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紀中(左)在微博上曬與白樺(中)的合影,并發文悼念:“風雨雷電仍誠摯,筆下拳拳愛國心。”
1月15日凌晨2時15分,信陽籍著名詩人、劇作家、小說家、散文家白樺在上海逝世,享年89歲。
白樺,生于1930年,原名陳佑華,河南信陽人,中學時期就開始學寫詩歌、散文、小說。1947年參加中原野戰軍,任宣傳員;1946年開始發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61年調上海海燕電影制片廠任編輯、編劇;1964年調武漢軍區話劇團任編劇;1985年轉業到上海作家協會,任副主席。
白樺辭世消息傳出后,國內文藝界人士及家鄉人民紛紛通過各種形式表達哀悼之情。
成就卓著
作為從信陽走出的當代最為知名的作家,他的文學創作是在信陽市潢川縣城里讀初中時開始的。那時,他課余當織布工,第一首詩歌《織工》就是描寫織工生活的,并且公開發表。他在文學道路上堅持不懈,有多方面的文學才華,充滿了火熱的情感和詩意,從事文學創作超過70年,作品豐富,成就斐然,享譽海內外。在創作上,幾乎嘗試過所有的文學形式:詩歌、小說、電影、戲劇、散文等,均有結集出版。
1982年,白樺給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寫過一部話劇《吳王金戈越王劍》。2015年,這出1983年首演的大戲塵封多年后,由北京人藝老藝術家藍天野復排搬上舞臺,在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演。
根據白樺的《梅香正濃》改寫的《梅香正濃》,已選入北師大版的實驗教材里。
2005年,白樺出版了《每一顆星都照亮過黑夜》。“這是他的生動寫照,也是他的不懈追求。”信陽籍作家、出版人周百義如此評價。2017年5月,中國電影文學學會、中國電影編劇研究院共同為白樺頒發了中國電影編劇終身成就獎。
摯愛家鄉
1995年,闊別故鄉約20年后,他第一次回到信陽,參加母校信陽師范學校(現為信陽職業技術學院)校慶。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有幸陪同了兩天,零距離領略他的風采和魅力,感受到他熱愛故鄉、摯愛母校的拳拳之心。2003年,白樺再次回到信陽,探望母校。
老人曾公開表示:火化后的骨灰由我的兒子和孫女們,悄悄送往老家河南省信陽市東北郊的陽山腳下,灑在田野、樹林、草叢和溪水里。終點也是起點,與大自然一起永生。這是我給自己的禮遇,我以為再也沒有比這更高的禮遇了!在那里,陽山腳下,是我父親遇難的地方,1940年冬天日本憲兵隊把他活埋在那里,我至今都不知道他的骸骨埋葬在哪一棵樹下。
各界悼念
“一棵參天大樹倒下了。白樺,是一身正氣、敢說實話、骨頭硬的詩人和作家,是信陽人的驕傲。致敬,悼念!”白樺逝世的消息一傳出,信陽社會各界人士紛紛表達哀思之情。
昨天上午,信陽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信陽市作家協會共同向上海市作家協會發去唁電表示沉痛哀悼。信陽職業技術學院除了致唁電,還委派專人,前往上海吊唁。
白樺的孿生哥哥葉楠(原名陳佐華)同為中國當代著名作家。為表彰他們的文學成就,信陽市正在美麗的郝堂建設“葉楠、白樺文學館”。“老人家熱情支持,捐贈了部分作品及個人物品。可惜館沒建成,斯人已逝。”信陽職業技術學院宣傳部長柳國杰深表遺憾。
白樺主要作品
著有長篇小說《媽媽呀,媽媽!》《愛,凝固在心里》《遠方有個女兒國》《溪水,淚水》《哀莫大于心未死》《流水無歸程》《每一顆星都照亮過黑夜》,詩集《金沙江的懷念》《熱芭人的歌》《白樺的詩》《我在愛和被愛時的歌》《白樺十四行抒情詩》,長詩《鷹群》《孔雀》,話劇劇本集《白樺劇作選》《遠古的鐘聲與今日的回響》《孿生兄弟電影劇本選》,散文集《我想問那月亮》《悲情之旅》,短篇小說集《邊疆的聲音》《獵人的姑娘》,中短篇小說集《白樺小說選》《白樺的中篇小說》《沙漠里的狼》,隨筆集《混合痛苦和愉悅的歲月》,電影文學劇本《山間鈴響馬幫來》《曙光》《今夜星光燦爛》《孔雀公主》都已拍成電影。此外,白樺也參與了謝晉執導的電影《最后的貴族》和劇集《宰相劉羅鍋》的編劇。
作者:大河報記者 何正權、李鑫 通訊員 姜烽?
編輯:河南商報 郭佳慧
來源:大河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