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初到現在開了6家門店,分布鄭州中高檔社區門口,但不到一年時間就出現了虧損跡象,共計超1000多萬,平均下來越虧超150萬,為什么出現這樣情況?是受今年商超倒閉大環境所為還是自身問題?我們來看看這家創始人是怎么說的:
回鄉創業,水土不服
出生于河南周口的苗壯2003年就去北漂了,如今也是在北京買了房,15年他都是在創業,干過B2B平臺、公眾號運營還有公關等等,都與互聯網有關。這兩年新零售催生了一個新行業,苗壯也動起了這個心思。一次,有位投資人通過朋友找到他,有個四五千萬的社區生鮮便利店項目,想讓給他加入創業,苗強同意了。
起初選擇投放城市時,他們選擇了鄭州,這個正在崛起的新一線城市,比起北京在成本資金少相對投入較少,這里也是苗強的家鄉。在17年底對鄭州多次考察之后,他們便在今年1月份正式在鄭州投放生鮮便利店——超便利,第一家定位中高端社區生鮮便利店的門店在4月初開業,水果、蔬菜等生鮮商品占比50%,后來慢慢開到6家店,生鮮加到80%。
剛一個月生意非常火爆,每天都有人排長隊,日營業額也做到了一萬以上,但之后就開始下滑了最低時只有日營業額兩三千元!后來發現鄭州市場和自己預想的完全不一樣,消費者沒有忠誠度,誰家優惠力度大,就去誰家!后來給自己員工說咱們價格可以便宜點,不怕賠錢。可是員工們都說咱們毛利太少,不敢降價。他們品質沒有咱們的好,咱一降價指定賠錢。不如進點差的水果。苗壯不同意,員工說那營業額上不來啊!后來他也同意兩者摻著賣。如此一來和傳統的水果生鮮店就沒什么區別,更沒有了優勢!
長此以往,苗壯的超便利雖然來買的人不少,但客單價很低,賺不了多少錢,水果店一樣損耗過大有30%,其他好點的水果連鎖店的損耗都在百分之幾,自己的經營遠不如傳統的,現在鄭州的房租不比北京低,70平方米的門店月租金2萬元,比北京還要高,空調電費每個月5000到8000元,加上每個門店6個員工,每人每月3000多元,成本是居高不下。
從1月到現在苗壯的便利店平均每月都是處于虧損狀態達150萬以上,還有四家店裝修好了但沒開業,如果開了虧損金額還會上漲!
門店消失,難逃倒閉魔咒
關門的超便利便利店(政七街店)
昔日超便利便利店(三全店)已不見綜影
來到鄭州市超便利的幾家門店查看,位于政七街的門店早已落上門鎖,店內已是空無一物,只剩下門頭,看上去還是如新店一樣。而相隔6公里左右的三全路店已經不見了蹤影,從百度地圖上看的紀錄是在萬家賓館樓下,如今樓下已經變成五金百貨超市了。可以看出當初再選址上和經營上,超便利都存在著問題。
不管今年,這幾年商超關店都十分的頻繁,就連沃爾瑪、大潤發……一眾巨頭都沒有逃脫倒閉的命運。
新零售的逐年發力,走到現在,已演變成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的大變革。中國老話叫鹵水點豆腐。馬云就是鹵水,點了中國人這個豆腐。他吃了我們的豆腐,爽了,可我們卻成了豆腐腦。
當提袋消費的游戲規則變了,我們到底該怎樣迎合變化?這,值得每一個身處其中的人,去思考。
眼高手低,追責為別人
從AI財經社的訪問中,我們發現超便利創始人苗壯將這次創業的失敗歸結于兩大因素:
一是人才,他認為鄭州大多數人都希望到事業單位工作,其他企業看不到年輕人,這一點過于片面了,鄭州這么多創業公司90、95后從業者比比皆是,怎么說找不到年輕人!自己招了工作人員說沒時間培訓,找到中層管理人員更是不耐心指導,反而指責員工與他們無法交流對牛彈琴,作為一個新興創業公司,不培訓員工你怎么讓公司發展壯大,更別說在市場存活了。
二是環境,拿著北京的商業環境來對比鄭州,說社區便利店在北京允許進駐,而鄭州卻不行甚至需要靠關系靠錢,這不光是鄭州,在中國都有這個現象,另外和超便利一樣來鄭州創業的公司有很多,都是慢慢做大做強,而苗壯和他的投資人不這么想,我本人不愿花五年去做,我的投資人也不愿花五年去等待。那不就做成夫妻老婆店了嘛,掙的是工資,人均萬八千,起早貪黑,我們能這樣干嗎?不可能啊!一味追求吃成一個大胖子,要業績,見效果!
失敗不可怕,別怪別人,要怪只能怪自己。人要適應環境,別怨環境;選擇創業就意味著要改變環境而不是抱怨環境。人的素質差是二線三線城市的特點,光希望走容易的路就去二三線,避開競爭,自己不做出改變,結果是容易的路反而是最難走的。
來源:UR資訊
編輯:河南商報 孫亞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