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鄉之新,在于常新。”新鄉市委書記張國偉說,新鄉以“新”為名,向“新”而行,尊“新”而興。黨的十八大以來,新鄉認真踐行新發展理念,著力發揮優勢打好“四張牌”,以黨的建設高質量推動經濟發展高質量,開創了經濟社會蓬勃發展的新局面。
推動產業轉型,實現產業結構新優化
新鄉把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堅持發展先進制造業和壯大現代服務業并舉、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并行,裝備制造、食品加工、紡織服裝、現代家居等千百億級產業集群不斷做優做強,電池電動車、生物與新醫藥、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迅速發展壯大。
推進產業集群發展。按照研發平臺、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四位一體”的“121”模式,加快推進先進制造業專業園區建設,打造新鄉先進制造業的“精品店”和“領軍旗艦”,規劃建設了動力電池、高端裝備、綠色纖維、新能源汽車等13個專業園區,實行專業園區培育對象、預備園區、正式園區三級推進機制和動態調整機制,確保能進能出、獎優罰劣,形成各園區競相發展的良好局面。
加快培育大企業集團。完善大企業培育計劃和企業家培育計劃,推進精準服務、精準支持、精準培育。持續提升新航集團、心連心、白鷺投資集團等企業綜合競爭力,支持科隆新能源、瑞豐新材、天力鋰能等企業在A股上市,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百億級制造企業。
推進服務業轉型。大力發展大旅游、大康養、大文化、大物流產業,推進八里溝5A級景區創建,加快大運河文化帶(新鄉段)規劃建設。輝縣市獲批國家級旅游業改革創新先行區。
1949年,新鄉三次產業結構為89.5:7.3:3.2,1978年演變為36.6:42.9:20.5,2018年進一步優化調整為9:47.9:43.1。
堅持創新驅動,打造創新發展新高地
新鄉始終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緊緊抓住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這個龍頭,在全省率先開展了全員聘任、績效考核、薪酬激勵“三制改革”,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更高了、干勁更足了、精神面貌更好了。
發揮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作用。一手抓引進,實施新松機器人產業園、平煤國能鋰電、正大無人機、石墨烯散熱膜等重大項目;一手抓培育,持續提升白鷺化纖、科隆集團、華蘭生物、衛華集團等大企業(集團)的創新能力,大力發展一批創新型中小企業。
加強重大科技攻關。集聚各方資源,不斷強化自主創新、協同創新、開放創新,全市90%以上的企業與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關系,科技研發投入占比連續多年居全省第一位,2018年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均居全省前3位。如今,從九天攬月的“神舟”“天宮”到深海探險的“蛟龍”,從出征大海的遼寧號航母到翱翔藍天的C919大飛機,均有來自新鄉企業的貢獻。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河南科技學院茹振鋼教授培育的矮抗58小麥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全國累計種植面積達2.3億畝、增產173.4億斤,中國人吃的每8個饅頭中,就有1個來自新鄉培育的品種。成功引進歐洲農業物理(新鄉)研究院,把國外先進科研成果帶到新鄉轉移轉化,實現了“墻外”開花“墻內”香。高遠公司成立了全省首家外籍科學家工作室,聯合研發的路面養護工藝廣泛應用于國內多條高速公路。
在新鄉,一個個創新成果的“盆景”,正在嬗變為一道道產業發展的靚麗“風景”。
加快改革開放,積蓄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新鄉堅持向改革要動力,向開放要活力,不斷積蓄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所有審批時限一律壓縮到法定時限50%以下,線上“一網通辦”、線下“只進一扇門”、現場“最多跑一次”成為常態;創新開展國企改革,“五個三”工作法受到省政府充分肯定;長垣市大膽探索,“三塊地”改革經驗寫入國務院改革試點情況總結報告;獲嘉縣試點先行,走出了一條中部地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新路子;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國家產業集群集聚創新發展綜合改革試點經驗為全國提供了有益借鑒,改革的“新鄉經驗”正在由牧野大地傳向全國。
“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新松機器人、華為新鄉云計算數據中心、山東魯花、百威啤酒等一大批項目簽約落地。成功舉辦第一屆高校院所(河南)科技成果博覽會,期間共簽約項目140個,投資總額1286億元。主動融入“一帶一路”,與國內外16個城市建立友好城市關系,中歐班列(新鄉號)、“新日韓”鐵海聯運國際班列累計開行100列、總貨運量超過10萬噸,“聯通境內外、輻射東中西”的現代綜合交通大格局初步形成。借勢中原城市群和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機遇,全力推動鄭新全域深度融合發展,鄭濟高鐵新鄉段、官渡黃河大橋、G107東移改線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加快推進,中原經濟區“米”字形交通北部樞紐重要地位日益凸顯。
記者:李虎成 趙同增
編輯:吉倩倩 實習編輯 劉夢鴿
來源:河南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