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鄭州很多人的朋友圈被一座購物中心刷屏。定位潮流、人文、藝術、生活,融合精品、美食、娛樂、文化,今年鄭州新增體量最大的購物中心“正弘城”正式開始試營業,花園路商圈新添一道亮麗風景。
諸多滿懷期待的市民驅車前往“正弘城”一探究竟,方圓兩公里外就開始出現堵車跡象,1000多個停車位早早停滿,不少車輛挪至兩公里外停車。購物中心內人聲鼎沸,男女老少臉上洋溢著歡樂與好奇,頗有“過大年”的鼎沸感,而不像是一個普通的雙休日。衛生間排隊10人起,提前物色好的餐廳需要排位至少一個小時。試營業第一天,處于非正常狀態下的“正弘城”給人如此的購物體驗可以體諒,至少室內空氣較好、幾乎沒有新裝修后的甲醛味,安保、清潔人員充足,整體呈現忙而不亂、忙中有序的狀態,品牌、設施、空間、視覺設計等基本符合預期。
在電商風云際會、網購深入生活的今天,一家實體購物中心的開業還能成為現象級全城熱點,馬云提出的“新零售”概念實質仿佛躍然眼前。剛過去的“雙十一”,除了線上商店流量爆棚,不少實體商場“蹭著熱點”也是擠滿了人。比起線上令人懷疑自己數學能力的復雜紅包,線下商場在部分商品上的折扣顯然更加實際。線上、線下、物流、數據,“新零售”成為消費升級新引擎,大型購物中心也在謀求轉型,以更貼近市場的方式與消費者對話,以提升自身吸引力和價值。
1852年誕生的世界第一家百貨公司玻瑪榭(意為“薄利多銷”)依然矗立在巴黎街頭,而今天的消費者,早已不再滿足于薄利多銷,更加追求個性化體驗式消費。日本購物中心細節做得處處考究,美觀、便利且十分人性化;韓國大型商場鱗次櫛比,但都追求商圈內最大差異化,各有各的特色;迪拜購物中心號稱世界最大,奢侈品相較他國有很大的價格優勢……與此同時,商業大潮中也不乏敗走麥城者,英國瑪莎百貨早前宣布退出中國在內的10個虧損的國際市場。整體來說,購物中心的開發建設如何與城市整體的發展規劃和諧統一,商業設施與地鐵站、高鐵站等基礎設施如何完美融合,商業價值和社會功能如何同時實現,社會財富與社會效益如何兼顧,這些都是擺在政府與商業地產開發運營商面前的難題。
隨著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加快,鄭州的商業格局逐漸走向平衡,以二七商圈為核心,花園路商圈興起、西區及南區商業漸成氣候,北龍湖等更高端商圈未來可期。商業發展不僅僅在于品牌、戰略擴張,更在于消費文化的提升。這個文化提升,直接引領著社會消費發展的核心要義乃至改變你我的生活方式。比如,現在新入市的購物中心都標配母嬰室,但是否干凈整潔、空間敞亮、設施齊備?衛生間墻體的掛鉤數量,洗漱池的“放物臺”設計,直接決定了客戶友好度。而這些細節往往才是打動和留住顧客的關鍵所在。當然,消費者也需要升級自己的購物行為與消費方式,比如攜帶食品到另一家餐飲店用餐,能否在離開時主動收拾桌面,體現了一位消費者良好的“自我修養”。
更好的商業硬件已有、商業版圖已繪,更先進的商業理念也要配套跟上。如此,鄭州商業才能在“新零售”時代有新作為,重現商戰時期的繁榮與輝煌。
來源:河南日報
作者:河南日報評論員 劉嬋
編輯:河南商報 孫亞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