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11時40分,嫦娥四號著陸器獲取了月背影像圖并傳回地面。這是人類探測器在月球背面拍攝的第一張圖片。
這是人類第一次揭開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它對中國探月乃至整個人類探月,到底有多大意義?五大看點,為你全方位解讀。
消息 首張月球背面圖來了,古老月背神秘面紗被揭開
1月3日,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大廳內,隨著現場工作人員一聲令下,嫦娥四號探測器從距離月面15公里處開始實施動力下降,探測器的速度逐步從相對月球1.7公里每秒降為零。最終,在反推發動機和著陸緩沖機構的“保駕護航”下,一噸多重的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東經177.6度、南緯45.5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
落月后,通過“鵲橋”中繼星的“牽線搭橋”,嫦娥四號探測器進行了太陽翼和定向天線展開等多項工作,建立了定向天線高碼速率鏈路,實現了月背和地面穩定通信的“小目標”。11時40分,嫦娥四號著陸器獲取了月背影像圖并傳回地面。此外,月球車全球征名活動結果也于昨天揭曉:“玉兔二號”最終勝出,正式成為嫦娥四號任務月球車的名字。
看點
1 著陸月球背后,因為它更難
通過億萬年的努力,巨大的地球實現了對月球的潮汐鎖定,使它圍繞地球一圈的公轉周期完全等于自身轉動。從地球上就只能看到當初它被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此前,所有的阿波羅載人任務甚至蘇聯和美國的其他無人著陸月球任務都集中在月球正面,之所以一直探測正面、在正面著陸,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背面著陸的難度大大難于正面。
蘇美太空競賽的走向逐漸變成“耗資不菲但收獲有限”,二者先后放棄了月球探測。也給人類的月球探測留下了一個大挑戰:誰能成功著陸月球背面?我們因為難,就不去了嗎?嫦娥四號做出了回答:“我選擇著陸月球背后,不是因為它簡單,而是因為它更難。”
2 月背探測會給科研界帶來啥
a. 月球背面幾乎全是環形山/隕石坑(97.5%),比正面多得多(69%),形成原因和目前的情況只有理論解釋,缺乏實地驗證。
b. 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是太陽系第二大超級隕石坑,早在1998年,NASA的月球勘探者號就發現這里存在水冰,而且更接近月球最原始的情況。
c. 嫦娥四號實際著陸地點位于該區域中部的馮·卡門環形山,它以錢學森恩師的名字命名。這里經過了強烈碰撞,極可能曾經被熔巖淹沒,各類物質含量豐富,或許留有月幔最原始的成分,保留了月球最深層的秘密。
d. 月球背面有天然的“屏蔽”,沒有任何來自地球的輻射干擾,這意味著它有著無比完美的安靜環境做天文觀測。
以上,基本意味著第一個實現月球背面著陸的探測器將會收獲眾多獨特的科研成果,對世界航天和天文界都將是巨大的貢獻。
3 背面信號被月球擋住了,該咋辦
既然月球擋住了背面信號,就要布置一顆信號中繼衛星,為著陸器做準備和全程信號支持。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NASA就一直在提設想、論證,但從未實踐過。早在今年5月份,中國就成功部署了“鵲橋”中繼衛星,在月球背后6.5萬公里之外的地月拉格朗日L2點附近Halo軌道上運行。這是人類歷史上首個月球信號中繼衛星,架起了地球和月球背后的“鵲橋”,它將全程見證嫦娥四號的探測過程,也將負責嫦娥四號的全程通信。
4 著陸區域到底有多復雜
月球背面隕石坑密布,尤其是南極-艾特肯盆地的地形和高程圖異常復雜,對各種配合著陸傳感器的系統要求很高。尤其是高度方面的變化速度超過了以往任何一次著陸,最大落差高達16.1千米。馮·卡門環形山屬于其中一塊核心區域,對嫦娥四號而言,相當于翻越崇山峻嶺來找它。
如果把此前探測器在月球正面的著陸情形描述為小船輕輕劃過湖面,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的著陸就好比在風暴洋中沖浪,難度不可同日而語。
5 中國航天邁出突破性一步
嫦娥探月工程作為中國最具標志性的大型科學研究項目之一,在擴大中國航天國際影響力,甚至直接促進國際合作方面的意義對我國而言是無可取代的,而嫦娥四號任務更是為中國航天邁出了突破性的一步。
在科學方面,低射頻電探測儀是與荷蘭合作,月表中子與輻射劑量探測儀是與德國合作。在任務成功后,嫦娥四號收集來的一手科研數據將會對外全部公開,歡迎全世界科學家共同研究。一言以蔽之:嫦娥工程是近些年中國航天在國際上最大的一張名片,造成廣泛影響的同時,也在行業內外得到了很多關注,是我國航天對外開放吸引合作的最佳平臺。
因而,眼前的嫦娥四號,不僅是中國的,更是全世界的。它的科學和工程意義,對整個人類而言都是重大突破。
(綜合新華社、央廣、中科院“科學大院”公眾號)
時間軸
中國探月之路
●2007年,嫦娥一號發射,它圓滿完成了第一期“繞月”使命。
●2010年,嫦娥二號發射,主要任務是獲得更清晰更詳細的月球表面影像數據和月球極區表面數據。
●2013年12月,嫦娥三號發射。12月15日,“玉兔號”月球車與嫦娥三號著陸器分離,踏上月面。12月15日,著陸器與月球車互相拍照,我國成為世界第三個掌握落月探測技術的國家。
●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號探測器由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2019年1月3日上午10時26分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
編輯:河南商報 韓坦道
來源:河南商報

編輯:河南商報 韓坦道
來源:河南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