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 孫超 通訊員 馮琳軻 郭營戰 宋樂義
“我以前在外面打工,收入不穩定不說,家里也照顧不住,現在下了班就可以回家,一月還可以掙4000塊錢,這比干啥都強,這個廠子真好!”7月29日,在汝州市陵頭鎮朱溝村石磨面粉廠里,村民高光明高興地說起自己這份工作。
一個讓貧困村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穩定就業的致富項目,讓省信訪局派駐朱溝村第一書記王紅軍費盡了心機。
“產業扶貧是實現貧困群眾就業增收和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之策。只有產業發展了,農民才有穩定的收入,穩定脫貧才有保證。脫貧攻堅最大的難題,就是增加貧困群眾收入,讓群眾的錢袋子鼓起來。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我在熟悉朱溝村的基本情況后,就開始動用各種關系尋找扶貧項目。我們先后考察了制鞋廠、服裝廠等好幾個項目,但由于征地、環保等因素制約,最終引進了石磨面粉廠。”王紅軍對這個項目很是看重。
為了做好這個項目,王紅軍把省派第一書記專項資金50萬元拿出來作為啟動資金,這一舉動打動了老家在朱溝村的汝州市供銷社農資公司經理高景帥。十分關注家鄉發展的高景帥,在此基礎上又注入資金200余萬元,2018年11月開始籌建石磨面粉廠。
目前占地20畝的石磨面粉廠已經投產,利用當地的山地高筋小麥和低溫低速的電石磨,年產1萬噸石磨面粉。面粉廠收購的高筋小麥比市場上普通的小麥價高出0.1元以上,不僅解決了當地小麥的銷路問題,實現了農民增收,而且每年可為村集體經濟增收10萬元以上。
河南商報記者在該廠了解到,剛剛投產的車間已安排了30余名當地村民上班。面粉廠除了生產石磨面粉外,正在設計生產月餅等小食品,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整個廠子全部正常運轉后,可安排100余名村民上班。在石磨面粉廠的北側空地上,王紅軍打算引進另外一個產業項目,與鄭州金恒實業有限公司合作生產豆奶粉、黑芝麻糊等產品。“這個項目我們去考察了多次,現在已進入實質性論證階段。”王紅軍信心十足地說。
除了這兩個項目之外,之前已經投產的兩個產業項目也實現了良性運轉。集體經濟試點項目汝州熙銳潔凈型煤配送中心,已安排5名貧困村民就業,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分紅18萬元;2017年流轉荒坡土地200余畝種植的花椒,目前長勢良好。
“村里引進的產業項目越多,我心里越踏實。當初來這里駐村的時候心里還是很沒底氣的,現在覺得越干越有啥干了,越干越有勁了!老百姓都掙到錢了,擺脫貧困了,這就是我們駐村工作隊最大的價值。”王紅軍感慨地說。
來源:河南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