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滿一歲的樂樂最近食欲不太好,媽媽喂啥都不吃,有時還指著嘴巴哭。一開始樂樂媽想著寶寶只是上火,時不時給他喂點兒溫開水。可兩周過去了,樂樂依然沒有好轉,樂樂媽趕緊帶他到河南省兒童醫院口腔科就診。一番檢查后得知,樂樂患上的是鵝口瘡。
長期鵝口瘡可導致肺炎
河南省兒童醫院口腔科主任裴蓉告訴記者,鵝口瘡是兒童口腔的一種常見疾病,好發于寶寶口腔黏膜,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屬霉菌感染。2歲以內的嬰幼兒最多見,新生兒、早產兒、營養不良患兒最易中招。
鵝口瘡好發于寶寶的頰、舌、軟腭及口唇部的黏膜,通常為乳白色的膜狀物,與寶寶吃奶后,沒有及時清理口腔形成的奶塊很像。有一個方法可以區別鵝口瘡和奶塊:用棉棒或濕紗布擦拭,若能輕易被擦拭掉則是奶塊,若擦除困難或留下紅色創口的則是鵝口瘡。
“寶寶在感染輕微時,白斑不易發現,沒有明顯痛感,常被家長忽略。當病情嚴重時,寶寶會因疼痛而煩躁不安、胃口不佳、哭鬧、哺乳困難,有時還伴有輕度發熱。”裴蓉講道,如果鵝口瘡長期得不到治療,受損的黏膜會不斷擴大,一旦蔓延到支氣管,甚至可引發肺炎。
四大情形易誘發鵝口瘡
很多家長會奇怪,這么小的寶寶,咋會感染念珠菌呢?裴蓉講道,白色念珠菌其實是許多微生物中的一種,它在健康兒童的口腔里也常發現,但并不致病。不過,在口腔不清潔、營養不良的嬰兒口中,常過量繁殖致病。特別是以下四種情形,常導致鵝口瘡:
寶媽孕前陰道存有念珠菌,未經治療而懷孕,分娩時胎兒經產道遭受感染,約99%的新生兒鵝口瘡屬此種情況。
寶媽乳頭不潔,或用手指觸摸寶寶口腔及寶寶的玩具、毛巾、奶瓶等,均會將霉菌帶入寶寶口中,引發鵝口瘡。
嬰幼兒在6~7個月大時開始長牙,牙床有輕度脹痛感,嬰幼兒便愛咬手指、咬玩具,這樣就容易把霉菌帶入口腔,引起感染。
營養不良、慢性腹瀉或長時間盲目使用廣譜抗生素、激素類藥物等,都容易讓鵝口瘡“有機可乘”。
注意這幾點,預防鵝口瘡
河南省兒童醫院新生兒內科護士長盧瑞存提醒,寶媽們一定要注意自身衛生,重視乳房清潔,每次喂奶前都要清洗雙手和乳頭,但是不要用消毒濕巾;同時要做好寶寶口腔衛生,喂食后再喂些溫開水;奶具、水杯、餐具等用完要及時清洗,做好嚴格消毒,煮沸5分鐘;不要用不潔的東西擦洗寶寶口腔,更不可用嘴給寶寶喂水、喂食物。
另外,寶寶體弱或患有消化不良、慢性腹瀉等疾病,應及時進行正規治療。不要濫用抗生素和激素類藥物,以防造成體內菌群失調,讓真菌“乘虛而入”。
作者:記者 梁露露
編輯:河南商報 王瑩
來源:大河健康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