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地上有數不清的出彩河南人;今天的河南,有講不完的出彩故事。3月7日,河南代表團團長王國生在回答人民日報記者關于如何爭做新時代出彩河南人的提問時,一口氣講了7個河南的出彩故事。
《河南商報》作為河南主流財經全媒體,也一直在為這些出彩河南人鼓與呼。千千萬萬個在各自崗位上發光發熱的河南人,將千千萬萬個“精彩”匯聚成“多彩”,用一步步“出彩”凝聚成“濃彩”。
去年河南117人入選“中國好人榜”
這117位河南“中國好人”中,有見孕婦街頭產子,挺身救援保母子平安的見義勇為的好護士馬金紅;有只為一句承諾,10年打工替夫還債誠實守信的好公民王玉偉;還有太康輪流照看五口之家四位病人的助人為樂的好鄰居群體;也有身殘志堅,卻把所有精力投入到殘疾人事業的敬業奉獻的好公民張銀良……
這些入選“中國好人榜”的河南人,是我省的道德模范、先進人物。他們中很多人都是平凡崗位上普普通通的一員,但就是這些來自最基層的楷模,用自己的精神力量去感染別人。而弘揚這些人物的先進事跡,是時代的需要。
為護學生
她用身體阻擋
失控車輛
入選“中國好人榜”的河南人中,讓王國生印象很深的是“最美女教師”李芳。
據《河南商報》報道,2018年6月11日17時30分,信陽市董家河鎮綠之風希望小學老師李芳護送學生列隊離校回家,當李芳組織學生排隊按綠燈指示通過馬路時,一輛摩托三輪車失控疾速駛來。
李芳一邊大聲呼叫學生避讓,一邊沖上去用自己的身體擋住學生,并奮力將學生推開,而自己卻被撞倒昏迷。最終,這名扎根基層教育30載的女教師,因搶救無效殉職。選擇舍生取義的李芳,用自己的生命給孩子們上完了最后一堂課。
16.5萬淅川移民
忠誠擔當、大愛報國
為保一渠清水永續北送,16.5萬名淅川移民經歷了不舍、傷感、思念、期盼。
自上世紀50年代修建丹江口水庫起,淅川就先后有20.2萬移民,歷時20年,分6批遷往青海、湖北、河南三省七縣市。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位線的提高,淅川需要再次搬遷16.5萬人。面對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最終淅川縣完成“四年任務,兩年完成”總體部署,于2011年10月26日完成搬遷,實現了“不傷、不亡、不漏、不掉一人”的目標。
淅川人用熱血和汗水創造了我國水利移民史上的奇跡,譜寫了一曲“忠誠擔當、大愛報國”的移民精神。《河南商報》一直都在關注淅川移民,在2010年,《河南商報》推出報道《淅川第一批移民遷到中牟快1年 生活便利掙錢多》,展現了移民之后他們在新家的生活狀況。
鄭東新區崛起成現代化國際新城
2003年1月20日,鄭州國際會展中心第一根基樁入地,鄭東新區的建設從此拉開帷幕。
短短十幾年后,一座氣勢恢宏的現代化新城在中原大地傲然挺立。現在,大家很難想象,當時為了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河南付出了怎樣的堅守和執著。
2001年,經過國際招標,以及9萬余名市民投票,最終確認了設計方案。2002年3月,鄭州市人大常委會通過決議,以地方法規形式對規劃方案進行了確認。
一張藍圖就此徐徐鋪開,十幾年間,鄭東新區歷經多任主管領導,始終堅守著原始規劃不動搖。國際招標、專家評審、公眾參與、法律確認的規劃審批機制,成為鄭州市寶貴的城建經驗,并可以向全省乃至全國推廣。
《河南商報》一直都在關注鄭東新區成長,2013年1月,當鄭東新區“10周歲”的時候,《河南商報》推出《鄭東新區首批公務員堅守10年 見證圖紙變高樓》《荒涼郊區變身黃金商圈 投資者們見證鄭東新區發展》等系列報道,展示鄭東新區變遷發展。
“找頭發換針”的貨郎攤 成為國際大品牌
清光緒年間,許昌泉店就有人用德國產的“飛馬牌”鋼針,換取農戶家中被隨意丟棄的頭發。“找頭發換針”的吆喝之中,許昌人的頭發生意就從那一刻啟程。
《河南商報》2016年就在《瑞貝卡的秘訣是:工匠精神》中提到,色澤光亮、手感柔軟、著色性好的“許泉發”開始聞名遐邇。改革開放之后,許昌逐步成為“中國假發之都”,聚集了上百家發制品企業,產量和出口量均占據中國整個假發市場的半壁江山。這里也誕生了中國首個發制品上市企業——河南瑞貝卡發制品股份有限公司。通過這些年的轉型升級,瑞貝卡的頭發生意,從貼牌生產到打造自主品牌,最后成為全球數一數二的發制品制造商。
“四條絲路”匯河南
“1210”海關監管模式
成跨境電商模板
空中、陸上、網上、海上四條絲綢之路在河南協同發展。通過“空中絲綢之路”,河南吸引國內外知名航空物流服務企業落地;通過“陸上絲綢之路”,中歐班列(鄭州)已經開行超過1700列,每周“10出8進”連接歐亞;通過“網上絲綢之路”,河南企業享受到跨境電商供應鏈體系;“鄭州港”內陸港則通過海鐵聯運、公鐵聯運、公海聯運等方式,實現與“海上絲綢之路”的無縫對接。
《河南商報》一直關注鄭州跨境電商發展,2016年推出《鄭州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獲批 去年試點項目突破5000萬單》的報道,而河南在全球范圍內首創跨境電商“1210”海關監管模式,成為我國跨境電商的模板。
“紅棗司令”做出
“網紅”食品
20多年前,“紅棗司令”石聚彬面對的還是一家瀕臨倒閉的鄉鎮果品加工廠。
在創業初期,石聚彬就突破行業現狀,首次在紅棗領域引進專賣店的售賣模式。2011年5月20日,紅棗第一股在深交所上市,石聚彬也將自己的目光從紅棗挪到了大健康食品之上。《河南商報》也一直關注這些年好想你的轉型,早在2015年就作了題為《好想你欲募集8.67億 試水“互聯網+”》的報道。今年春節前,好想你選擇與故宮食品合作,將宮廷食膳的養生美顏燕窩融入健康營養的凍干技術,嘗試食品、文創、黑科技的跨界合作,“霸屏”的好想你正在給消費者展示全新的品牌形象和理念。
記者:河南商報 陳薇編輯:河南商報 郭爽
來源:河南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