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地球村,隨時可以視頻,可以飛回來,但為何還有鄉愁?是因為這個鄉愁加了文化二字,而文化上的鄉愁不是那么容易消逝的。”12月8日下午,加拿大華裔作家、詩人宇秀攜詩集《我不能握住風》來到鄭州紙的時代書店,和讀者分享“跨文化、跨語境的文化鄉愁與女性詩意書寫”。
宇秀做過大學教師、電視記者、編導、制片人、報刊編輯、餐飲經營者等,以辛辣、犀利、富有生活質感的雜文、時評等在海外華語讀者中聲名鵲起。曾在河南大學讀書的宇秀,自稱是“從中原走出來的詩人”,“河南是我最深情和難忘的地方”。
宇秀祖籍蘇州,但與河南的淵源很深。她曾在河南大學讀書,家人和好友很多也都在河南。這次全國巡回分享會,鄭州是宇秀最期待的一站。她深情地說:“我是從中原走出來的詩人,江南和河南,在我的鄉愁情結里是糾纏在一起的,這里是我最深情和難忘的地方。河南是我一輩子的情結,甚至是下一輩子的。”這部詩集中,宇秀最初留下的詩歌腳印也收進其中。
有人將宇秀的創作之路,概括為“從海派小資作家到北美痛感詩人”。
十多年前,宇秀的散文隨筆集《一個上海女人的下午茶》盛行坊間,攪動過時尚寫作。而在詩集《我不能握住風》中,宇秀一洗小資情調,用幾乎沉痛和陌生化的詩句,勾勒了其精神世界,全然沒有時尚的浮華,卻充滿了傷逝的痛思。于是,“痛感詩人”的標簽不脛而走。
異國他鄉的鄉愁與所經歷的風雨,讓宇秀將種種“痛感”創作成了詩歌。
鄭州大學文學院教授樊洛平說,宇秀的寫作最根本的底色是貼近生活萬象,有自己的文學審美,不是輕飄飄的小資寫作。
“地域的遷徙、文化的遷徙和心靈的遷徙所形成的糾結,是海外作家的現實境遇。宇秀的跨文化、跨國界、跨語境書寫是以她的人生跨界聯系的。每次跨界都是人生的歸零,之前的所有輝煌都要顛覆,像是一棵連根拔起的樹,裸露在外,在這樣的環境中失重失語,心理很強大才能承受。這種身份分裂帶來的文化之痛,以女性生命經驗,成了創作的著力點,進入到更深入的生命創作。”
被問及對自己最大影響的詩人,宇秀說:“我是一個不求甚解的人,按照自己的性情和生活去寫作,對我最大的影響是我的生活。”
在她看來,詩人要有時代的擔當,“作家最本質的意義是揭示生活的真相,要把自我的這個點的真實寫出來,后人要閱讀過往是歷史風貌,作品里是最真實的,甚至比歷史記載更生動更真實,所以要尊重對生活的感受”。
作者: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實習生 劉袁抒
編輯:河南商報 張路
來源:大河報

宇秀做過大學教師、電視記者、編導、制片人、報刊編輯、餐飲經營者等,以辛辣、犀利、富有生活質感的雜文、時評等在海外華語讀者中聲名鵲起。曾在河南大學讀書的宇秀,自稱是“從中原走出來的詩人”,“河南是我最深情和難忘的地方”。
宇秀祖籍蘇州,但與河南的淵源很深。她曾在河南大學讀書,家人和好友很多也都在河南。這次全國巡回分享會,鄭州是宇秀最期待的一站。她深情地說:“我是從中原走出來的詩人,江南和河南,在我的鄉愁情結里是糾纏在一起的,這里是我最深情和難忘的地方。河南是我一輩子的情結,甚至是下一輩子的。”這部詩集中,宇秀最初留下的詩歌腳印也收進其中。
有人將宇秀的創作之路,概括為“從海派小資作家到北美痛感詩人”。
十多年前,宇秀的散文隨筆集《一個上海女人的下午茶》盛行坊間,攪動過時尚寫作。而在詩集《我不能握住風》中,宇秀一洗小資情調,用幾乎沉痛和陌生化的詩句,勾勒了其精神世界,全然沒有時尚的浮華,卻充滿了傷逝的痛思。于是,“痛感詩人”的標簽不脛而走。
異國他鄉的鄉愁與所經歷的風雨,讓宇秀將種種“痛感”創作成了詩歌。
鄭州大學文學院教授樊洛平說,宇秀的寫作最根本的底色是貼近生活萬象,有自己的文學審美,不是輕飄飄的小資寫作。
“地域的遷徙、文化的遷徙和心靈的遷徙所形成的糾結,是海外作家的現實境遇。宇秀的跨文化、跨國界、跨語境書寫是以她的人生跨界聯系的。每次跨界都是人生的歸零,之前的所有輝煌都要顛覆,像是一棵連根拔起的樹,裸露在外,在這樣的環境中失重失語,心理很強大才能承受。這種身份分裂帶來的文化之痛,以女性生命經驗,成了創作的著力點,進入到更深入的生命創作。”
被問及對自己最大影響的詩人,宇秀說:“我是一個不求甚解的人,按照自己的性情和生活去寫作,對我最大的影響是我的生活。”
在她看來,詩人要有時代的擔當,“作家最本質的意義是揭示生活的真相,要把自我的這個點的真實寫出來,后人要閱讀過往是歷史風貌,作品里是最真實的,甚至比歷史記載更生動更真實,所以要尊重對生活的感受”。
作者: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實習生 劉袁抒
編輯:河南商報 張路
來源:大河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