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回家過年,成了大家永恒不變的旋律。2019年春節,老家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從外地趕回來的鄉親,各種車牌云集,城市不堵車村里堵,有的農村儼然一個大的“停車場”。
這個春節,讓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更為眼前一亮的是,許多在外打拼的村民都開車返回家鄉創業,有的做起了生意,有的當起了老板,還有的辦起了小廠。他們紛紛坦言,外地打拼辛苦,家門口照樣能賺錢。
一個車牌10多萬都不換

今年40歲的張會爭,1米8的個頭兒,腦袋瓜子聰明,不過人長的比較清秀,凡事喜歡“折騰”,都想搗鼓個明白,不做出一番成績來決不罷休。
而立之年的他當過司機,做過饅頭店老板,修電動車生意,現已在駐馬店市購買了一套新房安家落戶,跟前一雙兒女,老家在上蔡黃埠。初中畢業后,張會爭就去北京當兵了。
8年軍旅生涯,退伍后留在了北京。張會爭回憶,雖然在北京工作的那幾年工資待遇還算可以,但離家較遠,一年到頭也回不了幾次家,尤其是逢年過節,早早地就得搶車票,沒有票了,那時候,連回家都是一種奢望。還好,后來他有了積蓄購買了一輛轎車,上了北京車牌。
每逢佳節夜深人靜時候,望著老家的方向,張會爭就會思緒萬千。家,成了他唯一盼望。同時,濃烈的思鄉情,讓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回鄉創業,不管賺錢多少,全家人能夠在一起,也是一種幸福。
2012年12月,張會爭結束了8年的北漂生活,回到了老家。剛開始經營著一家饅頭店,起早貪黑不說,由于需要人手較多,加上那時孩子還小,無人照顧,后來就把饅頭店轉讓出去了。
有心之人處處見商機。去年,張會爭發現有的電動車壞在路上,附近又沒有修車的,很多人無奈只好推著電動車前行。
他自學成才,找來修車書籍,騎上電動車,干起了流動修車行,不會就請教其他人。時常,客戶一個電話,不管市區每個角落,他都不會到場。風里來雨里去,有時一天能接到20多單電話,多的時候一單能掙100多元,少時也能10多元,生意好時候一個月下來除了本錢,還能賺萬余元,雖然比較辛苦,張會爭說還算滿足。
大年初三,張會爭就開門營業了。他說,作為農村人,閑著也是閑著,還不如賺點錢比較踏實。
“過完年想擴大規模,招聘幾個人。”張會爭告訴記者,目前,僅靠他一個人不能滿足市場,他想把他的隊伍發展壯大起來,全身心投入到創業潮涌中。
更讓張會爭自豪的是,他懸掛北京車牌,有人愿意每個月出1萬元租下,他都沒有同意,他說,車牌過戶不了,再說也不差這幾個錢,擔心萬一出了事故他也要承擔責任,不劃算。
在外奔波不如回家創業

和張會爭不同的是,呂朝輝的經歷顯得更坎坷一點。呂朝輝也是近40歲的人了,兄妹三人,都已經成家立業。他的大女兒已經上了縣城一所高中,此外,還有一個兒子。老家在黃埠常莊,緊挨著村委會有幾百米距離遠。
初中畢業后,呂朝輝就跟著同村的人來到山西太原一處建筑工地,干起了小工。面對高樓大廈的城市,別的工人都是三四十歲,甚至更大年齡的人,而他只有十七八歲,經常是汗濕衣襟。那時,辛苦一天下來,僅能掙到七八元錢,一個月才200多元。就這樣,他在建筑工地堅持了幾年。
后來,去了廣州一家工廠打工。工廠并沒有建筑工地危險辛苦,但里面也經常加班加點,根本沒有休息時間,且一年只能回一趟家,大多都是過年時候。
母親去世早,家里就剩下一個年邁的父親。每逢農忙時節,都幫不上家里忙,呂朝輝告訴記者,時常覺得對不起父親,感到愧疚。
此外,廣州離家更遠了,每月有四五百元工資,那時候,他父親身體有病,還要偶爾回家看望照顧。工廠和家,成了他往返奔波兩點一線的目的地,最終辛苦打工賺的錢所剩無幾。回家創業,成了他的畢生愿望,這種愿望也越來越強烈。
結婚生子后,呂朝輝就沒有再出去打工。他花了7萬元購買了一輛面包車,沒事就零售或者批發紅棗,每個月也能收入幾千元錢。
但是這樣的工作也不太穩定,收入也是忽高忽低。后來,他就在西平縣一個鄉鎮自己開了一家小吃店。
“一年能賺10多萬吧。”說起回鄉創業的收入,現在,呂朝輝顯得很開心和知足,雖然平時辛苦一點,每天早晨天不亮就要起床,一天工作10多個小時,但是辛苦不是為別人打工,而是為了自己,這樣不論多累他覺得都值得。還有,就是自己給自己打工,時間比較自由,如果有事就可以隨時關門停業。
此外,老婆孩子在一起,平平安安,大家相互有個照應。對于將來,呂朝輝信心滿滿,他說,他要把兩個孩子培養好,爭取考入重點名牌大學,不能像他一樣沒有學問,靠著辛苦賺錢養家糊口。
作者: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呂高見
來源:大河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