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把身體的各個器官比作一個協作的“加工廠”,消化系統就是汲取營養、轉化能量的“第一車間”。當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等器官協調運轉,“第一車間”的任務才算完成。
人們常說“病從口入”,飲食不當或其他疾病影響都會造成消化系統產生疾病,而有的消化疾病一般難以覺察,往往到了晚期才被發現,給病人帶來難以承受之重。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消化內科主任方立峰呼吁大家要重視消化道疾病篩查。
【驚險】
5個日夜與時間賽跑
只為保母子平安
每個準媽媽都期待平穩度過孕期,迎接新生命的到來。而一名孕晚期準媽媽卻在臨產前身體不適查出有壞死性胰腺。這一消息讓這位準媽媽心懷不安。
方立峰當時就跟醫院產科說,先把孩子剖出來,剖完趕緊將大人送到消化內科。因為不想孩子生出來沒有媽媽,不想等孩子長大了,背負著愧疚。
這位準媽媽一邊調整心態,一邊與病魔抗爭,終于順利通關。“當時5天沒有回家,沒日沒夜時刻監護,最終患者恢復得特別好,前幾天還報來喜訊,孩子十分健康。”方立峰回憶說。
【精湛】
內鏡添慧眼
巧治胰腺囊腫不見傷
近日,在方立峰的帶領下,消化內科成功為一位胰腺巨大假性囊腫患者行“超聲內鏡引導下胰腺假性囊腫穿刺置管內引流術”。
方立峰介紹,患者是一名50歲來自信陽的女士,最初因“腹脹、腹痛”反復在當地醫院治療,癥狀一直不能緩解,近日以“胰腺假性囊腫”收入院內進一步治療。
入院后經腹部超聲、CT、超聲內鏡等影像學檢查,囊腫大小約15×8cm,診斷為“胰腺假性巨大囊腫”。由于囊腫巨大,對周圍臟器壓迫明顯,普通的治療并不能有效緩解癥狀,需對囊腫進行引流以有效緩解患者癥狀。確診病情后,方立峰通過多種方案對比分析,最后決定采取“經超聲內鏡穿刺置管引流術”。
術后持續引流一周,復查CT明顯可見囊腫已基本消失,如今患者腹脹、腹痛均已緩解,生命體征平穩。
據了解,“經超聲內鏡穿刺置管引流術”因為技術難度大,對操作者的技術要求更高。此手術最大的優點是,內部做插管,外部插管少,創傷小,患者行動比較方便。
此次手術的成功實施,也標志著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的水平又邁上了一個新臺階,也預示著方立峰帶領的團隊技術更加成熟。
【優勢】
重型胰腺炎治愈有所突破
作為蓬勃發展的市級醫院,方立峰說,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本著“早發現一例早癌,挽救一個家庭”的原則,率先引進了行業先進設備,其中包括超級放大和電子染色胃鏡、腸鏡、超細胃鏡等。
尤其是率先引進省內首臺藍激光胃鏡,方立峰認為,“如果有藍激光胃鏡發現不了的胃癌,那問題不在于設備,而取決于設備后面的腦袋。”
“我在醫院任職已經有11個年頭了,我們科室的重型胰腺炎死亡率特別低。”臨床治療中,方立峰認為胰腺炎治愈率高主要取決于兩點:一方面在于醫護人員對胰腺炎患者的重視,全面跟進,24小時監護;另一方面在于早期積極采取措施,也是增加治愈率和減少死亡率的關鍵。
“比如我們盡量在24小時內甚至更早時候,給患者下鼻空腸管,在病人有胃腸動力的時候打通腸道,只要病人腸道通了,基本就脫離了生命危險。”方立峰如是說。
【呼吁】
全民應當重視消化道疾病篩查
每次遇到晚癌患者,方立峰總是由衷地感到惋惜。
方立峰稱,他曾遇到一名60多歲的患者,旅游前胃痛,去醫院檢查,發現是低分化腺癌,最終做了全胃切除手術。說到這里方主任還感嘆說,“太可惜了!要是早點做篩查,也不至于這么嚴重!一點胃都沒留,這以后的生活質量可想而知。”
方立峰稱,身為醫生有責任去呼吁大家重視消化道疾病的篩查,為此,他也經常出席各種公益性的宣傳,希望可以幫助更多患者早發現、早治療。
記者:河南商報記者 李佳 通訊員 陳建平 韓鑫穎
編輯:河南商報 郭爽
來源:河南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