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鄭州,能夠1塊錢騎半小時的共享單車,現在只剩下了摩拜,何時漲價未有定論。青桔單車和哈?單車已悄然步入“騎行半小時,收費1.5元”時代。
從誕生到興盛,再到陷入發展困境,共享單車平臺的歡樂時光顯得有些短暫。眼下,常被拿來調侃的ofo小黃車便是典型例證。押金難退、供應商債務纏身、車輛損毀嚴重、城市運營人員撤離,種種跡象表明,ofo已難翻身。曾和ofo一同奮戰的摩拜、哈?單車、小藍以及青桔等,還在為了活下去絞盡腦汁,提高單車騎行費就成了萬不得已的共識。
| 燒錢補貼大戰終結,抱團漲價勢不可逆
共享單車漲價再引關注。今年4月份以來,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共享單車紛紛漲價。以北京為例,摩拜單車與小藍單車騎行1小時要支付2.5元,是原來的2.5倍。而哈?單車,則從每小時2元調整為每15分鐘1元。3個多月后,摩拜調整了在上海的起步價,從1元漲至1.5元。
與各大單車平臺在北京、上海等地的調價策略相比,其在鄭州的表現相對溫和許多。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從哈?出行和滴滴出行相關負責人處獲悉,目前,鄭州哈?單車和青桔單車騎行半小時為1.5元,記者通過咨詢摩拜客服了解到,鄭州摩拜單車暫時按兵不動,依然維持半小時1元的收費標準。
雖然單次騎行費用有所調整,但針對核心用戶相對優惠的單車月卡依然存在。
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通過下載鄭州區域內3家主流單車平臺App并體驗得知,目前,青桔單車月卡11.9元,哈?單車月卡10元,摩拜單車月卡只需9.9元。對于日常通勤使用單車次數較多的用戶來說,購買月卡更劃算,每天騎行時長兩小時以內均不額外收費。但對于偶爾出行單次騎行的用戶來說,則需要按照調整后的價格按時長計費。
業內人士認為,共享單車行業曾經的燒錢補貼大戰已經結束,共享單車們也從資本追捧的對象,逐漸淪為互聯網巨頭們的流量入口。背靠大樹好乘涼,無論是被美團收購的摩拜單車,還是拿到螞蟻金服新一輪融資的哈?出行,無一不是背靠互聯網巨頭繼續維持運營。
但金主對共享單車平臺并不會放任“燒錢”,對于能夠活下來的單車企業,上調騎行費是共享單車進入下半場的必然趨勢。
| 市容監管提高運營成本,調價實為填補成本黑洞
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從鄭州市城管局發布的數據中了解到,鄭州的共享單車飽和度位居全國前列,幾大單車平臺如摩拜、哈?和青桔,在鄭州投放量均在5萬~10萬輛區間。在共享單車企業熱衷投放車輛的時代,鄭州單車投放量總數一度逼近60萬輛。截至今年年初,鄭州市城管局委托第三方公司測算市區共享單車市場配額實為38萬輛。
超額投放的車輛,對鄭州市容來說是一大挑戰,車輛停放不規范、破損車輛日漸增多,也增加了共享單車平臺城市運營成本。
例如,單車占壓市政道路,占壓人行道、盲道,少部分車輛占壓快車道,給市民出行和城市環境帶來不良影響;部分單車企業對破損單車沒有及時清運、回收,長期閑置或停放在道路旁,或遺棄在綠化帶、溝渠中,ofo小黃車情況最為突出;重點區域運維能力弱,個別單車企業沒有對“潮汐式”擁堵區域如地鐵站、公交港灣等重點管控,導致車輛堆積,影響市民正常出行。
按照監管要求,以上共享單車存在的種種問題,對于共享單車平臺來說,都需要增派城市運營人手,增加運營成本支出。這對于平臺來說,是一項不容忽視的開支。正因如此,今年上半年,所有的單車平臺已經調整了用戶超區停放車輛的調度費,從此前的5元調整至20元。某單車平臺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調高調度費一方面可以降低運營成本,另一方面也能提醒用戶按規定停放單車。
與提高單車調度費同理,增加騎行費就是為了填補城市運營的成本黑洞。互聯網分析師李成東認為,對于共享單車平臺方來說,現在還遠不到盈利階段,當下通過提高調度費、調整收費標準覆蓋部分運營成本才是關鍵。
| 買賬與否還需市場驗證,單車將納入大出行體系
在解決用戶“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需求方面,共享單車功不可沒。但集體漲價后,用戶是否買賬?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在采訪中聽到不少用戶反映,“單車騎行價格高出公交車,讓人不太能接受。但有時等不及公交車,打車又嫌貴,就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騎單車”。
一旦幾家頭部單車平臺抱團漲價,且收費標準差別不大,用戶也不得不接受單車漲價的事實。短距離出行場景、用戶共享單車騎行習慣養成,這就是共享單車們集體漲價的底氣之一。
此外,由于城市單車市場配額固定。一旦頭部企業對該區域單車投放完成,其他企業再難跟進。所以,對于幾大單車平臺來說,抱團漲價的壓力也小了很多。
一位長期關注共享單車行業的專家認為,一線城市市民對于單車價格上漲敏感度比較低,這對于單車企業訂單量影響較小。但對于其他城市,漲價則可能會分流部分訂單至公交車等公共出行工具。
李成東向記者解釋稱,共享單車行業整體來看,還是可持續發展的行業,短期雖然會虧損,長遠來看還是具備盈利能力的。但純粹做共享單車業務的企業會越來越少,大多數會像哈?單車成為哈?出行的一部分、青桔單車成為滴滴出行的子業務、摩拜單車成為美團的導流工具一樣,納入大出行體系。這也是共享單車下半場的必然趨勢。
記者:丁洋濤 攝影 朱哲
編輯:華麗娟 實習編輯 王紅春
來源:大河報·大河財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