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這大熱的天,你又跑來了,趕緊進屋喝口水。”8月7日,汝州市蟒川鎮郝溝村貧困戶張清水正坐在自家門前的核桃樹下乘涼,看到城里的“親戚”又來了,雖然坐在輪椅上不能起身,他還是揮舞著手臂連聲說道。
“這幾天天正熱,我怕你的藥用完了,趕緊買了送來,這幾天啥樣?”說著,國網汝州市供電公司職工王靈宏把一大袋成人紙尿褲、碘伏等物品遞給了張家大嫂。
“看你老是想著俺們,這幾年俺可木少麻煩你,每回去城里住院,都是你你里里外外跑著辦手續,還給俺們送飯,這俺們剛從醫院回來一個星期,你可又跑家里來了,真是比俺親戚都親哪!”說著,張家大嫂扭過頭,趕緊用衣襟拭去眼角的淚花。
張清水今年58歲了,是土生土長的汝州市蟒川鎮郝溝村人,家里世世代代是農民,老張和老伴起早貪黑、辛勤勞作,日子雖不富裕,也算過得去。可這簡單的幸福卻因為一次事故戛然而止。2006年因為在煤礦工作時發生意外傷了脊椎,老張腰部以下全部失去知覺。突如其來的變故讓這個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俺一輩子在這山里,城里也木去過幾回,真是木想到,俺還能攀上個城里‘親戚’!”說起這個城里“親戚”,張清水滿臉笑容的打開了話閘子。“宏跟駐村工作隊頭回來家里的時候我可木給他們好臉,想著這又是走走過場,誰知道這回他們是真幫俺們扶貧來了。”
“像老張家這樣因病因殘致貧的貧困戶在郝溝村共有4戶,我們把他們作為了重點幫扶對象。”國網汝州市供電公司駐郝溝村扶貧工作隊負責人李棟棟說道。
據了解,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使貧困戶盡早脫貧,早在2015年該公司干部員工與33戶檔立卡貧困戶結為幫扶對子,堅持因戶施策、一戶多策,保障與增收、短期與長期相結合,開發式和保障性扶貧并重的原則,針對因病、因學、因殘、因資金短缺、因技術缺乏等情況,科學制定幫扶計劃和幫扶措施,為張清水這樣的貧困戶落實低保、殘疾人救助、大病補貼、電費減免、子女就業等扶貧政策,減少他的看病支出,增加家庭收入,使他們在這“一增一減”中逐步擺脫貧困。
同時,該公司因地制宜,大力實施產業脫貧,通過建設光伏扶貧電站、發展艾草種植合作社、種植優質棗樹等穩定增加貧困戶收入;還先后為郝溝村實施電網改造、路面硬化、路燈安裝、為村委購置辦公用品等,建設鄉村大舞臺,安裝體育健身設施,為21戶貧困戶進行了危房改造和“六改一增”,不斷改善村容村貌,豐富村民文化生活,提升生活質量;籌建“愛心超市”,發動公司員工積極開展獻愛心送溫暖活動,激勵廣大貧困戶堅定信心、實干脫貧;至2018年年底已有24戶貧困戶穩定脫貧,郝溝村實現脫貧摘帽。
“宏,你看咱家這核桃結的多好,等八月十五讓你嫂子送去讓你嘗嘗。”張清水指著門口枝繁時茂、碩果累累的核桃樹高興地說道。
編輯:施尚景 實習編輯 劉夢鴿
來源:河南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