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個叫“建國”的名字,找不到幾個“大姐”。不過,我家還真有這么一位——我的大姐生于1949年,她的名字叫董建國。
70年前,我的父親是一個進步青年,師范畢業后在淮陽南門完小任職。因為對新中國的熱愛,他堅定地給他的頭生女兒取了“建國”這么個名字。我爺爺說:“這閨女該‘素’字輩兒,叫建國豈不是亂了輩分?”親鄰也紛紛勸說,直到大姐上學報名時,父親的一個朋友還來家里質問:“孩子的名字是咋起的?一個女娃叫建國,都以為是男孩哩!”但年輕的父親很堅決:“與新中國同齡,叫建國咋了?誰也不許改!”一錘定音。

叫“建國”的大姐在家頗受寵愛,天不怕地不怕,男孩子一般頑皮,上樹爬墻,和鄰里的孩子們啥都敢干敢玩。初中時,大姐在淮陽一中上學。天資聰穎、思維敏捷的她屬典型的“學霸型”,學什么一學就會,課堂上常提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讓老師們都對她記憶深刻。她的伶牙俐齒,也令很多老師奈何不得。
大姐初中畢業時報考的是技校。得到消息,父親那個當教導主任的同學專門找到大姐,說你這閨女分數這么高,志愿咋報個技校?我給你改了吧?大姐調皮地說:“自愿就是我自己的愿,不是你主任的愿,也不是家長的愿,改了就不是自愿了。”就連縣教育局長無意中知道了,也找到我父親說:“這閨女的分數可以掛上省重點高中了,咋讓她上技校呢?”
然而,因為當時家中人口多,生活不寬裕,父親實在湊不出大姐去省重點高中的費用。無奈,16歲的大姐去了可以提供生活費用的省第二技工學校,而且她還特高興:“這樣我就可以不花家里一分錢參加工作了!”
1966年國慶前夕,毛主席要在北京接見紅衛兵和大中專學生時,大姐正和幾個同學在武漢游玩。聞聽消息,大姐懷著激動的心情準備去北京接受毛主席檢閱。可第一次坐火車的她,從坐上車就暈得天旋地轉,到鄭州時已人事不省。無奈之下,她只好停步搭長途車回到了家里。從此,因為暈火車的緣故,除了回家外,大姐基本就沒出過遠門。
沒能到北京親見毛主席一面,大姐每次講起這件事,總無法釋懷。
畢業后的大姐被分配到了開封縫紉機廠。那時的開封縫紉機廠,正處在廣納賢才的籌建中。大姐是技術工人,被分配到機修車間做車工。機修車間是技術科室,生產出縫紉機模具和各種機器道具,再供廠里批量生產。當時,機修車間才幾個人,大姐是當之無愧的元老。不過,大姐的資格遠遠比不上我的姐夫邱大哥。邱大哥是土生土長的開封人,也是技校畢業被分配到機修車間的。邱大哥比大姐大幾歲,個大心實,人緣極好。
快人快語的大姐一出現在車間,就把邱大哥給迷住了。他們結為伉儷后,育有一兒一女。兒女們在他們的激勵下,都上了大學,完成了大姐當年沒能實現的心愿。
上世紀70年代,當開封縫紉機廠發展成為幾千人的國家二級企業時,大姐大哥都帶出了不少徒弟,再后來,縫紉機廠轉型后,他們又帶頭生產橋梁道具。到退休時,他們雙雙還都是廠里的技術骨干和權威,各自帶徒一群,成為一對名副其實的工人老大哥老大姐……
近些年,大姐的暈車終于有所緩解,能夠出遠門了。2017年7月,在兒女的陪伴下,大姐終于到了首都北京——她向往已久的地方。站在天安門廣場,大姐熱淚盈眶。她說,作為新中國的同齡人,她感謝黨和國家,是黨和國家給了她免費接受教育的機會,給了她一個溫暖幸福的家。
當然,大姐也沒有辜負父親當年的美好意愿,成長為一名新中國的技術工人,為新中國添磚加瓦,并見證了新中國一天天的強大。
作者:董素芝
編輯:河南商報 張路
來源:河南日報


70年前,我的父親是一個進步青年,師范畢業后在淮陽南門完小任職。因為對新中國的熱愛,他堅定地給他的頭生女兒取了“建國”這么個名字。我爺爺說:“這閨女該‘素’字輩兒,叫建國豈不是亂了輩分?”親鄰也紛紛勸說,直到大姐上學報名時,父親的一個朋友還來家里質問:“孩子的名字是咋起的?一個女娃叫建國,都以為是男孩哩!”但年輕的父親很堅決:“與新中國同齡,叫建國咋了?誰也不許改!”一錘定音。

叫“建國”的大姐在家頗受寵愛,天不怕地不怕,男孩子一般頑皮,上樹爬墻,和鄰里的孩子們啥都敢干敢玩。初中時,大姐在淮陽一中上學。天資聰穎、思維敏捷的她屬典型的“學霸型”,學什么一學就會,課堂上常提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讓老師們都對她記憶深刻。她的伶牙俐齒,也令很多老師奈何不得。
大姐初中畢業時報考的是技校。得到消息,父親那個當教導主任的同學專門找到大姐,說你這閨女分數這么高,志愿咋報個技校?我給你改了吧?大姐調皮地說:“自愿就是我自己的愿,不是你主任的愿,也不是家長的愿,改了就不是自愿了。”就連縣教育局長無意中知道了,也找到我父親說:“這閨女的分數可以掛上省重點高中了,咋讓她上技校呢?”
然而,因為當時家中人口多,生活不寬裕,父親實在湊不出大姐去省重點高中的費用。無奈,16歲的大姐去了可以提供生活費用的省第二技工學校,而且她還特高興:“這樣我就可以不花家里一分錢參加工作了!”
1966年國慶前夕,毛主席要在北京接見紅衛兵和大中專學生時,大姐正和幾個同學在武漢游玩。聞聽消息,大姐懷著激動的心情準備去北京接受毛主席檢閱。可第一次坐火車的她,從坐上車就暈得天旋地轉,到鄭州時已人事不省。無奈之下,她只好停步搭長途車回到了家里。從此,因為暈火車的緣故,除了回家外,大姐基本就沒出過遠門。
沒能到北京親見毛主席一面,大姐每次講起這件事,總無法釋懷。
畢業后的大姐被分配到了開封縫紉機廠。那時的開封縫紉機廠,正處在廣納賢才的籌建中。大姐是技術工人,被分配到機修車間做車工。機修車間是技術科室,生產出縫紉機模具和各種機器道具,再供廠里批量生產。當時,機修車間才幾個人,大姐是當之無愧的元老。不過,大姐的資格遠遠比不上我的姐夫邱大哥。邱大哥是土生土長的開封人,也是技校畢業被分配到機修車間的。邱大哥比大姐大幾歲,個大心實,人緣極好。
快人快語的大姐一出現在車間,就把邱大哥給迷住了。他們結為伉儷后,育有一兒一女。兒女們在他們的激勵下,都上了大學,完成了大姐當年沒能實現的心愿。
上世紀70年代,當開封縫紉機廠發展成為幾千人的國家二級企業時,大姐大哥都帶出了不少徒弟,再后來,縫紉機廠轉型后,他們又帶頭生產橋梁道具。到退休時,他們雙雙還都是廠里的技術骨干和權威,各自帶徒一群,成為一對名副其實的工人老大哥老大姐……
近些年,大姐的暈車終于有所緩解,能夠出遠門了。2017年7月,在兒女的陪伴下,大姐終于到了首都北京——她向往已久的地方。站在天安門廣場,大姐熱淚盈眶。她說,作為新中國的同齡人,她感謝黨和國家,是黨和國家給了她免費接受教育的機會,給了她一個溫暖幸福的家。
當然,大姐也沒有辜負父親當年的美好意愿,成長為一名新中國的技術工人,為新中國添磚加瓦,并見證了新中國一天天的強大。
作者:董素芝
編輯:河南商報 張路
來源:河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