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市老城區的一所培智學校里,有一群特殊的孩子,這群孩子有12個“爹媽”,這12個“爹媽”都是洛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青年志愿培智服務隊(以下簡稱培智志愿服務隊)隊員。11年里,這12個“爹媽”更換了多次,唯一沒有變的就是這些志愿者每個月兩次到培智學校陪伴這里的學生。培智學校的學生們已經把他們當做親人,甚至稱為“爸爸媽媽”。
一則繪本故事讀了5遍
沈賢麗是洛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一名大二的學生,學的是美術學,2017年加入培智志愿服務隊。說起加入培智志愿服務隊的初衷,沈賢麗說:“我以前讀高中的時候當過志愿者,去敬老院、幼兒園等一些地方,所以,當我看到志愿服務隊這幾個字的時候就覺得特別親切,就毅然加入了。”
剛加入培智志愿服務隊,學姐就告訴沈賢麗,這個志愿服務隊不同于一般的志愿服務,工作特別難開展,主要是培智學校里的學生比較特殊,可能不會像普通人那樣直接用流利的語言進行交流,要做好所有的心理準備。聽了學姐的話,沈賢麗和其他人一樣,有些后悔還有些害怕,心里矛盾了很久。
“但當我第一次跟著學姐他們去進行志愿服務的時候,這種矛盾害怕的心理就完全沒有了。”沈賢麗說,“進入校園,學生們就像見到親人一樣,飛奔著跑過來,圍在我們身邊,有的用含糊不清的話讓我們教他們畫畫,有的緊緊地和志愿者擁抱在一起。”沈賢麗回憶道。這時候,她注意到角落里坐著一個八九歲的小男孩,一聲不吭地坐在那里,她走過去,那個小男孩用手指著手里的繪本故事書,再指指嘴巴和耳朵,原來是想讓沈賢麗給他講繪本故事。沈賢麗就接過繪本故事講了起來,講完一遍,小男孩再指指繪本故事書和耳朵,沈賢麗就再從頭講一遍,就這樣,這一本薄薄的繪本故事書,沈賢麗為這個小男孩講了5遍,整整一節課的時間。“當時我心里特別難受,都忍不住哭了,覺得這個小男孩特別可憐,他們特別需要有人陪,需要有人去關愛,那時候,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堅持來這里做志愿服務。”沈賢麗回憶說。
11年里,他們一直堅持奉獻愛心
“我聽我們老師說,培智志愿服務隊2007年成立,當時,從新加坡來了一個大學生交流團,在洛陽最后一天的時候,交流團的學生們到洛陽市老城區培智學校做墻繪,因為人手不夠,就找到了洛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當時美術學院的學生跟著去了以后,感覺那里的學生特別需要關注,就成立了培智志愿服務隊,到現在已經有11年了。”沈賢麗對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說。
據洛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的輔導員李海瑞老師介紹,培智志愿服務隊從成立以來,確實已經有11年了,每年都會進入一批新的成員,目前,固定的
志愿者是12名,學校像這樣的志愿服務隊有很多,一直都是由學生自發組織、自發管理、自發進行志愿服務的,學校只是一個輔助的引領作用。雖然固定的志愿者只有12名,但每次去做志愿服務的時候,都會在班級和學院里進行志愿者招募,最多的時候一次20多名學生同時到培智學校進行志愿服務。
張玉清和楊雯婧都是洛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大二的學生,她們和沈賢麗一樣,在洛陽市老城區培智學校做志愿服務已經有一年多了。“有一次,我們從培智學校出來,突然發現身后跟著一個六七歲的小姑娘,我問她有什么事情,她說,我要和你們一起回家,當時感覺特別感動。”她們對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說。
“志愿服務并不是容易的一件事,每次見到那些學生心就被揪著,但是一看到他們的笑臉,就讓人忍不住想去陪著他們,哪怕只是教他們畫畫、為他們讀讀故事,哪怕有時候連語言溝通都成為障礙,他們已經把我們當成了親人,所以我們要經常去看望他們,我們畢業了,還有下一屆,還有下下一屆,培智志愿服務隊一直存在。”沈賢麗說。
編輯:河南商報 郭爽
來源:大河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