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級亮相|省腫瘤醫院成立麻醉與圍術期醫學科
提起麻醉醫生,你能想象到什么?
“之前從來沒見過,只在手術室打了個招呼,給我打了一針,還沒說兩句話,我 就 睡 著 了……”
在很多人眼中,麻醉醫生就是給外科患者打麻醉針的人。但隨著麻醉學科的發展以及患者對醫療舒適性、安全性要求的提高,麻醉醫師除了為手術保駕護航,還承擔著術前評估、方案優化,術后康復、鎮痛管理、免疫保護等圍術期管理職責……
這么多工作,豈是一個“麻醉科”可以涵蓋的?
3月26日,河南省腫瘤醫院“麻醉與圍術期醫學科”正式揭牌成立。
河南省醫療服務指導中心主任董薇,省腫瘤醫院黨委書記、院長張建功,省醫師協會疼痛醫師分會會長、省醫學會麻醉學分會副主委董鐵立,省腫瘤醫院麻醉與圍術期醫學科主任盧錫華,共同為麻醉與圍術期醫學科揭牌。來自全省醫療機構麻醉專業相關負責人和多家媒體記者共同見證了這一時刻。
1
適應新形勢,麻醉學轉型勢在必行
麻醉科的“升級”并非心血來潮。近幾年,隨著手術量的急劇增加、無痛診療技術的廣泛開展、人口老齡化等問題的涌現,如何優化患者圍術期(包括術前、術中和術后的全程時間)管理,改善其預后,從而實現手術患者快速康復,成為麻醉學科重點思考的問題之一。
在此背景下,2018年8月17日,國家七部委聯合發布文件,要求擴大麻醉醫療服務領域,創新推廣鎮痛服務,滿足麻醉醫療服務新需求,包括優化手術相關麻醉,加強手術室外麻醉與鎮痛,加強麻醉科護理服務三方面。
關于麻醉學的轉型和升級國內早有先例,2015年,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首先將麻醉科更名為“麻醉與圍手術期醫學科”,西京醫院目前為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主委單位,復旦大學排行榜中西京醫院麻醉學科連續3年位列全國第二。隨后國內10余家醫院將麻醉科更名為麻醉與圍手術期醫學科。
在此背景下,麻醉科轉型,成為集術前評估與準備、術中管理與維持、麻醉恢復與術后鎮痛為一體的外科平臺,已成為大勢所趨。
2
關注全周期診療 麻醉醫生大有可為
據了解,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麻醉學的內涵是用藥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整個機體或部分機體暫時失去知覺,消除患者的手術疼痛,同時維護其生命安全的一個醫學學科。
“現如今,麻醉醫生已經不單單局限于為手術保駕護航了。”河南省腫瘤醫院麻醉與圍術期醫學科主任盧錫華介紹,麻醉學科正在轉型成為麻醉與圍術期醫學科,其核心理念可以用四句話概括:
從術前到術后的全程視角
強調術后順利舒適的恢復
強調術后患者的長期恢復
患者的安全是永恒的主題
正是基于這樣的學科發展理念,此次更名整合后的新科室,將包括臨床麻醉診療、麻醉監護治療、麻醉后恢復診療、麻醉與圍術期護理等工作內容,成為集麻醉門診、日間手術、擇期手術、麻醉恢復、護理、科研等核心要素為一體的新型科室,旨在為患者提供圍手術期前后的全周期、一體化診療服務,更強調“無痛”和“舒適化醫療”,為患者快速康復提供保障,從而進一步改善就診體驗。
1
術前評估 保障患者安全
很多腫瘤患者都是老年病人,術前常合并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加之惡性腫瘤的根治手術,創傷大、應激反應強烈,都可能會嚴重影響患者術后恢復和安全。
麻醉醫生在術前做好評估,糾正基礎疾病,同時給外科醫生提供有價值的意見,給予最優化方案,減輕術中應激反應,最大程度的保障手術患者的安全。
2
術后鎮痛 強調舒適化醫療
手術后,患者不可避免的要經歷不同程度的疼痛,而疼痛會對患者產生十分不利的影響。比如術后,有的患者要盡早下地活動,以減少下肢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的發生,促進胃腸功能的早期恢復,減少手術的并發癥和死亡率。
但如果患者疼痛難忍,一定不能保證運動量,就會存在潛在風險。“以后,這類情況就由麻醉與圍術期醫學科的醫生從“幕后”走向“前臺”來解決。”盧錫華說,“我們即將開設麻醉門診,針對術后患者提供恢復指導和鎮痛管理,減輕患者疼痛,甚至讓患者感覺不到疼痛。”
3
加速康復 減輕患者負擔
麻醉與圍術期醫學科將更重視關注患者的全過程服務,這就包括合適的麻醉方案、精心的術前準備、密切的術中管理、悉心的術后麻醉恢復及護理、康復指導,從而減少患者應激反應,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改善肢體功能,實現加速康復(ERAS),使患者提早出院、節省開支、減輕經濟負擔。
(龐紅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