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起許昌,這里有一連串讓人驕傲的榮光——看經濟,這里的民營經濟占許昌市經濟總量的80%以上,民間投資占許昌社會總投資的90%以上,民營企業從業人員占全市就業總量的90%以上,被譽為“河南的溫州”;論宜居,這里的城市宜居度全省第一,城市居民獲得感指數連續兩年排名全省第一,居民幸福感指數全省第一,對生態環境的滿意度全省第一。
發展有溫度,幸福有質感,是什么原因,讓這個不沿邊、不靠海、不臨江的內陸城市,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對外合作的前沿陣地?日前,河南商報記者走進許昌,去探尋其中的秘密。
“草根”創業
曾經集資18萬元創業,如今企業年銷售收入超50億元
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森源集團入選“中國企業500強”,許昌有4家企業入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數量居全省第1位;27家企業營業收入突破100億元;民營企業數量5萬多家,形成3個超500億元產業集群。民營企業在許昌何以亮點紛呈?咱們不妨把時間往回拉,聽聽“草根”創業者的聲音。
日前,河南商報記者來到位于許昌的長葛市宇龍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時,他們正在舉辦廠慶活動。這個企業由18萬元起家,如今已發展成為總資產30多億元,年銷售收入50億元以上,集工業、房地產、商貿服務、金融及投資四大板塊于一體的集團公司。
“我們創立于1982年,到現在正好37年。”聊起自己的創業史,宇龍集團創始人岳朝仁感觸很深,他說,當年,他們幾個人合伙集資18萬元,成立了宇龍的前身——長葛縣第一塑料廠。
在上世紀80年代的經濟環境下,企業的生存很不容易,岳朝仁說,當時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時期,企業空間有限,原料仍以計劃調撥為主,比如,一些原料給的計劃是3000多噸,但市場需求可能是8000多噸。
后來計劃經濟逐步取消,上世紀90年代,岳朝仁將企業更名為長葛市宇龍塑機股份有限公司,實現了從集體企業向民營企業的轉變。而這也是許昌市第一家股份制企業。此后,宇龍在岳朝仁的帶領下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我們隨后收購了許多國有企業,挽救了一大批下崗工人,建立了統一的制度,調整了產業結構。”
除了宇龍,許昌還有一大批耳熟能詳的“草根”創業型企業——楚金甫的森源集團,從只有4個人、10萬元啟動資金、敲敲打打造電氣開關的小作坊,一躍成為擁有電氣制造、汽車制造、新能源發電等多個板塊,員工上萬人的上市集團公司;鄭有全從走街串巷“頭發換針”開始,將瑞貝卡發展成世界最大的發制品專業公司……
改革創新
在校園深造的他發現新項目,創新改革后重回巔峰
企業若想在時代的浪潮中砥礪前行,不能缺少改革創新的能力。陳四甫是80后,此外,他的另一個身份是河南四達電力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如果不是他自己說起,很難想象這個愛笑的企業家曾經還有過一段抑郁的歷史。
“2004年,我畢業后去了一家位于省外的國企單位做銷售,幾年后,想自己闖一闖。”陳四甫說,當時,他拿著5萬元,買了一個防盜螺母的專利,于2007年開始創業。
靠著不會脫落的螺母,陳四甫賺到了第一桶金——400萬元,而后幾年時間就做到了年銷售額5000多萬元。但企業發展也遭遇了瓶頸,“那個時期,我再怎么努力,業績就是上不去,自己開始焦慮,擔心企業會毀在我手里,2015年,得了抑郁癥。”陳四甫說,之后,他就把公司交給別人打理,自己選擇去學校讀研究生。
學習期間,他偶然在一所大學里聽到了一個專家研究的項目——石墨接地。“電力的鐵塔、避雷針等,都要有一根線是接地的,一般情況下,接地線用的都是銅、鐵等材料,這些材料埋到土里不但污染環境,還很笨重,降阻效果也不好,而石墨接地擁有柔性好、輕便、無污染、降阻好等特點,這不是一個很好的項目嗎?”思索過后,陳四甫回到企業,開始了創新改革,邀請高校專家進駐,2017年還成立了院士工作站。
如今,陳四甫又帶領企業重回巔峰。2017年石墨接地銷售額4000多萬元,2018年增長到8000多萬元,今年,預計突破1.5億元。
從小到大、由弱變強,許昌的民營企業,越來越重視創新的力量,越來越懂得培育出具有核心競爭力產品的意義。
黨建引領
發揮黨員模范作用,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
從“跟跑”到“領跑”,再到長遠發展,民營企業如何能源源不斷地擁有活力?這離不開政府的助力,離不開黨建的引領。
近年來,許昌相繼出臺了大企業集團培育計劃、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發展計劃、企業家隊伍培養“十百千”行動計劃和英才計劃等7個專項計劃,最大限度地發揮政策的引導和激勵作用,推動民營企業加快轉型。
同時,開展了“四個一百”(市級領導聯系服務100家重點工業企業、市縣領導聯系服務100個工業重點項目、100家企業銀企對接、100家企業化解擔保鏈風險)專項行動。如河南德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建立鎂合金汽車輪轂生產線時,面臨著5000萬元的資金缺口,相關政府部門得知后,主動聯系銀行,為其提供融資渠道。“我們企業之所以能快速發展,離不開政府部門的支持,他們在土地、融資等諸多方面都給我們提供了便利。”德威公司總經理孫中?說。
采訪過程中,不少企業相關負責人都提到了黨建的作用。黃河集團工會黨委副書記張振強表示,他們集團現有18個黨支部,黨員376人,每個生產部門都有黨支部,實現了黨員全覆蓋,“我們在各支部的生產車間里設立了109個‘黨員先鋒崗’,把臟活、累活、重活交給黨員,讓黨員在‘急、難、險、重’的崗位上發揮作用。”張振強說,正是因為黨員的引領,極大地調動了廣大干部職工的積極性。
10多年前,有人曾戲稱許昌為“許臟”,如今,許昌以蓬勃的朝氣大步向前,構建了民營經濟的“許昌模式”。
作者:河南商報 孫科 文/圖
編輯:郭美琴
來源:河南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