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程貴榮來說,每年三四月份是她最期待的日子:這是春茶收獲的季節,也是她一年中最辛苦的時候。
每到這時,60多歲的父親會趕回信陽老家采茶、制茶,由她完成最后一道工序:烘干。
夜晚,當顧客都散去了,程貴榮燃起炭火,支起烘頭,把茶葉均勻攤開,她就坐在搖椅上,守著這團熱氣,一直到凌晨3點。
起點
擺地攤起家最初連米飯都吃不起
程貴榮是信陽市?河區人,家里世代以做茶為生。18歲那年,她聽從父親的意見來到鄭州做茶葉生意,那是1991年。
說是做生意,其實就是擺地攤。在父親的“投資”下,程貴榮在鄭州緯四路一農貿市場租了一個攤位,租金每個月30元錢;她又在附近租了一個住所,租金每個月40元錢。

辦完這兩件“大事”后,父親就回了老家。她回憶,當時就是守著攤,等著顧客上門。“掙不到錢,又不好意思找父母要,吃不起米飯,每天就煮面條吃。”程貴榮說到這里,聲音有些哽咽。
也許是看她一個小姑娘生存不易,程貴榮的回頭客特別多。1995年,程貴榮終于告別小攤位,開了門店。
特色
堅持手工制茶白天開店晚上熬夜制茶
“我能做好的只有茶。”程貴榮告訴河南商報記者,自己家的信陽毛尖最大的特點,在于從祖輩一直到現在,都堅持手工制茶,并且只做春茶。
2014年,程貴榮把茶葉店開到了鄭州鳳凰茶城。在此之前,打理這個門店的是她的父親,程貴榮只負責銷售。
之后,程貴榮與父親分工協作。每到春茶收獲的季節,60多歲的父親會趕回信陽老家采茶、制茶,由她完成最后一道工序:烘干。
單是最后這一道工序,就需要進行3次,且需要十分細致地照看。
夜晚,顧客散去了,程貴榮燃起炭火、支起烘頭,把茶葉均勻攤開。她坐在搖椅上,守著這團熱氣,一直到凌晨3點。
第二天,她要在早上8點趕到店里開始營業。這樣的日子,通常要持續一個多月。“很累,但也習慣了。”她說。
執著
為制出好茶她喝茶喝“醉”了
做茶葉生意28年,程貴榮一直都以賣信陽毛尖為主。她大部分的時間,用在了喝茶、學習上。
2014年的一天,程貴榮從早喝到晚,真的把自己喝“醉”了。程貴榮不僅把茶喝到了肚子里,還記到了筆記本上:
“2018年10月21日試茶,目標:品鑒地域與品種的區別。黃龍芽:條索勻稱,毫顯色微綠,稍有青氣;2克蓋碗沖泡95℃,不洗茶,隱香,水甜柔,悶泡5分鐘,杯蓋無香氣,湯色微白,微苦,舌尖微澀。”
經營
從不出門拉業務卻有顧客跟了她20多年
20多年里,程貴榮的店先后搬了4次,但每一次變動,她的客戶流失率都極低,“有太多20多年的老顧客了。”程貴榮說,自己從不出門拉業務。
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人找上門來,想成為茶葉代理商,程貴榮都拒絕了,“不是不愿意發展,而是目前的手工制茶,產量確實有限,如果擴大規模,質量必然有所妥協。”
2018年,程貴榮把店名換成了“程氏茶人”,“可能我們缺乏商業思維,但做好一杯‘信陽茶’的信念從未動搖,這個信念會一直傳承下去。”
作者:河南商報記者 郝楠楠
編輯:河南商報 張路
來源:河南商報


每到這時,60多歲的父親會趕回信陽老家采茶、制茶,由她完成最后一道工序:烘干。
夜晚,當顧客都散去了,程貴榮燃起炭火,支起烘頭,把茶葉均勻攤開,她就坐在搖椅上,守著這團熱氣,一直到凌晨3點。
起點
擺地攤起家最初連米飯都吃不起
程貴榮是信陽市?河區人,家里世代以做茶為生。18歲那年,她聽從父親的意見來到鄭州做茶葉生意,那是1991年。
說是做生意,其實就是擺地攤。在父親的“投資”下,程貴榮在鄭州緯四路一農貿市場租了一個攤位,租金每個月30元錢;她又在附近租了一個住所,租金每個月40元錢。

辦完這兩件“大事”后,父親就回了老家。她回憶,當時就是守著攤,等著顧客上門。“掙不到錢,又不好意思找父母要,吃不起米飯,每天就煮面條吃。”程貴榮說到這里,聲音有些哽咽。
也許是看她一個小姑娘生存不易,程貴榮的回頭客特別多。1995年,程貴榮終于告別小攤位,開了門店。
特色
堅持手工制茶白天開店晚上熬夜制茶
“我能做好的只有茶。”程貴榮告訴河南商報記者,自己家的信陽毛尖最大的特點,在于從祖輩一直到現在,都堅持手工制茶,并且只做春茶。
2014年,程貴榮把茶葉店開到了鄭州鳳凰茶城。在此之前,打理這個門店的是她的父親,程貴榮只負責銷售。
之后,程貴榮與父親分工協作。每到春茶收獲的季節,60多歲的父親會趕回信陽老家采茶、制茶,由她完成最后一道工序:烘干。
單是最后這一道工序,就需要進行3次,且需要十分細致地照看。
夜晚,顧客散去了,程貴榮燃起炭火、支起烘頭,把茶葉均勻攤開。她坐在搖椅上,守著這團熱氣,一直到凌晨3點。
第二天,她要在早上8點趕到店里開始營業。這樣的日子,通常要持續一個多月。“很累,但也習慣了。”她說。
執著
為制出好茶她喝茶喝“醉”了
做茶葉生意28年,程貴榮一直都以賣信陽毛尖為主。她大部分的時間,用在了喝茶、學習上。
2014年的一天,程貴榮從早喝到晚,真的把自己喝“醉”了。程貴榮不僅把茶喝到了肚子里,還記到了筆記本上:
“2018年10月21日試茶,目標:品鑒地域與品種的區別。黃龍芽:條索勻稱,毫顯色微綠,稍有青氣;2克蓋碗沖泡95℃,不洗茶,隱香,水甜柔,悶泡5分鐘,杯蓋無香氣,湯色微白,微苦,舌尖微澀。”
經營
從不出門拉業務卻有顧客跟了她20多年
20多年里,程貴榮的店先后搬了4次,但每一次變動,她的客戶流失率都極低,“有太多20多年的老顧客了。”程貴榮說,自己從不出門拉業務。
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人找上門來,想成為茶葉代理商,程貴榮都拒絕了,“不是不愿意發展,而是目前的手工制茶,產量確實有限,如果擴大規模,質量必然有所妥協。”
2018年,程貴榮把店名換成了“程氏茶人”,“可能我們缺乏商業思維,但做好一杯‘信陽茶’的信念從未動搖,這個信念會一直傳承下去。”
作者:河南商報記者 郝楠楠
編輯:河南商報 張路
來源:河南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