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入駐的位置是東風路,其對面就是剛開業不久、出自本土餐飲品牌仲記旗下的新零售店面“超級鮮生”。

緣何諸多大佬紛紛掘金農貿市場?農貿集市如何看待新的“闖入者”?
【事件】 把傳統特色街市搬到市區,丹尼斯業態再開新打法
花園路熱鬧,東風路也不甘寂寞。近日,零售巨頭丹尼斯推出了街市這一新業態,首店位于東風路智慧城二樓,與百腦匯相對,隔壁就是正弘藍堡灣小區。

河南商報記者在該店面看到,該店面大約2000平方,由外側街道精品店面和超市量販區組成。其中,超市量販部分有蔬果&南北干貨區、烘焙區、生鮮區等多個功能區,涵蓋清潔洗護、家用百貨、雜糧干貨、水產畜產、家居電器等和市民生活相關的多個品類。
尤為引人矚目的是,該店面的空間設計和美陳上與傳統賣場極為不同,可謂自帶“網紅”基因。融合了田園風情的茅草屋、以及“酒旗”“糧行”、“青石板小路”等諸多傳統市集元素。
除了風格的視覺沖擊外,該業態還走科技路線,比如從存包區、到生鮮自主稱重到自主結算,顧客購物可實現一路“無人”功能。
【初衷】 打破舶來品“商超”控制局面,期望傳承并推出民俗街市產品
為何稱為街市?記者了解到,中國歷史上較早存在的就是街市業態,直到現在,我國的香港、澳門、臺灣地區都保留有特色街市。
“把傳統的、民俗的街市業態傳承保留并推廣出去,”對于為何推出這一業態,丹尼斯相關負責人表示,“打破舶來品商超、便利店統治商業的局面,做中國本土的、有特色的、有歷史的、屬于自己的東西,做屬于自己民族的東西。”
據悉,這也讓丹尼斯街市在風格和布局上,都有中國傳統特色街市的特征,比如置身其中可以明顯感到張擇端所繪的清明上河園中的街市景象。
為何推出全新業態?丹尼斯相關負責人提到,該業態是繼丹尼斯百貨、大賣場、精品超市、便利店、集市后的又一全新業態,是丹尼斯在去年推出的'農貿+超市+餐飲"相結合的全日丹集市的升級版,和全日丹集市、賣場、便利店之間是互補關系,而且街市所用供應鏈為賣場供應鏈。
另外,新業態將突破集市原有的散戶經營、難以管控的特點,另一方面本身可以對產品不斷優化,集合集中管理與便利性的雙重優勢。
【觀察】 聚焦年輕群體,依靠供應鏈優勢直逼農貿市場
實際上,民族風格產品日漸在國際上受到歡迎,比如李寧在國際時裝周上就掀起了在時尚界里的中國浪潮。這也意味著,民族和民俗產品有著獨特的生命力和粉絲群體。
回歸到商業零售中,國內商業也意識到這一趨勢,不再盲目跟從歐美商業模式,而是開始發掘本土文化價值,希望與舶來品對標。
河南商報記者了解到,丹尼斯街市首店試運營期間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到此打卡,這和農貿市場以及商超早高峰的顧客多為中老年人明顯不同。
實際上,讓“買菜”這個居家購物行為年輕化,并不止丹尼斯在此方向試水。盒馬鮮生、超級物種等新零售品牌都在向年輕人聚焦。
除此之外,在丹尼斯街市對面,仲記集團依靠供應鏈和服務優勢新推出“超級鮮生”,店面集合“互聯網+超市+餐飲”類別,亦將目標鎖定年輕人。店面內不但有火鍋尋鮮記、還有18地市特色小吃外賣區域和商超量販區域。該業態希望通過半成品及代烹飪服務把居民“買菜做飯”這一場景轉移到店面中來。

有業內人士坦言,圍繞“15分鐘便民生活圈”,農貿市場正在面臨著諸多新業態、便利店、生鮮連鎖店、社區團購們的“圍攻”。尤其零售和電商巨頭依靠采購優勢和供應鏈優勢,讓店面快速復制,并吸引“最會花錢”的居家群體。在此對比下,農貿市場散戶經營、難以統一管理、產品重合度高等弊端尤為明顯。
農貿市場如今也在打破困局,尋找重生。這幾年農貿市場通過軟硬件的改造,集中美顏,一改臟亂差,意欲走“網紅”路線。
目前,農貿市場美顏之后正進入新的困頓期,比如高昂的硬件投入后攤位費上升、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以及如何在成本控制和微利之間尋找平衡的問題等。加上生鮮連鎖超市、便利店和農貿市場比鄰而居,持續低價策略等,圍繞“15分鐘便民生活圈”所產生的業態貼身肉搏戰正在激化,有農貿集市甚至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強制在農貿市場周邊100米范圍內不允許開設超市。
【觀點】 生鮮便利是主要競爭力,農貿市場亟需找到定位
無論是新零售還是其它新業態,能否在居民生活最后一公里中制勝,尚需要觀察。但在這一輪巨頭紛紛進入的競爭中,農貿市場也在尋找突破。比如就有農貿市場計劃改變運營模式,向智慧化農貿市場轉變,并在便民服務上發力。
據悉,鄭州市市場協會也在對接生產基地,搭建產供銷一體化合作平臺,解決單個農貿市場做基地直采會遭遇配送、儲藏造成的成本居高問題。
在鄭州市農貿市場專業委員會會長岳嵩看來,零售品牌接連推出的新業態,證明都看好生鮮便利這塊市場需求,作為大型店面的集合形態(超市+餐飲+生鮮等),更體現在消費場景體驗以及產品豐富程度的打造上,而小一些生鮮便利店則專注社區近距離的日常生鮮消費供應,結合靈活便捷的服務方式(線上+送貨上門),深受居民喜愛,因此也有著自己的優勢。
“作為生鮮零售模式的探索,兩者都側重于零售消費且有清晰的目標消費人群及定位,這無疑對傳統農貿市場提供的同類服務存在著相當大的沖擊,” 岳嵩說,而農貿市場作為城市公益性的公務服務設施,其建設是城市良性發展的重要一環,更是方便、滿足人民群眾日常生活需求的一項民生工程,從國家到地方各級政府都高度重視,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及文件,要求大力推進農貿市場配套建設及規范式運營管理。
同時,他還提到,傳統農貿市場普遍存在衛生、硬件不達標情形,鄭州市自大力推進新型農貿市場建設提升以來,傳統農貿市場在衛生環境及日常管理規范上都相繼有了大幅提升。
“與零售品牌的定位相比,農貿市場則更具有買賣靈活、自由交易、吞吐量大等特點,其產品在數量、品類及選擇上都更加豐富,既能滿足零售消費,也能進行批發供應。” 岳嵩認為, 兩者在產品服務上雖存有競合,但各有定位及消費側重,農貿市場要找準定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繼而進行強化。
作者:河南商報記者 楊桂芳/文 鄧萬里/圖
編輯:河南商報 韓坦道
來源:河南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