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沒有零食,只有饅頭和鹽。
你知道我們小時候餓了吃啥不?一個饅頭掰開,拿蒜臼子把鹽搗碎,撒在饅頭上,滴兩滴油,吃著可香了。
這是一位70后的兒時記憶。
40年來,我們的食用鹽從“鹽疙瘩”進化到鹽細末,從單一加碘鹽到低鈉鹽、無碘鹽、蒜香鹽等多品種鹽。
追溯歷史,沒有鹽,我們就不可能進化成現在這個樣子。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通過梳理鄭州柴米油鹽醬醋茶味蕾變遷史,帶給你不一樣的歲末大餐。
一個記憶
兒時沒有零食 只有饅頭和鹽
“你對鹽的記憶是什么?”
對于這個問題,70后、80后、90后會有不同的答案。
身處食用鹽行業多年,“老鄭州”楊先生的記憶代表了70年代初期出生的一代人。
“你知道我們小時候餓了吃啥不?我們的零食就是饅頭夾鹽。一個饅頭掰開,撒點鹽疙瘩,滴兩滴油,吃著可香了。”
而在鄭州市金水區一家事業單位上班的80后郭女士則告訴河南商報記者:“我記得小時候吃的鹽是大疙瘩,吃前得搗碎,有時候媽媽做飯來不及搗碎,菜炒熟了鹽還不化。”
90后則是另一種回答。
剛入職鄭州市鄭東新區一家金融機構的張女士說:“我要為自己‘帶鹽’。”說起關于鹽的記憶,那就是平時媽媽讓她買袋鹽,她不知道該如何挑選。無碘鹽、低鈉鹽、海藻鹽、井礦鹽,真的眼花繚亂,價格都差不多,不知道該吃哪款鹽。
一個麻袋工
親歷近40年鄭州鹽業變遷
40年滄桑巨變,也許70后、80后、90后直接的感受不甚明顯,但對于從業者來說,感受可就不一樣了。
再過幾年,54歲的張艷清就要從鄭州市鹽業公司退休了。在鄭州市鹽業公司干了一輩子,圍著隴海鐵路線畫了無數個圓,他這個麻袋工終于要“退役”了。
鄭州市鹽業公司的前身是鄭州市蔬菜公司下屬的鹽業批發部。1981年,張艷清剛到鹽業批發部上班時只有17歲,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扛麻袋。
每天都有很多節火車皮停靠,從山東、河北運過來的食鹽,一袋100多斤,這是鄭州市家家戶戶都缺不了的鹽。
麻袋工個個赤膊,把麻袋卸下來,扛走。17歲的張艷清就是其中一員。
“和我一起進來的年輕人,一聽說要扛麻袋、洗麻袋,就都走了,但我覺得,干啥不是干呢?反正就是份工作,能養活自己就成。”1964年出生的張艷清,是扛著麻袋過來的老鹽業人。
剛上班時,鄭州市蔬菜公司下屬的鹽業批發部只有33個人。“那時候我是批發部里最年輕的員工,每天把50公斤、100公斤重的麻袋扛到倉庫。卸完鹽后,我還要洗麻袋,一天要洗6000個。”如今,張艷清已是鄭州市鹽業公司南陽路批發部倉庫主任。
張艷清對這里有著深厚的感情:“過去晾曬麻袋遇到下雨天,只要聽到敲鑼聲,不管是鹽業工人還是家屬,都會從家屬樓上沖下來搶收麻袋。”雖然已經過去了三四十年,但張艷清記得十分清楚。
張艷清一干就是37年。從前33人的批發部也發展成130多人的鄭州市鹽業公司,他也從毛頭小伙熬成了鬢角斑白的爺爺。
一粒鹽
見證鄭州市民生活新跨越
隴海鐵路線,就是鄭州的一條“生命線”。
古之鹽庫,多在交通要塞。鄭州很多煤庫、糧庫、油庫,都緊挨著這條“生命線”,當然還有鹽庫。鄭州市鹽業公司總部所在地,就位于隴海鐵路線附近的西陳莊。
邁入那條胡同,依稀還能感覺到40年前蔬菜公司的熱鬧場景。看來,從鄭州市蔬菜公司下屬的鹽業批發部蛻變而來的這份基因,尚未完全退化。
據鄭州市鹽業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上世紀70年代鄭州人吃的鹽,是靠火車從山東、河北、新疆、內蒙古拉來的,再運到鹽業批發部,銷往鄭州的大街小巷。
當時,火車運來的食鹽都是50公斤、100公斤麻袋裝的大顆粒鹽。鹽運到倉庫,經過機器研磨加工后,再用塑料袋包裝好出售。而裝鹽的麻袋,在浸泡池中清洗晾干后,再返回原產區。
上個世紀90年代,平頂山葉縣發現了井礦鹽,鄭州鹽業不必再從省外拉鹽。省內加工好的鹽,運到倉庫后,再配送到西陳莊、桐柏路、南陽路三個批發部售賣,大大節約了運輸成本。
而如今,鄭州鹽業市場更加繽紛多彩,渠道更加多元,品種更加豐富。2005年以后,含微量元素的多品種營養鹽開始面市,“高鹽值”時代,家里吃什么鹽考驗著每一位家庭主婦的智慧。
一個物流港
折射鄭州鹽業供應安全升級
鹽乃國之重器,它是歷史上實行專賣時間最長、范圍最廣、造成經濟影響最大的品種。
擁有的時候不覺得什么,一旦失去,卻仿佛失去了所有。說的很像鹽。
改革開放40年來的鄭州鹽業發展,不得不提到兩個大時代背景,一個是1994年開始的全面加碘、消除碘缺乏病政策,另一個是2003年非典時期和2011年日本核輻射。
早在1993年,中國響應世界衛生大會的號召,即確定了全民食鹽加碘戰略,先后頒布了《食鹽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條例》和《食鹽專營辦法》等法規。1994年,全民食用加碘鹽與計劃生育政策類似,作為一項國策在中國強制推行。那時,“食用加碘鹽,健康全家人”的標語在鄭州隨處可見。
在鄭州市鹽業公司一老職工的印象里,因自然地理原因和生活水平低下,一些農村群體因為缺碘導致地方性甲狀腺腫大病,就是我們常說的“大脖子病”和“侏儒癥”,在國家政策的指引下,作為鄭州市鹽業銷售的主渠道,鄭州市鹽業公司的明星產品家族成員里,加碘鹽成為市場的“主角”。
另一個大時代背景是“鹽荒”2003年和2011年。
鄭州市鹽業公司一名業務副總清晰地記得2003年和2011年全國“搶鹽大戰”刮進鄭州的場景。
“鄭州市東南西北四個鹽業倉庫門口擠滿了人,排隊老長了。你問市民為啥搶購,他們也說不出原因。”鄭州市鹽業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2003年“非典型肺炎”時期,市民跟風搶購一度引發“鹽荒”。
2011年3月,受日本地震核物質泄漏的影響,我國碘鹽受污染、碘鹽能防核輻射的傳言四起,民眾盲目聽從流言開始搶購食鹽。
事實上,他們并不懂得碘鹽不能防核輻射,也不知道我國加碘食鹽90%以上是井礦鹽而不是海鹽。
“市民盲目搶購,一時造成‘鹽荒’。為了確保食鹽安全與市場有效供應,鄭州市鹽業公司多方調撥食鹽,確保市場安全供應。”鄭州市鹽業公司老職工回憶說,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鹽荒啥情況,當時火車運鹽連夜到站,鄭州各大倉庫門外擠滿了經銷商,貨車一進門,人太多,關都關不上。
“如果當時有更完備的倉庫,鹽業儲備更完善一些,就好了。”近日,鄭州市鹽業公司有關負責人一邊巡視鄭州鹽業物流港的食鹽儲備,一邊接受河南商報記者采訪時說,作為鄭州市場鹽業主渠道,食鹽儲備和供應越來越完善,市場秩序也愈發穩定。
于2016年交工的鄭州鹽業物流港,是新時代鄭州市鹽業公司的一個重要符號,4.2萬平方米的倉儲物流庫、2萬平方米的研發中心大樓已經投入使用,它承載著鄭州市場食鹽供應的安全和穩定,也是我國鹽業體制改革在鄭州“孵”下的重要產物。
一個新政
預示著千年鹽業發展新變局
自2017年1月1日鹽業體制改革實施以來,傳統的經營模式被打破,食鹽價格全面放開,銷售區域全面放開。但市場不是萬能的,有它自身存在的缺陷,有市場失靈的時候。現階段政府還必須通過運用商品儲備這一經濟手段,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掌握足夠的物資資源,保持對市場和物價必要的宏觀調控力度,彌補純粹市場調節的缺陷,避免市場供應出現大的波動和震蕩。
鄭州市鹽業公司有關負責人告訴河南商報記者,針對鹽業體制改革后市場上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鄭州市鹽業公司及時調整工作思路,嚴格履行鹽政執法職能,確保全市食鹽質量安全和供應安全。
鹽業改革同時讓鄭州市鹽業市場發生了重大變化,上百家省外制鹽企業及食鹽批發企業涌入鄭州,鹽產品品牌眾多、質量良莠不齊,為搶客戶、占市場互相降價、壓價惡性競爭,價格混亂,整體市場形勢嚴峻。
為了從根本上扭轉沒有自身品牌、受制于制鹽企業、陷于價格競爭惡性循環的怪圈,鄭州市鹽業公司與全國信譽好、有實力、思路清的食鹽定點生產企業和營銷機構強強聯手,植入“鄭州鹽業”自己的品牌定制專版入口食鹽。
同時,鄭州市鹽業公司借力借腦,創新營銷策略,培育自己的忠誠客戶,構建自己的銷售網絡渠道,從而提高對市場客戶的掌控力,做大食鹽市場,既滿足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人民群眾多元化、多樣化生活需求,又拓展經濟增長點,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增強應對鹽業市場化改革的競爭實力。
歷經30多年風雨,鄭州市鹽業公司倉儲面積一萬平方米,倉儲能力達20000噸,年銷量10萬余噸,目前,已出品有澳洲日曬海鹽、低鈉鹽、雪花鹽、精制海鹽等近百種小包裝食用鹽。“高鹽值”時代,家里吃什么鹽考驗著每一位家庭主婦的智慧。同樣,如何給千家萬戶的消費個體篩選安全、健康、美味的食用鹽,也考驗著新變局下千年鹽業當局者的智慧。
作者:河南商報記者 齊亞瓊 通訊員 王瑩
編輯:河南商報 張路
來源:河南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