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出生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老家還算“平和”。新中國成立后,母親參加了工作,先在縣里街道做社會力量,后到鄉鎮糧所和供銷社工作。父親從鄉下參加革命起,就渾身都是干勁,不分白天黑夜地干工作,年年是勞動模范,戴大紅花受表彰,五十年代找對象的標準是找勞模,就這樣,長相清秀的母親看上了父親。父親是從農村走出來的,貧農的身份好是好,但家里真的是一窮二白,在那個有床和被子就結婚的年代父母很幸福。
六七十年代是不實行計劃生育的,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排行老六,父母不僅要養活我們幾個子女,贍養爺爺奶奶,還要接濟老家的叔叔和姑姑,在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若不接濟父親老家的親人,他們就會受凍挨餓。在我孩提時,母親經常白天上班,把我綁在板凳上睡?;氐郊?,母親還要給我們做飯、縫補衣服、納鞋底做布鞋,熬到深夜在我熟睡后才能睡一會。那時的母親用她那瘦弱的身體,勤勞的雙手與父親一起把我們兄妹6人拉扯長大。我始終認為有父母在,家才會充滿溫馨,才會有安全感。
母親對我們子女的愛是無微不至的。小時候,不管有多累多苦,母親都會第一時間讓我們看著她的笑臉甜甜地入睡,睡夢中醒來時第一眼看到的還是母親的笑臉。每當夏天來臨,母親總會給我們提前放好蚊帳,趕走蚊子,以免被叮咬;當天氣轉冷的時候,母親會給我們添加衣服,夜晚給我們蓋好被子,讓我們甜甜地進入夢鄉,母親為我們做的一切都是那樣細致入微。在那物質匱乏的年代,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大哥、二哥都是虛報年齡十五六歲就到部隊參軍了,大姐趕上上山下鄉被下放到林場鍛煉。大姐在林場吃了太多的苦,母親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夜深人靜時我常能聽到母親的哭泣聲。
母親的一生是善良的一生。在大家都困難的時期,能吃飽飯就是最大的幸福。農村的生活更為困難,趕上收成不好的年份,常常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父親每月都要到農村老家給奶奶送點錢和吃的,父母工資不夠花的,母親就養鵝、養雞,每天早晨帶著我們到南城門的河溝里撈些雜草喂養家禽。父親老家也常來人借錢要物的,父親出差在外地,母親明知道家里沒有多余的錢物可供接濟,寧可向單位預支下月工資用,也不讓父親老家的人空手而歸。母親總說自己手頭緊一緊也要給鄉親們一點,若不是困難到沒有辦法,他們也不會來找我們。
我小時候住的是大雜院,每個家庭都有幾個孩子,同齡孩子在一起玩耍,有時難免會發生糾紛與矛盾,母親總是要求我們能讓就讓一點吧,退一步不吃虧。若家里做了好吃的,母親總是喜歡端上一碗送給鄰居品嘗,種的果樹結果了,母親也拿出一些與大雜院里的鄰居分享。母親對自己是吝嗇的,從不舍得為自己花一分錢,但對親戚朋友鄉鄰卻非常大方,總是竭盡所有。
母親因身體健康原因五十歲就退休了,1998年父親因病去世后,母親失去了伴侶,成了孤寡老人,加上早年生育子女多,生活條件差,營養不良,母親一直被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纏身。父親的去世對母親打擊很大,幾乎在同時,她低價賣掉了房子,好在兒女孝順,母親愿意在哪個子女家住一段就住一段,后來母親就隨大哥住在老單位家屬院里。去年,母親得了腦梗致使下肢癱瘓,二哥便接母親來一起住,全身心的照顧母親。在與病魔抗爭了一年多后,母親于今年7月離開了我們。
子欲孝而親不待。父母的紛紛離去,留給子女的是無限遺憾和錐心般的疼,對我而言世上從此再無父母之愛了。我要帶著這份對父母的思念,回憶父母對我的教導與關愛,我要更加努力,讓明天的生活更美好。但愿父母也能找到他們的快樂,“生如夏花之絢爛,逝如秋葉之靜美”。有天堂嗎?如果有,父母一定在天堂的某一個地方微笑著用他們那慈祥的目光看著我們,看著我們努力過好自己的生活。
(作者單位:河南省新蔡縣人民法院)
作者:張瑩
編輯:河南商報 張路
來源:大河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