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座城市來說,若能在歷史的長河中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實為幸事。比如說到開封,當地人常會神秘而驕傲地伸出手指說:“一幅畫,一本書。”聽者也往往心領神會:一幅畫,指的是北宋張擇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圖》;一本書,自然就是南宋孟元老所撰的《東京夢華錄》了。短短六個字,道不盡的風流。
如今,漫步于古城中,除了清明上河園、龍亭、天波楊府、御河這些耳熟能詳的景點外,我們還會遇到一些獨具特色的文化創意街區,比如復興坊歷史風貌區、960非遺文化創意園,比如七盛角、鼓樓里文化商業區。在這些街區里,過去與當下碰撞,南方與北方交融,“非遺”與“網紅”并存,飛檐斗角與藝術民宿相映,更浸潤出超然的生活態度、兼容并蓄的生活方式。無論本地人還是外來客,都能從中感受到古老歷史的復蘇,傳統手藝的活態傳承,一個個鮮活的故事仿佛正在眼前浮現,一縷“慢生活”的悠長韻味也由此悄然生發……
胡同里的音樂聲·鬧市里的江南景
開封鼓樓一帶,總是很熱鬧。尤其是到了晚上,夜市小攤林立,書店街、馬道街上游人如織,熙熙攘攘。
在鼓樓東南不遠處,有個相對幽靜的所在——復興坊歷史風貌區。走在這條有著千年歷史的老街上,不時可見一些舊時的院落,以及“汴梁百貨”“建國文具店”等頗有歷史感的商鋪。門檻外、墻根兒處,幾位老人悠閑地喝茶、曬暖兒。巷子的東頭兒,坐落著130多年歷史的復興街小學;幾個月前拍過本土系列微電影的37號院,現在成了二夾弦戲曲博物館。

37號院對面的中州琴社里,傳出陣陣清幽的古琴聲,撩人心弦。上了二樓,不算大的教室里,六七位學員正在習琴。“歷史上,開封出過不少古琴名家,也曾有過一個很大的流派——‘中州派’,可惜后來漸趨消亡。”琴社主人王雨軒說,自己2006年參加一次古琴展之后,深受吸引,決定致力于挖掘和傳承古琴文化。“古琴譜上只有指法,沒有節奏,聲多韻少,需要研究琢磨的地方很多,而且這方面的專業人才還是太少,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王雨軒回憶,琴社初創時應者寥寥,但隨著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斷提高,這里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F在,這里的固定學員有三四十人,以中青年為主。提起學琴,37歲的學員張莎莎記憶猶新。兩年前的一個冬日,她在附近閑逛,意外發現了這家琴社。從此,習琴成了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前不久她還順利拿到了古琴6級考試證書。“通過練琴來觀照內心,從而實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狀態,雖然辛苦,但很值得!”張莎莎說。

“歸去來兮我夙愿,猿鶴聽我再撫琴”——音樂,曾給無數文人墨客提供了莫大的精神寄托,當然也會為百姓帶來精神慰藉。一些居民介紹,有天傍晚,巷子西頭兒的“一束光”書店,露天舉行過一次“胡同音樂會”,“時長兩個多小時,有四五百名觀眾。”說話間,音樂會召集者、致力于胡同文化宣傳和老宅保護的畫家付保軍提著一袋碎瓦片兒匆匆路過,“咱這兒的胡同,聲音效果特別好。音樂一響,街坊們都出來了,也有游客圍觀,有些人站在陽臺上觀看、鼓掌。夕陽下的老胡同里,大家圍在一起聽著、唱著、跳著,很溫馨。以后類似的文體活動會更多!”
在復興坊東邊不遠處,還有個“鼓樓里”文化商業區。走進這里可以發現,被商鋪、公寓和寫字樓包裹著的,是頗具古風的亭臺樓榭、木質長廊。圓形的中心廣場矗立著一座幾米高的戲樓,道邊的石柱上雕刻著從宋詞中選出的經典名句。一艘烏篷船下,成群的金魚在水中嬉戲、覓食,讓人恍然產生身在江南的錯覺。

一樓的商鋪中,不乏來自陜西、四川、新疆等地的特色飯館,也有“串燒吧”“奶茶吧”“麻辣燙”等帶有現代氣息的小店。當然,這里也有一些本地的老字號,如“鑫老包”紅薯醋、“老五福”糕點等。項目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棚戶區改造項目,鼓樓里已入駐107家商鋪,目前處在試營業階段,而電影院、溫泉水世界、停車場等設施正在建設中。未來,這里將成為傳統和商業相結合的大型商業文化綜合體。
鏡框里的小風箏·文創園的網紅墻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放風箏,可能是不少人關于童年的美好記憶??赡阋娺^小巧玲瓏的觀賞型風箏嗎?
午朝門廣場東側,坐落著開園不久的960非遺文化創意園。走進通透明亮的主展廳,汴繡、銀匠張、汝陽劉、五大名窯、傘藝扇藝、皮影……一家家非遺文化店鋪的米色旗映入眼簾,伴著匠人們叮叮當當的敲擊聲,別有一番韻味。而在“宋室風箏”展示區,掛滿了大大小小、五彩斑斕的風箏。乍一看,其中仿佛有一些蝴蝶、瓢蟲和蝙蝠標本,或鑲嵌在鏡框中,或張貼在紙板上,十分逼真。走近了仔細一瞧,才發現它們竟是用傳統工藝扎制的竹制風箏,讓路過的游客駐足觀賞,嘖嘖稱贊。

“做風箏要靠純手工,做一個出來至少要20多個小時。”第六代傳承人宋長虹說,早年間,家里一直靠做風箏、燈籠、屏風等養家糊口。改革開放后,家里的境況改善很多,漸漸地,做風箏就變成了一種興趣,也是一種傳承的責任。讓宋長虹感到很有意義的是,自己近幾年開設的風箏制作體驗課,已經累計吸引了幾千人參與,“從幼兒園小朋友到成年人,大家參與的熱情都很高。以后,在咱園區的傳習所,體驗課將繼續開下去。”
同樣開有體驗課的,還有“韓派面塑”。“面塑,是以面粉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90后”面塑傳承人韓冰介紹,通過改進傳統工藝,現在的面塑作品可以永久保存,不會變質。在展柜上,可見關公、包公、侍女等傳統形象的擺件,也有“植物大戰僵尸”“小叮當”“蜘蛛俠”等流行卡通形象的飾品。“每周日下午,我們會有專門的老師來教小孩子進行面塑創作。希望有更多人了解、學習并傳承這一傳統技藝。”韓冰說。
“960這個數字,有什么含義嗎?”面對記者的問題,園區運營負責人魏偉介紹,它來自北宋開國元年——公元960年。“咱這個‘宋潮時尚、樂在汴梁’文化項目2017年開始動工,目前建成的一期主要聚焦于非遺文化的展示和創新。未來兩年,博物館群落、吃貨街、演藝場、主題酒店、兒童游樂場等項目也將陸續竣工。”

臨行,園區東側一面花花綠綠的墻壁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我們的‘網紅’墻!”魏偉介紹,不少學生或一家幾口會來到這里“打卡”,發到微信、抖音等社交軟件上。走近了看,墻上涂繪著一些大家熟知的影視、動漫形象,以及有趣的網絡流行語,不少游客在墻邊拍照、錄影。“最近,我們也一直在這里推出短視頻大賽,很受歡迎,走進園區的年輕人慢慢多起來了!”魏偉說。
院落里的慢生活·老城里的小時光
傍晚,楊家湖西側的七盛角文化民俗街迎來了一天中最“靚麗”的時刻——一幢幢仿宋建筑的燈光、一串串紅燈籠被點亮了,金碧輝煌,與遠方水上的一架架小橋、一艘艘游船相映成趣。
“自古以來,開封就有‘七角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說。一些古籍上更有‘七角盛,天下昌’的說法。”管理部經理李巖介紹,作為東京夢華項目首期,七盛角自2014年5月開街以來,游客逐年增多。2017年,七盛角游客總量達65萬余人次,比上一年增加了三分之一左右。
進大門不多遠,也有一座非遺文化館,游客們爭相與“迎賓”的兩個泥人合影。館里,河南大學大三學生李令梭正和其他義工一起,向游客介紹著開封地區的木版年畫、王素花的汴繡,還有鶴壁??h的泥猴張、周口淮陽縣的泥泥狗……街上,一家家老字號餐飲店與酒吧、咖啡館、茶館錯落分布;石橋和池塘邊,幾座藝術氣息濃厚的輕奢民宿酒店悄悄招徠著行人。流水對面,是中原首個院落式文化休閑商業街區——半畝園。
“80后”開封小伙劉天賜幾年前第一次來到這里時,驚訝于家鄉還有這么一塊兒地方。拿他的話來說,在這里跟三五個老友品品咖啡,或在水邊老樹下喝著大碗茶靜靜地看風景,是“一份兒鑲在骨子里的舒服,得勁兒!”
你心動了嗎?
據開封市文化旅游強市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董發倫介紹,“看得到景”一直讓開封人感到驕傲,但因為距離鄭州近,交通方便,怎樣“留得住人”也曾一度讓人頭疼。近年來,開封按照謀劃一批、提升一批、完善一批、儲備一批的建設思路,高標準打造了“一河兩街三秀”“一湖兩巷三園九館”“三園五館一中心”等重大文化項目。這座城市,正在慢慢嬗變為一座宋文化主題公園,“留得住人”的目標正在一步步實現。2017年,開封全市游客接待量5862.6萬人次,同比增長15.4%。
省社科院相關專家亦表示,像開封這類“往后看”與“往前看”緊密結合的文化創意項目,對于提高生活品位、激發生活情趣、健全生活心態,以及促進“文商旅”產業健康發展、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對其他城市來說也頗具借鑒意義。
來到一座城市,浮光掠影地看看景點、建筑,見到的只是它的骨架;坐上人力車,聽師傅講講歷史,或是去看看演出,逛逛老字號和夜市,慢慢浸入這里的市井生活,方能觸碰到它的靈魂。
放慢腳步,沉下心靈,在古都開封,你,不會被時光辜負。
(本版圖片均由被采訪者提供)
作者:河南日報記者 趙大明 制圖/單莉偉
編輯:河南商報 張路
來源:河南日報

如今,漫步于古城中,除了清明上河園、龍亭、天波楊府、御河這些耳熟能詳的景點外,我們還會遇到一些獨具特色的文化創意街區,比如復興坊歷史風貌區、960非遺文化創意園,比如七盛角、鼓樓里文化商業區。在這些街區里,過去與當下碰撞,南方與北方交融,“非遺”與“網紅”并存,飛檐斗角與藝術民宿相映,更浸潤出超然的生活態度、兼容并蓄的生活方式。無論本地人還是外來客,都能從中感受到古老歷史的復蘇,傳統手藝的活態傳承,一個個鮮活的故事仿佛正在眼前浮現,一縷“慢生活”的悠長韻味也由此悄然生發……
胡同里的音樂聲·鬧市里的江南景
開封鼓樓一帶,總是很熱鬧。尤其是到了晚上,夜市小攤林立,書店街、馬道街上游人如織,熙熙攘攘。
在鼓樓東南不遠處,有個相對幽靜的所在——復興坊歷史風貌區。走在這條有著千年歷史的老街上,不時可見一些舊時的院落,以及“汴梁百貨”“建國文具店”等頗有歷史感的商鋪。門檻外、墻根兒處,幾位老人悠閑地喝茶、曬暖兒。巷子的東頭兒,坐落著130多年歷史的復興街小學;幾個月前拍過本土系列微電影的37號院,現在成了二夾弦戲曲博物館。

37號院對面的中州琴社里,傳出陣陣清幽的古琴聲,撩人心弦。上了二樓,不算大的教室里,六七位學員正在習琴。“歷史上,開封出過不少古琴名家,也曾有過一個很大的流派——‘中州派’,可惜后來漸趨消亡。”琴社主人王雨軒說,自己2006年參加一次古琴展之后,深受吸引,決定致力于挖掘和傳承古琴文化。“古琴譜上只有指法,沒有節奏,聲多韻少,需要研究琢磨的地方很多,而且這方面的專業人才還是太少,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王雨軒回憶,琴社初創時應者寥寥,但隨著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斷提高,這里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F在,這里的固定學員有三四十人,以中青年為主。提起學琴,37歲的學員張莎莎記憶猶新。兩年前的一個冬日,她在附近閑逛,意外發現了這家琴社。從此,習琴成了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前不久她還順利拿到了古琴6級考試證書。“通過練琴來觀照內心,從而實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狀態,雖然辛苦,但很值得!”張莎莎說。

“歸去來兮我夙愿,猿鶴聽我再撫琴”——音樂,曾給無數文人墨客提供了莫大的精神寄托,當然也會為百姓帶來精神慰藉。一些居民介紹,有天傍晚,巷子西頭兒的“一束光”書店,露天舉行過一次“胡同音樂會”,“時長兩個多小時,有四五百名觀眾。”說話間,音樂會召集者、致力于胡同文化宣傳和老宅保護的畫家付保軍提著一袋碎瓦片兒匆匆路過,“咱這兒的胡同,聲音效果特別好。音樂一響,街坊們都出來了,也有游客圍觀,有些人站在陽臺上觀看、鼓掌。夕陽下的老胡同里,大家圍在一起聽著、唱著、跳著,很溫馨。以后類似的文體活動會更多!”
在復興坊東邊不遠處,還有個“鼓樓里”文化商業區。走進這里可以發現,被商鋪、公寓和寫字樓包裹著的,是頗具古風的亭臺樓榭、木質長廊。圓形的中心廣場矗立著一座幾米高的戲樓,道邊的石柱上雕刻著從宋詞中選出的經典名句。一艘烏篷船下,成群的金魚在水中嬉戲、覓食,讓人恍然產生身在江南的錯覺。

一樓的商鋪中,不乏來自陜西、四川、新疆等地的特色飯館,也有“串燒吧”“奶茶吧”“麻辣燙”等帶有現代氣息的小店。當然,這里也有一些本地的老字號,如“鑫老包”紅薯醋、“老五福”糕點等。項目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棚戶區改造項目,鼓樓里已入駐107家商鋪,目前處在試營業階段,而電影院、溫泉水世界、停車場等設施正在建設中。未來,這里將成為傳統和商業相結合的大型商業文化綜合體。
鏡框里的小風箏·文創園的網紅墻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放風箏,可能是不少人關于童年的美好記憶??赡阋娺^小巧玲瓏的觀賞型風箏嗎?
午朝門廣場東側,坐落著開園不久的960非遺文化創意園。走進通透明亮的主展廳,汴繡、銀匠張、汝陽劉、五大名窯、傘藝扇藝、皮影……一家家非遺文化店鋪的米色旗映入眼簾,伴著匠人們叮叮當當的敲擊聲,別有一番韻味。而在“宋室風箏”展示區,掛滿了大大小小、五彩斑斕的風箏。乍一看,其中仿佛有一些蝴蝶、瓢蟲和蝙蝠標本,或鑲嵌在鏡框中,或張貼在紙板上,十分逼真。走近了仔細一瞧,才發現它們竟是用傳統工藝扎制的竹制風箏,讓路過的游客駐足觀賞,嘖嘖稱贊。

“做風箏要靠純手工,做一個出來至少要20多個小時。”第六代傳承人宋長虹說,早年間,家里一直靠做風箏、燈籠、屏風等養家糊口。改革開放后,家里的境況改善很多,漸漸地,做風箏就變成了一種興趣,也是一種傳承的責任。讓宋長虹感到很有意義的是,自己近幾年開設的風箏制作體驗課,已經累計吸引了幾千人參與,“從幼兒園小朋友到成年人,大家參與的熱情都很高。以后,在咱園區的傳習所,體驗課將繼續開下去。”
同樣開有體驗課的,還有“韓派面塑”。“面塑,是以面粉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90后”面塑傳承人韓冰介紹,通過改進傳統工藝,現在的面塑作品可以永久保存,不會變質。在展柜上,可見關公、包公、侍女等傳統形象的擺件,也有“植物大戰僵尸”“小叮當”“蜘蛛俠”等流行卡通形象的飾品。“每周日下午,我們會有專門的老師來教小孩子進行面塑創作。希望有更多人了解、學習并傳承這一傳統技藝。”韓冰說。
“960這個數字,有什么含義嗎?”面對記者的問題,園區運營負責人魏偉介紹,它來自北宋開國元年——公元960年。“咱這個‘宋潮時尚、樂在汴梁’文化項目2017年開始動工,目前建成的一期主要聚焦于非遺文化的展示和創新。未來兩年,博物館群落、吃貨街、演藝場、主題酒店、兒童游樂場等項目也將陸續竣工。”

臨行,園區東側一面花花綠綠的墻壁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我們的‘網紅’墻!”魏偉介紹,不少學生或一家幾口會來到這里“打卡”,發到微信、抖音等社交軟件上。走近了看,墻上涂繪著一些大家熟知的影視、動漫形象,以及有趣的網絡流行語,不少游客在墻邊拍照、錄影。“最近,我們也一直在這里推出短視頻大賽,很受歡迎,走進園區的年輕人慢慢多起來了!”魏偉說。
院落里的慢生活·老城里的小時光
傍晚,楊家湖西側的七盛角文化民俗街迎來了一天中最“靚麗”的時刻——一幢幢仿宋建筑的燈光、一串串紅燈籠被點亮了,金碧輝煌,與遠方水上的一架架小橋、一艘艘游船相映成趣。
“自古以來,開封就有‘七角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說。一些古籍上更有‘七角盛,天下昌’的說法。”管理部經理李巖介紹,作為東京夢華項目首期,七盛角自2014年5月開街以來,游客逐年增多。2017年,七盛角游客總量達65萬余人次,比上一年增加了三分之一左右。
進大門不多遠,也有一座非遺文化館,游客們爭相與“迎賓”的兩個泥人合影。館里,河南大學大三學生李令梭正和其他義工一起,向游客介紹著開封地區的木版年畫、王素花的汴繡,還有鶴壁??h的泥猴張、周口淮陽縣的泥泥狗……街上,一家家老字號餐飲店與酒吧、咖啡館、茶館錯落分布;石橋和池塘邊,幾座藝術氣息濃厚的輕奢民宿酒店悄悄招徠著行人。流水對面,是中原首個院落式文化休閑商業街區——半畝園。
“80后”開封小伙劉天賜幾年前第一次來到這里時,驚訝于家鄉還有這么一塊兒地方。拿他的話來說,在這里跟三五個老友品品咖啡,或在水邊老樹下喝著大碗茶靜靜地看風景,是“一份兒鑲在骨子里的舒服,得勁兒!”
你心動了嗎?
據開封市文化旅游強市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董發倫介紹,“看得到景”一直讓開封人感到驕傲,但因為距離鄭州近,交通方便,怎樣“留得住人”也曾一度讓人頭疼。近年來,開封按照謀劃一批、提升一批、完善一批、儲備一批的建設思路,高標準打造了“一河兩街三秀”“一湖兩巷三園九館”“三園五館一中心”等重大文化項目。這座城市,正在慢慢嬗變為一座宋文化主題公園,“留得住人”的目標正在一步步實現。2017年,開封全市游客接待量5862.6萬人次,同比增長15.4%。
省社科院相關專家亦表示,像開封這類“往后看”與“往前看”緊密結合的文化創意項目,對于提高生活品位、激發生活情趣、健全生活心態,以及促進“文商旅”產業健康發展、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對其他城市來說也頗具借鑒意義。
來到一座城市,浮光掠影地看看景點、建筑,見到的只是它的骨架;坐上人力車,聽師傅講講歷史,或是去看看演出,逛逛老字號和夜市,慢慢浸入這里的市井生活,方能觸碰到它的靈魂。
放慢腳步,沉下心靈,在古都開封,你,不會被時光辜負。
(本版圖片均由被采訪者提供)
作者:河南日報記者 趙大明 制圖/單莉偉
編輯:河南商報 張路
來源:河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