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的上午,七峪村小學第二節的上課鈴還未打響,學生們就早早的回到教室鋪開了畫紙。第一排的座位上一名中年男子,正站在學生羅世克的身旁俯身指導著他如何構圖。
上課的中年男子,其實不是學校的老師,而是洛陽帝都書畫院的執行院長張峰利,他是來此義務教學生畫畫的。
【一碗紅薯面湯結下的情誼】
“到現在我還記著去蓮莊鄉寫生時的那碗紅薯面湯”,記者采訪時,張峰利開口就講了這件事情。
2016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在朋友的推薦下張峰利一個人去了宜陽縣的蓮莊鄉去寫生,鄉間的景色讓我沉迷其中,直至中午,旁邊的一家住戶叫他才方覺察已經到了午飯時間。“一開始,我并沒有意識到是叫我的,因為自己是第一次到這個村子,與村民并不熟識。當我環顧四周發現就我自己一個人時才恍然明白是叫我的。我既詫異又感動,沒想到當地的民生這樣純樸。”張峰利說道。
蓮莊鄉是宜陽縣的貧困鄉鎮,村民的生活并不富足,招待張峰利的午飯也是村民平時的自己吃的紅薯面湯,飯雖然比較粗糙,但張峰利說那天他吃的卻分外的舒心。
張峰利走的時候想留些飯錢,但老人說面湯不值錢堅決不收,趁著老人收拾碗筷去廚房的空隙,張峰利將錢壓在杯子下就離開了。可剛出門沒走多遠,老人就拿著錢追了上來,強行塞進了張峰利的包里。
飯錢被塞進了張峰利包里,宜陽百姓的情誼也跟著進了張峰利的心里。
【萌生教授孩子繪畫知識的想法】
后來,張峰利就經常去宜陽寫生,鄉下寫生的過程發現村子里孩子上完初中就輟學外出打工的現象很普遍。一次在宜陽老年大學義務授過課過程中和一些來聽他講課的中小學的美術老師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孩子們的問題比他想象中的還要嚴重一些。
“在一些宜陽農村中小學里,專業的美術老師是稀缺的,部分學校的美術老師是由其他任課老師兼任,有的學校的美術課甚至僅僅只停留在課程表上。這些來自村里的孩子根本不知曉繪畫更別談分清繪畫的各種派別了。”張峰利向記者講道。
教農村孩子專業繪畫知識的想法在他與村民的嘮家常時慢慢萌生,隨著對農村孩子教育情況的深入了解后這種想法愈發堅定。
【政府牽頭,開始義務教學的道路。】
在當地政府的牽頭下,張峰利開始了他在七峪村小學的教學。
七峪村小學的美術器材很簡陋,但這并沒有動搖張峰利的決心。
從畫畫的種類到中西畫的起源發展,從“以形寫神”再到“還原本真”,在張峰利的用心講解下,孩子們慢慢的了解了美術的世界,漸漸的也喜歡上了這個老師。即使是在下課的時間,張峰利的身邊往往都會圍著幾個請教畫畫技巧的學生。
“以前沒有接觸過畫畫,因為家里窮,我只在書里見過那些圖畫。很感謝張老師能來我們學校,張老師的課上我學到了很多畫,我現在都可以教我妹妹畫簡筆畫了。”六年級的學生胡中濤說。
“一開始我覺得只是教孩子畫畫,政府的人說我這也算是助貧幫扶,我的干勁就更足了。”張峰利說。
回到洛陽后,張峰利開始聯系他的畫友和朋友,希望能說服不同專業的人一同去七峪小學上課,這樣就能有人教孩子們送樂、舞蹈等知識,進一步豐富孩子們的精神世界,讓藝術的種子在他們心里早日萌發。
編輯:吉倩倩 實習編輯 劉夢鴿
來源:河南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