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居河南之中,是國家二類交通樞紐城市。漯河距新鄭國際機場不足一小時車程,還有4條鐵路和5條省道貫穿全境。漯河港的建成,貨物通過水路可通江達海,更讓漯河成為一個水陸空綜合性交通樞紐……這樣的漯河,該如何發展現代物流業呢?
4月9日,第十三屆投洽會之分論壇“漯河現代物流產業發展論壇”在鄭州舉行,多位專家、物流企業負責人進行了面對面的溝通。
雙匯物流副總經理楊逸哲
雙匯物流的發展 得益于漯河的交通位置

一個城市的物流業如何,企業的發展最能說明問題。
“雙匯從一個資不抵債、瀕臨破產的小肉聯廠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豬肉加工企業,這得益于漯河良好的投資發展環境。”論壇上,雙匯物流副總經理楊逸哲稱,雙匯物流的發展則得益于漯河的地理交通位置。
雙匯物流成立于2003年,經過16年的發展,如今已從企業物流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專業化公路冷鏈物流企業。
截至目前,雙匯物流在全國已建成了18家省級物流公司,形成了集冷藏公路貨物運輸、倉儲、 區域配送、汽車修理、信息化服務等于一體的綜合物流服務平臺。雙匯物流擁有冷庫20多萬噸,倉儲庫185600平方米,鐵路專用線6條,自有車輛1200余輛,整合社會車輛8000多輛,日運能達到15000噸以上,年發運量突破500萬噸。
“按照集團戰略部署,雙匯物流一方面肩負著服務雙匯產業運輸和配送的任務,另一方面要整合國內物流資源,持續做大外部業務,‘十三五’末營業收入要達到30億元,實現由企業物流向現代物流企業和食品供應鏈服務商轉變。”楊逸哲稱,眼下雙匯物流要對現有物流資源進行改造升級,不但要建成現代物流企業,還要用3至5年時間建立全國性的區域配送中心,完成從產品生產到B2B的干線配送。
赤途(上海)供應鏈公司總經理閆永立
冷鏈物流管理進入可視化供應鏈時代

隨著物流業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冷鏈物流越來越受到各界重視。
赤途(上海)供應鏈公司總經理閆永立認為,未來3~5年,國內將建立完善的冷鏈物流價值鏈系統。
“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導致人們對食品的信任度越來越低。”閆永立稱,與此同時,便利、網購需求成為常態消費模式,而O2O模式、冷鏈配送則成為市場取勝的關鍵。
市場有需求,但冷鏈物流卻面臨著一些問題尚未得到解決,如冷鏈城市配送是物流行業的短板,冷鏈物流行業缺乏龍頭企業和行業標準等。
這種情況下,冷鏈的“臉”正在悄悄地發生變化,當需求變成集約化、多元化和個性化時,冷鏈的運營則向數據化、可視化和智能化轉變。
“需求正在快速增長,行業整合勢不可當。”閆永立認為,冷鏈物流管理已經進入可視化供應鏈時代,在物聯網技術和管理創新的驅動下,建立溫控供應鏈體系下的全網平臺是冷鏈發展的未來選擇。
傳化智聯高級副總裁李紹波
供應鏈成本降低5% 企業的利潤能提升50%

一提到高質量發展,大家都會提到降本增效。物流行業如何降本增效呢?
傳化智聯高級副總裁李紹波的觀點是,多式聯運可降低供應鏈的成本。多式聯運屬于“供應鏈物流”環節中的運力部分,其主要核心價值是為企業解決貨物運輸流轉的一種聯動模式(公鐵水空)。
“供應鏈管理的價值為,縮短客戶交易時間,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企業供、產、銷的整體運行效率。”李紹波認為,當供應鏈成本降低5%時,生產制造企業的利潤能提升50%。
但目前,我國多式聯運面臨“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厘米”雙重難題。前者是指,早期各種運輸方式獨立分散發展,樞紐間“連而不暢”“鄰而不接”現象嚴重;后者則是指,由于鐵路、公路、水路等不同運輸方式管理體制的相互割裂,直接導致各自運行服務規則的不適應。
如何破解?傳化智聯為此打造了傳化網。眼下,傳化已在全國布局6大公、鐵、水等多式聯運基地,如鄭州公鐵聯運、重慶站場融合項目、長沙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寧波傳化多式聯運、西安國家樞紐多式聯運,以及漯河公水多式聯運。
“我們構建多式聯運傳化樣板,就是要打造中國智能物流供應鏈服務平臺。”李紹波稱。
上海大學現代物流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物流學會副會長儲雪儉
漯河可通過多式聯運 進行轉型升級

上海大學現代物流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物流學會副會長儲雪儉稱,眼下,國內多式聯運建設正逢戰略機遇期,而“公轉鐵”“公轉水”則是國內多式聯運建設的主攻方向。
“河南省物流量巨大,多式聯運占比低,發展前景廣闊。”儲雪儉稱,河南的物流市場特點是以輸入為主,落貨多于發貨,基本比例為80%比20%。2018年,河南全省各運輸方式完成貨運量26億噸,公路占比高達90.6%,而鐵路、水路僅分別占比3.9%、5.5%。
儲雪儉據此建議,漯河可通過多式聯運進行轉型升級。
“漯河港航道全線疏通后,可通航500噸級貨船,隨著鐵路進入園區,開展公、水、鐵聯運后, 其在豫中南區域的物流地位將顯著上升。”儲雪儉稱,據調研數據顯示,多式聯運能夠提高運輸效率30%左右,減少貨損貨差10%左右,降低運輸成本20%左右,減少公路交通擁堵50%以上。
儲雪儉還提出了漯河發展多式聯運的產業定位,如建材商貿產業、汽車及零部件產業、聚烯烴產業、鋼材產業等。
作者: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吳軍/文 記者 宋亞猛/圖
編輯:河南商報 張路
來源:河南商報


4月9日,第十三屆投洽會之分論壇“漯河現代物流產業發展論壇”在鄭州舉行,多位專家、物流企業負責人進行了面對面的溝通。
雙匯物流副總經理楊逸哲
雙匯物流的發展 得益于漯河的交通位置

一個城市的物流業如何,企業的發展最能說明問題。
“雙匯從一個資不抵債、瀕臨破產的小肉聯廠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豬肉加工企業,這得益于漯河良好的投資發展環境。”論壇上,雙匯物流副總經理楊逸哲稱,雙匯物流的發展則得益于漯河的地理交通位置。
雙匯物流成立于2003年,經過16年的發展,如今已從企業物流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專業化公路冷鏈物流企業。
截至目前,雙匯物流在全國已建成了18家省級物流公司,形成了集冷藏公路貨物運輸、倉儲、 區域配送、汽車修理、信息化服務等于一體的綜合物流服務平臺。雙匯物流擁有冷庫20多萬噸,倉儲庫185600平方米,鐵路專用線6條,自有車輛1200余輛,整合社會車輛8000多輛,日運能達到15000噸以上,年發運量突破500萬噸。
“按照集團戰略部署,雙匯物流一方面肩負著服務雙匯產業運輸和配送的任務,另一方面要整合國內物流資源,持續做大外部業務,‘十三五’末營業收入要達到30億元,實現由企業物流向現代物流企業和食品供應鏈服務商轉變。”楊逸哲稱,眼下雙匯物流要對現有物流資源進行改造升級,不但要建成現代物流企業,還要用3至5年時間建立全國性的區域配送中心,完成從產品生產到B2B的干線配送。
赤途(上海)供應鏈公司總經理閆永立
冷鏈物流管理進入可視化供應鏈時代

隨著物流業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冷鏈物流越來越受到各界重視。
赤途(上海)供應鏈公司總經理閆永立認為,未來3~5年,國內將建立完善的冷鏈物流價值鏈系統。
“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導致人們對食品的信任度越來越低。”閆永立稱,與此同時,便利、網購需求成為常態消費模式,而O2O模式、冷鏈配送則成為市場取勝的關鍵。
市場有需求,但冷鏈物流卻面臨著一些問題尚未得到解決,如冷鏈城市配送是物流行業的短板,冷鏈物流行業缺乏龍頭企業和行業標準等。
這種情況下,冷鏈的“臉”正在悄悄地發生變化,當需求變成集約化、多元化和個性化時,冷鏈的運營則向數據化、可視化和智能化轉變。
“需求正在快速增長,行業整合勢不可當。”閆永立認為,冷鏈物流管理已經進入可視化供應鏈時代,在物聯網技術和管理創新的驅動下,建立溫控供應鏈體系下的全網平臺是冷鏈發展的未來選擇。
傳化智聯高級副總裁李紹波
供應鏈成本降低5% 企業的利潤能提升50%

一提到高質量發展,大家都會提到降本增效。物流行業如何降本增效呢?
傳化智聯高級副總裁李紹波的觀點是,多式聯運可降低供應鏈的成本。多式聯運屬于“供應鏈物流”環節中的運力部分,其主要核心價值是為企業解決貨物運輸流轉的一種聯動模式(公鐵水空)。
“供應鏈管理的價值為,縮短客戶交易時間,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企業供、產、銷的整體運行效率。”李紹波認為,當供應鏈成本降低5%時,生產制造企業的利潤能提升50%。
但目前,我國多式聯運面臨“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厘米”雙重難題。前者是指,早期各種運輸方式獨立分散發展,樞紐間“連而不暢”“鄰而不接”現象嚴重;后者則是指,由于鐵路、公路、水路等不同運輸方式管理體制的相互割裂,直接導致各自運行服務規則的不適應。
如何破解?傳化智聯為此打造了傳化網。眼下,傳化已在全國布局6大公、鐵、水等多式聯運基地,如鄭州公鐵聯運、重慶站場融合項目、長沙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寧波傳化多式聯運、西安國家樞紐多式聯運,以及漯河公水多式聯運。
“我們構建多式聯運傳化樣板,就是要打造中國智能物流供應鏈服務平臺。”李紹波稱。
上海大學現代物流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物流學會副會長儲雪儉
漯河可通過多式聯運 進行轉型升級

上海大學現代物流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物流學會副會長儲雪儉稱,眼下,國內多式聯運建設正逢戰略機遇期,而“公轉鐵”“公轉水”則是國內多式聯運建設的主攻方向。
“河南省物流量巨大,多式聯運占比低,發展前景廣闊。”儲雪儉稱,河南的物流市場特點是以輸入為主,落貨多于發貨,基本比例為80%比20%。2018年,河南全省各運輸方式完成貨運量26億噸,公路占比高達90.6%,而鐵路、水路僅分別占比3.9%、5.5%。
儲雪儉據此建議,漯河可通過多式聯運進行轉型升級。
“漯河港航道全線疏通后,可通航500噸級貨船,隨著鐵路進入園區,開展公、水、鐵聯運后, 其在豫中南區域的物流地位將顯著上升。”儲雪儉稱,據調研數據顯示,多式聯運能夠提高運輸效率30%左右,減少貨損貨差10%左右,降低運輸成本20%左右,減少公路交通擁堵50%以上。
儲雪儉還提出了漯河發展多式聯運的產業定位,如建材商貿產業、汽車及零部件產業、聚烯烴產業、鋼材產業等。
作者: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吳軍/文 記者 宋亞猛/圖
編輯:河南商報 張路
來源:河南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