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在上安全教育課 受訪者供圖
一個人走,走得快;一群人走,走得遠。在鄭州市中原區,他們的教育故事是一群學校的行走故事。
他們很多地方一樣,一樣的教育理念,共同教研培訓,跨校師徒結對子;他們又不一樣,有的探索“生活延展式”教學改革,有的探索多彩共生的創新課堂,有的堅持“好習慣益終身”……
共同行走在肩負辦品質教育重任的大路上,中原區的這批學校,找到了拓展優質教育資源的“中原模式”。
集團內的學校“和而不同”,亮點紛呈
鄭州市中原區互助路小學錦藝校區的安全教育老師張曉青沒想到,自己課上教給孩子的知識,竟然真的救了人一命。直到她收到六年級學生羅響宇奶奶的感謝信,她才相信,知識真的是無價的,沒有一節課是白上的。
事情發生在一個周末,羅響宇的爺爺在家突然暈倒,家里的大人都慌了,只有羅響宇沒有,他把爺爺平放之后,挽起袖子,用在課堂上學到的急救知識給爺爺做心肺復蘇術。“孩子奶奶當時還批評他添亂,救護車來了之后,醫生直夸他做得對。”張曉青說。小響宇的做法給爺爺的搶救爭取了時間,爺爺最終康復了,奶奶就給張曉青寫了封感謝信,感謝學校的安全教育課,救了孩子爺爺。
在互助路小學錦藝校區,安全教育課已經成為常態,安全教育教室也成了學生入學后經常光顧的地方。張曉青說,每周她的課表都排得很滿,在安全教育課、少先隊隊課上教給孩子有用的知識,讓她很有成就感,她也在2018年獲得了鄭州市優質課大賽一等獎。
在互助路小學錦藝校區,安全教育課只是眾多特色課程中的一項,安全教育教室也是舞蹈、書法、科學等眾多功能教室中的一個。
“我們互助路小學教育集團有緊密型和協作型校區兩種,互助路錦藝校區和互助北校區是緊密型校區,一套領導班子,統一管理資源共享。”互助路小學教育集團校長陳衛紅說,總校底蘊深厚,已是鄭州基礎教育的亮麗名片,各個集團校也亮點紛呈,緊密型校區如錦藝校區,功能室多,開發了豐富多彩的課程;而北校區地方小,則注重探索“生活延展式”教學改革。
共享優質教育資源,中原區讓集團化唱主角
唱好自己的教育大戲,中原區的秘密武器之一就是組建優質教育集團。為了更好地實現教育公平,2016年,中原區教體局出臺了“中原區教育體育局優質教育集團化發展實施方案”。優質教育集團有6個,分別為伊河路小學教育集團、互助路小學教育集團、鄭州市第七十三中學教育集團、建設路第二小學教育集團、伏牛路小學教育集團和淮河路小學教育集團,共涉及26所學校,教育集團分緊密型、協作型、聯盟型三種運行模式。
緊密型教育集團以“一套班子、多個校區、統一管理、資源共享”為運作方式,如互助路小學總校區與北校區、錦藝小學。
協作型教育集團內學校為多個獨立核算的法人單位,通過品牌帶領、辦學理念影響、管理方法植入、干部與教師培養,以及課程與課堂研究一體化等辦法,帶領成員學校的發展,比如伊河路小學與向陽小學、航西小學。
聯盟型教育集團以片區優質教育資源為依托,采取“優質學校+潛力學校”方式,1所優質學校牽頭,集聚N所潛力學校,實行管理互通、研訓聯動、質量同進、文化共建。如建設路第二小學與華山路小學。
在管理上,各個集團校各有“絕招”:統一管理,建章立制;統一教研,教學相長,如互助路小學教育集團創建了協作型教育集團月報制度。通過定期集體教研、學術研討等活動,促進各校之間的融合。
集團內各校間開展師徒結對活動,幫助教師成長
師徒結對子在教師隊伍中不稀罕,可中原區的做法你不一定見過。
于洋萍是中原區建設路第三小學的語文老師,可她卻有個幾公里之外的師傅。她經常到互助路小學總校區的師傅那里聽課,也會請自己的師傅到建設路三小上課。和于洋萍類似的老師,建設路三小共有20個。這是中原區教育集團化的一個創舉,在集團內各校間開展師徒結對活動,核心校派出優秀教師做師傅,成員校派出種子教師做學生,并將校際間集體教研做深做實,建立常態化機制。
這樣的創造性做法提高了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比如于洋萍的公開課就榮獲了中原區一等獎。
在互助路小學教育集團,還要求結對教師師徒互換教學陣地,采用借班上課等形式,相互了解學情,實現“一人簽約,多人受益”。
不僅優秀教學方法實現了輸出,在課程資源、教學模式、多彩活動等方面,集團校內部都實現共享。比如伏牛路小學教育集團的故事城堡,就對聯盟集團成員校免費開放,使漢字故事更多地傳遞給兄弟學校。
教育集團化讓好學校在中原“成堆”
經過近3年的探索,教育集團化讓中原教育在打造品質教育的路上又前進了一步。一方面,優秀教師成為集團各成員校的公共資源,各校師資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另一方面,家長最關注的教學質量也顯著提升,集團內部的優秀人才輸出模式帶起了一大部分青年骨干教師的提升,推動了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使各校區的教學優勢得到整合。促進了集團綜合實力的提升,擴大了教育集團的教育影響力。
不管是傳統意義上的名校還是弱校,都有自己的優勢學科和特長特色。“教育集團在思想統一的前提下提倡百花齊放,絕不能以核心校的特色去同化、銷蝕成員校原有特色,絕不是‘千校一面’,而是‘優質’的多樣化。”中原區教育局副局長翟建軍說。在他看來,理想的狀態是學校文化的融會貫通,是“各種類型、各種特色、各種層次”的學校均衡優質發展。他說,未來五年,中原教育將繼續堅持“教育強區”發展戰略,不斷擴充各集團內成員校數量,使更多的學校逐步成為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品牌學校。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中原教育正在一步步讓夢想照進現實,“品質學生、品位教師、品牌學校”的目標初步實現。
記者: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訾利利編輯:河南商報 郭爽
來源:河南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