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開的新鄉市委全會明確為新鄉戰略定位:在推進鄭新深度融合發展中,努力把新鄉建設成為鄭州大都市區北部重要次中心城市、中部地區先進制造業基地、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豫北創新中心、鄭州大都市區宜居新城和國內外知名文旅康養勝地。
借勢“鄭中心”,架起兩地融合的橋梁
2018年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跑出“加速度”,進入“萬億俱樂部”,這對黃河北岸的新鄉無疑也是一大利好。在去年6月舉辦的鄭新融合發展論壇上,鄭州市有關領導表示,隨著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不斷深入,疏解非省會城市功能,鄭新融合前景廣闊。
新鄉市緊抓鄭新融合發展機遇,堅持“規劃引領、交通先行、產業協同、功能互補、節點突破、統籌推進”,兩地融合日益向廣向深。
融合藍圖愈加清晰。鄭新全域深度融合規劃、綜合交通運輸規劃、沿黃生態景觀產業帶規劃等一批重要規劃基本編制完成。
交通聯系顯著增強。實施交通項目45個,總投資560億元,完成投資31.1億元。鄭濟高鐵新鄉段、新晉高速、官渡黃河大橋、G107東移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加快推進,新日高速封丘至原陽段、沿太行高速新鄉段、新延快速路、S229快速路等項目完成了開工前的各項工作,具備了全面開工條件。
產業支撐更加堅實。一方面積極承接鄭州資本有機構成較低的綠色產業轉移,另一方面找準新鄉的比較優勢,積極培育和引進、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參與大都市區的產業分工。
2018年,圍繞鄭新融合新鄉市實施了126個重大項目,總投資達3428億元。
打造“后花園”,系牢融合的生態紐帶
去年6月,省直機關節能環保主題定向賽在位于新鄉市平原示范區的鳳湖生態公園舉辦,舒適宜人的環境贏得參賽者紛紛好評。近年來,以打造鄭新兩地群眾居、養、游、娛首選地為目標的平原示范區,通過樹立生態立區理念,吸引了兩地眾多市民的目光。
“鄭州大都市區建設,不可能沒有生態環境空間。”專家建議,將黃河的綜合治理、生態修復同城市的發展結合起來,不僅可以大大拉近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增加發展空間,也能帶動沿岸灘區經濟和人居環境的改善。
去年8月份,新鄉市沿黃生態景觀產業帶發展規劃在北京通過專家評審。沿黃灘區建設將集生態保護、休閑農業、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于一體,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模式、鄭新融合跨越發展的新名片。
目前,沿黃生態經濟帶總體規劃已編制完成,沿黃西路等項目建設正在推進。此外,新鄉市還完成了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生態城總體規劃和部分專項規劃,鳳泉湖項目全面開工;國家儲備林建設項目成功獲批,計劃總投資74億元。
練就“好內功”,夯實融合的質量根基
1月12日,新鄉市委全會指出,2019年要持續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鄭新深度融合中交通連接、生態對接、產業承接的步伐,統籌推進中心城市、縣城、鄉鎮、農村發展。
推進鄭濟高鐵、230國道、鄭新快速通道等交通項目建設,鄭新快速通道和230國道年內要完成前期工作,促進鄭新之間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加強與鄭州產業的協作配套,推進封丘陳橋產業集聚區、原陽產業集聚區、平原示范區產業集聚區、“中國制造2025”原陽示范區、華夏幸福產業新城建設,做好中原銀行綜合金融服務中心、平原科技城等項目前期工作。
啟動編制南太行文旅康養產業帶發展規劃,加快以黃河灘區生態修復為依托的中原國家植物園、以北京林業大學高精尖綠色科技為支撐的中原生態綠色科創小鎮建設,實施一批花木特色小鎮、美麗鄉村、花木生產博覽園、種苗交易市場等項目。
圍繞“四城”同建、“四水同治”,謀劃一批特色亮點項目,在所有縣(市)開展文明城市(縣城)創建活動。圍繞“五個振興”,加快推進“兩縣十鄉(鎮)百村”示范工程;開展“美麗小鎮”“四美鄉村”創建活動,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解決好新型農村社區遺留問題。
作者:河南日報記者 李虎成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袁楠
編輯:河南商報 郭佳慧
來源:河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