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我省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第一要務”和“第一場硬仗”,按照投資少、風險小、帶動大、發展快的原則,因地制宜、穩扎穩打發展特色產業。去年以來,全省實施產業扶貧項目1.73萬個,參與貧困群眾315萬人次,基本實現“村村有項目、戶戶有產業”,減貧成效持續顯現。
傳統產業升級穩增收
“要想富,回家種紅薯。”曾經令河南人又愛又恨的紅薯,如今成了清豐縣的“扶貧薯”。去年,清豐縣紅薯產業年供苗能力突破10億株,50多個品種落地生根,3萬多農戶發展種植。雙廟鄉沙格寨村村民孫仲朝告訴記者,去年他種了5畝鮮食型紅薯,畝產6000多斤,最貴的品種能賣到3元一斤。
中原農村常見的另一種農作物花生,近年來在正陽縣“煥發青春”。去年該縣推廣種植高油酸花生5萬畝,帶動2050戶群眾,實現戶均增收2000元以上。
我省是農業大省,依托農業實施產業扶貧,既是立足實際,也能發揮優勢。去年以來,我省以“四優四化”為抓手,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傳統的種植、養殖產業“換擋升級”,力促貧困群眾穩定增收。
在南陽、洛陽,小艾草長成“扶貧樹”,種植規模突破30萬畝;盧氏、泌陽的食用菌種植發展迅猛,成為當地群眾增收的重要來源;蘭考、內鄉等縣推廣牧原公司“3+N”模式,發展現代畜牧業幫群眾脫貧致富……2018年,全省農業產業扶貧累計覆蓋帶動貧困人口超過130萬人,涉牧帶貧企業帶動貧困戶38.5萬戶。
農產品加工業勃興添活力
2016年,在云南昆明打拼的嵩縣姑娘魯紅麗發現艾草在美容行業用途廣泛,回到家鄉紙房鎮馬駒嶺村創辦了宣輝艾制品加工廠,不僅企業收益頗豐,還帶動周邊鄉親通過種植艾草走上脫貧路。
近兩年,隨著艾草在全省各地成“燎原之勢”,艾制品企業也遍地開花。像宣輝這樣的加工廠,僅洛陽一地就有50多家,在種植規模更大的南陽市,已經突破300家。
改革開放40年來,我省打造了500多個農業產業化集群,從田野上長出來的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第一支柱產業。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依托豐富的農產品資源,農產品加工業在全省農村蓬勃發展,拉長了產業鏈,提高了附加值,為產業扶貧增添了新的活力。
在傳統香菇大縣西峽,人們已經不再滿足于香菇采摘的“一次性收獲”,該縣伏牛山百菌園已研發出香菇醬、香菇餅干等100多種產品,收益增加5倍以上;在蘭考縣三義寨鄉付樓村,村“兩委”帶領群眾建起全縣第一家村辦紅薯粉條加工廠,人均增收3000多元。
新興產業崛起增動能
牛棚、羊圈變身咖啡屋、西餐廳,石頭房、小木屋改成了高端民宿,在大山里艱難謀生的農民轉化為“產業工人”……淇縣靈山街道辦事處涼水泉村村民李二高直言:“俺村這是‘一步登天’了。”
雖然緊鄰靈山景區,但曾經的涼水泉路難走、車難進,賣頭牲口都得七八個人抬到大山外。2017年,淇縣引來河南中旅集團,對該村進行整體開發。一年多過去,一個90%的家庭都是貧困戶的深度貧困村,變成民宿休閑度假區,試營業階段就異常火爆。
近年來,我省農村一、二、三產業加速融合,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等新業態蓬勃興起,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增添了澎湃動能。2018年,我省實施“十百千萬”旅游扶貧工程,首批認定7個旅游扶貧示范縣、150個鄉村旅游特色村,安置就業2.03萬人。與此同時,我省通過電商促進農村產品銷售161.81億元,帶動貧困群眾就業創業3.66萬人。
省扶貧辦主任史秉銳表示,今年我省將持續發力,實施一批產業扶貧項目、打造一批產業扶貧基地,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效,提高脫貧質量。
作者:河南日報記者 歸欣 通訊員 張崇
編輯:河南商報 郭佳慧
來源:河南日報

傳統產業升級穩增收
“要想富,回家種紅薯。”曾經令河南人又愛又恨的紅薯,如今成了清豐縣的“扶貧薯”。去年,清豐縣紅薯產業年供苗能力突破10億株,50多個品種落地生根,3萬多農戶發展種植。雙廟鄉沙格寨村村民孫仲朝告訴記者,去年他種了5畝鮮食型紅薯,畝產6000多斤,最貴的品種能賣到3元一斤。
中原農村常見的另一種農作物花生,近年來在正陽縣“煥發青春”。去年該縣推廣種植高油酸花生5萬畝,帶動2050戶群眾,實現戶均增收2000元以上。
我省是農業大省,依托農業實施產業扶貧,既是立足實際,也能發揮優勢。去年以來,我省以“四優四化”為抓手,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傳統的種植、養殖產業“換擋升級”,力促貧困群眾穩定增收。
在南陽、洛陽,小艾草長成“扶貧樹”,種植規模突破30萬畝;盧氏、泌陽的食用菌種植發展迅猛,成為當地群眾增收的重要來源;蘭考、內鄉等縣推廣牧原公司“3+N”模式,發展現代畜牧業幫群眾脫貧致富……2018年,全省農業產業扶貧累計覆蓋帶動貧困人口超過130萬人,涉牧帶貧企業帶動貧困戶38.5萬戶。
農產品加工業勃興添活力
2016年,在云南昆明打拼的嵩縣姑娘魯紅麗發現艾草在美容行業用途廣泛,回到家鄉紙房鎮馬駒嶺村創辦了宣輝艾制品加工廠,不僅企業收益頗豐,還帶動周邊鄉親通過種植艾草走上脫貧路。
近兩年,隨著艾草在全省各地成“燎原之勢”,艾制品企業也遍地開花。像宣輝這樣的加工廠,僅洛陽一地就有50多家,在種植規模更大的南陽市,已經突破300家。
改革開放40年來,我省打造了500多個農業產業化集群,從田野上長出來的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第一支柱產業。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依托豐富的農產品資源,農產品加工業在全省農村蓬勃發展,拉長了產業鏈,提高了附加值,為產業扶貧增添了新的活力。
在傳統香菇大縣西峽,人們已經不再滿足于香菇采摘的“一次性收獲”,該縣伏牛山百菌園已研發出香菇醬、香菇餅干等100多種產品,收益增加5倍以上;在蘭考縣三義寨鄉付樓村,村“兩委”帶領群眾建起全縣第一家村辦紅薯粉條加工廠,人均增收3000多元。
新興產業崛起增動能
牛棚、羊圈變身咖啡屋、西餐廳,石頭房、小木屋改成了高端民宿,在大山里艱難謀生的農民轉化為“產業工人”……淇縣靈山街道辦事處涼水泉村村民李二高直言:“俺村這是‘一步登天’了。”
雖然緊鄰靈山景區,但曾經的涼水泉路難走、車難進,賣頭牲口都得七八個人抬到大山外。2017年,淇縣引來河南中旅集團,對該村進行整體開發。一年多過去,一個90%的家庭都是貧困戶的深度貧困村,變成民宿休閑度假區,試營業階段就異常火爆。
近年來,我省農村一、二、三產業加速融合,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等新業態蓬勃興起,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增添了澎湃動能。2018年,我省實施“十百千萬”旅游扶貧工程,首批認定7個旅游扶貧示范縣、150個鄉村旅游特色村,安置就業2.03萬人。與此同時,我省通過電商促進農村產品銷售161.81億元,帶動貧困群眾就業創業3.66萬人。
省扶貧辦主任史秉銳表示,今年我省將持續發力,實施一批產業扶貧項目、打造一批產業扶貧基地,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效,提高脫貧質量。
作者:河南日報記者 歸欣 通訊員 張崇
編輯:河南商報 郭佳慧
來源:河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