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富春在實驗室工作
人勤春來早!旅游、集五福、吃吃吃等已成為如今春節期間的“主流”活動、熱門話題。但你不知道的是,有那么一群人,把春節假期當作理思路、學前沿、定計劃的絕佳時機。2月10日上午,當一場瑞雪紛飛中原大地,為春節假期畫上一個稍添麻煩卻無比浪漫的句號時,全國人大代表、河南中醫藥大學科技成果推廣中心主任司富春,已在實驗室忙碌多時,并為下午兩點即將召開的學術“碰頭會”做準備。
【回顧】整個過年期間,科研項目沒有停
河南中醫藥大學,一所以中醫藥學科發展為特色的高等院校。作為該校科技成果推廣中心主任,司富春從開年起,就開始為這一整年的科研做準備。
“整個過年期間,科研項目沒有停,大年初一我們就在實驗室。”司富春告訴記者,春節假期,他主要看一些新的前沿學術研究,做一些科研項目的設計,編制和確定項目書,理清思路,為春節后的工作打好基礎。
“中醫本身有很多特色優勢,要發揮好這些優勢,就要把中醫藥的基礎研究搞清楚。”司富春介紹,春節期間,他沒事就到實驗室去,做中醫方證實驗,運用一些比較前沿的技術,以期在食道癌的中醫防病體系方面有所突破。
此外,司富春和他的團隊還十分重視從根本上加強中醫基礎類學科建設,比如將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等經典納入其中,將中醫與現代科技、中醫與中國傳統文化等相結合,從而探究中醫魅力,造福世人,并吸引更多外國人前來學習。
過年期間總是跑實驗室,會不會太累?司富春笑著說,他就在學校住,距離實驗室很近,這樣的日子,是他生活的常態,早已習慣。
【履職】“老委員”今是“新代表”,曾提交提案134件
除了是一名中醫藥方面的科研專家,司富春還有一個身份標簽:全國人大代表。再有20天左右,司富春就要暫時放下手頭的科研工作,像往年三月初那樣,奔赴北京,參政議政。
今年,已是第17個年頭。司富春曾是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當了15年的政協委員。2017年他的《關于創新科普方式,著力提高公民科普素養的提案》被評為全國政協優秀提案獎。作為第一提案人,自2003年至2017年,他向全國兩會提交提案134件,書面發言46件,提案內容涉及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中醫藥立法、疾病防治、養生保健等,全部被立案。
2018年,當選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的司富春再次前往北京,有著豐富的履職經驗的他,身份發生了轉變,他覺得肩上擔子更重,責任更重。經過專題調研和精心準備,他為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準備了教育、養老、科學普及等方面的建議。
【建議】提升基層群眾科普素質,讓“潘長江”不再上當
不管是作為全國政協委員還是全國人大代表,身份改變,履職的責任和重擔不變,每年他都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為全國兩會做準備。今年也不例外。
“目前比較成熟的有兩個建議。”司富春介紹,一個是針對“基因編輯嬰兒”這個熱點提出的。同為科研工作者,他深感科研工作倫理監管的重要性,因此提出關于加強科研倫理道德教育和監管的建議;一個是針對基層科普知識弱,尤其是老年人容易上當受騙的情況,提出進一步深化基層科普工作,著力提升基層農村公民科學素質的建議。
“今年春晚的小品,潘長江背著一個保健床墊上場,被葛優各種忽悠,現實中類似的被不良商家忽悠的老年人很多。”司富春介紹,2018年第十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顯示,我國農村居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人數比例為4.93%,比2015年的2.43%提高了2.5%。盡管增幅超過了一倍,但離國家制定的至2020年底達到10%的目標仍有很大差距,還需要進一步深化基層科普工作,大力提升基層農村公民科學素質。“基礎科學素質提升了,偽科普的面具就會不攻自破。”
他建議,把科學普及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引導村民形成科學的生活生產方式,不斷提高科學素養。聚集優質科普資源向基層農村地區傾斜,加快推動數字科技館、流動科技館、少年科普館、農村中學科技館、電子科普畫廊等基礎設施在農村落地,加強基層農村科普設施建設。
此外,他建議從加強基層科普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基層科普需求調查,創新基層科普方式、加強建立基層權威信息網絡平臺,從根源上杜絕“偽科學”、健全基層科協科普組織體系,形成自上而下的系統網絡等多個方面,來提升基層群眾的科普素質。
作者: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段偉朵
來源:大河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