望,是小劇種再度而來的屬于它們的春天。
作者:楊光
編輯:河南商報 張路
來源:河南日報

這些小劇種,有著典型的地域色彩,因受眾較少,影響不大,又被稱為“稀有劇種”。但這些稀有劇種在一定歷史時期,對人們的生活、生產卻起到過一定的調劑作用,豐富著人們的精神生活:“身后是非誰管得,滿街爭說蔡中郎”,一臺好看的小劇種戲也曾萬人空巷;“皮影戲的腔,廚子的湯”,曲調中的俗言俗語表達著人們的心聲。能聽到一位名家的演唱,舒坦得賽過神仙,可以三天不吃飯,也要看某某的演出。戲曲集娛樂、教化功能于一體,令當時的觀眾如癡如醉,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無論哪個階層,都有大量的戲迷。

隨著時代的發展,娛樂形式的多樣化,老一代觀眾多數已經不在,年輕一代的觀眾對之興趣也不大,稀有劇種漸漸退出人們的視野,瀕臨滅絕。
為了較好地保護、傳承稀有劇種,搶救性的行動勢在必行。搶救的方式是多樣化的,其中就包含對這些稀有劇種進行搜集、整理,以書為載體對它們進行記錄、傳播。
2012年,河南省文化廳、河南省中華文化促進會啟動實施“河南省稀有劇種搶救工程”,自那時以來,歷時六年,已經由最初對這些稀有劇種的調研、整理,發展到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對這些調研、整理材料進行分批分期的編輯出版,至2018年8月,終于出齊了包括杠天神、淮調、太康道情戲、二股弦、四股弦等27種稀有劇種的叢書,在社會上產生了一定影響。

這套叢書中的27種戲劇分屬于全省不同的區域,即使同一劇種在不同的地方也有差異,比如豫東虞城花鼓戲與豫南光山花鼓戲就不相同,桐柏的皮影戲與羅山的皮影戲也有區別。這與戲曲的內部結構與產生的文化習俗、歷史背景不同有關。戲曲屬于舞臺藝術,它的受眾是廣大的百姓,其表演最起碼的要求是群眾能聽懂。而戲曲中傳統劇目主要由兩大塊構成:一是賓白,一是唱詞,這些賓白與唱詞與當地的方言關系緊密,同為河南省,東西南北中的方言差別很大,若用豫南的語言唱念豫東的戲曲,就會使觀眾有聽天書的感覺。
“河南省稀有劇種搶救工程”叢書,幾乎覆蓋了河南所有的小戲,分類很細。每一本書都是一個劇種的“劇種志”,詳細記載了該劇種的歷史沿革、傳說故事、傳統劇目、音樂唱腔、經典唱段、曲譜、傳統班社、著名演員、代表性傳承人等,并配有大量的彩色圖片,參與這套叢書撰寫的作者都是從事戲曲研究的專業人員,且對每一劇種跟蹤多年,對材料都千濾萬淘,甄別梳理。
稀有劇種雖都屬小劇種,但正因為稀有,所以珍貴,它們有著屬于自己的那份獨特光彩。把這些稀有劇種以現代記錄方式準確無誤地傳承下去,是“河南省稀有劇種搶救工程”叢書的基本追求。更為長遠的矚望,是小劇種再度而來的屬于它們的春天。
作者:楊光
編輯:河南商報 張路
來源:河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