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河南省政府新聞辦舉行“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申延平曬出一組河南農業70年華麗麗的“成績單”,細數河南農業70年的發展與變化,并就提高農民收入、守護農產品“舌尖安全”、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問題回答記者提問。
[糧食生產]河南用占全國1/16的耕地生產了全國1/10的糧食
70年來的河南一直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
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目前,河南實現了農業發展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重大跨越。堅持打好糧食生產這張王牌,用占全國1/16的耕地,生產了全國1/10的糧食、1/4的小麥,解決了河南1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同時每年調出約400億斤原糧及加工制成品,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
藏糧于地和藏糧于技并駕齊驅。河南堅持開展大規模高標準農田建設,變“望天收”為“噸糧田”,頒布實施《河南省高標準糧田保護條例》,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6163萬畝。開展“四水同治”,實施10大重點水利工程,全省耕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7910萬畝。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小麥、玉米等多個品種培育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7%以上。
我省以“四優四化”為重點,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優質小麥種植面積居全國第一位,花生種植面積居全國第一位,畜牧業產值居全國第二位。全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7250家,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全省工業的第一大支柱產業。河南已成為全國第一糧食加工大省、第一肉制品大省。
[農村人居]農村公路通車里程23.12萬公里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泥巴路”,到如今農村公路通車里程23.12萬公里,70年來,河南實現了農村面貌由貧窮落后向繁榮振興的重大跨越。
目前,全省85%的縣市實行城鄉一體化保潔,85%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群眾對村莊環境的滿意度連續三年達到80%以上。
農民朋友關注的“廁所革命”成效顯著。2018年全省完成200萬戶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今年再完成300萬戶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
在農村人居方面,我省按照“四美鄉村”標準打造1000個示范村,引領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水平整體提升。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全省累計建成“四好農村路”3.8萬公里,農村公路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路、泥路發展到1978年全省縣鄉公路不到2萬公里,一直到今天,通車里程達到23.12萬公里,今年年底前實現所有具備條件的行政村100%通客車。全省85%的村用上了自來水。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全面完成貧困村電網改造任務。
[農民收入]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連續7年超過城鎮居民
70年來,河南實現了農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向全面小康的重大跨越。
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連續7年超過城鎮居民,2018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831元,1978年人均純收入105元,城鄉收入比縮小到2.3:1。
富起來的農民幸福感更強。數據顯示,農民消費水平持續提升。2018年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達到10392元,1978年人均消費支出81.70元,消費結構不斷優化,全省農民家庭平均每百戶擁有家用汽車22.32臺、空調94.28臺、移動電話262.71部,農民生活逐步步入現代化。
[返鄉創業]130多萬人“雁歸巢”帶動814萬人就業
有了梧桐樹,吸引鳳凰來。“河南老家”正成為返鄉創業的“金字招牌”。
70年來,河南實現了城鄉關系從二元分割向融合發展的重大跨越。健全鄉村人才培養、吸引、流動和激勵機制,全省已累計130多萬熟悉市場需求、掌握生產技能、積累經營經驗的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帶動就業814萬人,促進了人才回歸、技術回鄉和資本回流,實現了“輸出一人致富一家”打工效應向“一人創業致富一方”創業效應轉變,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要素。
[食品安全]大河發問聚焦農產品“舌尖安全”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會上,本報記者獲得提問機會。針對群眾關心的食品安全問題,記者問到“如何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讓百姓吃得放心”?
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劉保倉表示,安全優質的農產品既是“產出來”的,也是“管出來”的。目前,全省共創建國家級安全縣13個,省級農業地方標準達到562項,蔬菜、水果、水產品等農產品監測合格率持續保持在97%以上,農產品質量安全形勢總體平穩向好。
下一步,河南將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確保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
今年要組織制定省農業地方標準100項。增加優質農產品有效供給。嚴把從田間到餐桌的每一道關口。抓源頭管控,加大產地質量保護力度,推進農產品生產區域分類管理。抓監測預警,開展例行監測、重點監測,及時發現并督促整改農產品不合格問題。對一些達不到農產品安全標準,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的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該查處的要查處,該曝光的要曝光,該取締的要堅決取締。
記者:楊舒貞
編輯:施尚景 實習編輯 李英旋
來源:大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