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是一個鴨綠江邊的“英雄城”,作為解放戰爭時期“四保臨江”戰役大本營,陳云、肖勁光、肖華等愛國將領都在這里戰斗過。70多年前的這場戰役開啟了遼沈戰役的序幕,成功扭轉了整個東北戰局。9月19日,“紅動吉林”全國都市主流媒體聯盟總編輯采訪團追尋著英雄們的足跡,去解這段曲折的歷史。
早上六點鐘的鴨綠江云霧繚繞,集安江邊廣場上晨練的市民駱驛不絕,早市上遠近聞名的集安白桃、酸甜可口葡萄,活蹦亂跳的林蛙等土特產品,打糕、米酒刺激著外地游客的味蕾。不禁讓人感慨,如今的幸福生活多么來之不易。
提起“四保臨江”,就不能不提“七道江會議”。1947年抗日戰爭勝利不久,蔣介石撕毀了剛剛簽訂的《停戰協定》,集中10萬兵力,向南滿根據地撲來,先后占領了大部分地區,直逼臨江。面對岌岌可危的南滿形勢,1946年12月11日,遼東軍區黨委在七道江前線指揮部舉行師級以上會議,對我軍在南滿撤與留的問題進行討論。
上午8時許,艷陽高照云開霧散。一路上山高谷深,怪石嶙峋,客車行走在密林當中,道路兩邊的村民灰白相間的院落,干凈整潔,山坡上大量種植人參、葡萄等經濟植物,一派秀麗的自然風光。很難讓人想象,70多年前解放戰爭時期,這里曾是人跡罕至的地方,我軍要在翻山越嶺與敵人周旋。
11時許,采訪團來到位于吉林省白山市渾江區七道江村的“七道江會議紀念館”。紀念館坐落于村民住宅當中,青石磚瓦與與旁邊紅墻藍瓦的民宅截然不同,完全按照當時戰爭時期的樣式修建。一進大門是一個傳統的中式四合院,在南面的正房里按照當時參加會議人員的回憶布置成開會時的樣子,里面會議桌上甚至還有復制的當時戰場地圖。兩側廂房被用來展示會議的史料和陳云同志的個人生平事跡,還有陳云同志穿過的衣物和戰士們使用的武器、文件和日用品。
講解員介紹,當時戰斗非常激烈,敵人已經逼近幾公里外的,會場就能聽到槍炮聲,很多師長沒開完會就直接趕赴戰斗第一線。
史料記載,13日,陳云從臨江趕到七道江參加會議,在聽取各方面建議后,最終提出部隊留在南滿牽制敵人。七道江會議因統一了大多數同志的思想,確立了堅持南滿的基本方針,為挽救南滿局勢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是勝利保衛臨江的前奏,是扭轉東北戰局的序幕。
“陳云同志的一生幾乎都在從事黨組織工作和經濟工作,‘四保臨江’是他唯一的一次展現軍事方面的領導才能。”講解員豐富的講解內容,采訪團成員聽得津津有味。陳云還是提出“黨的鐵的紀律”,提出選拔干部要“德才并重,以德為主”等思想,讓現場的采訪團成員深受教育和啟發。
40多分鐘的參觀結束,盡管紀念館建筑面積只有1000平方米,但豐富的資料和生動地講解,給采訪團留下深刻印象。
臨江市位于鴨綠江畔,從白山市到臨江市驅車1個多小時。一路上植被茂密,由于降溫,上山樹葉已經開始發黃。隨著氣溫的降低,十一前后道路兩側就會滿山紅葉,游客就會看到“五花山”。
下午,采訪團來到臨江市貓耳山腳下的“四保臨江”戰役紀念館。紀念館建筑面積2277.43平方米。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張萬年題寫了“四保臨江”戰役紀念館館名。僅今年前九月,就有19萬人參觀。
紀念館由戰前運作、戰役詳情和擁軍支前等8個展廳組成,館內藏品千余件,其中有珍貴圖片400余幅、立體合成影像2處、文物150多件、各類槍械89支,題詞21幅等。館內新穎的藝術形式和現代陳列手段,詳實的歷史資料和文物,展示了東北解放戰爭時期我軍“三下江南,四保臨江”的戰斗場面,和老區人民奮勇支前,參軍參戰的情景。
隨后采訪團又來到鴨綠江邊陳云舊居紀念館。在走進這棟日式小樓的大門,革命的氣息撲面而來,首長辦公室、警衛室、起居室等一應俱全。按照原貌陳列有陳云同志穿過的坎肩,拉過的京胡,以及四保臨江戰役圖片和戰爭示意圖。館內通過大量的珍貴圖片和史料介紹了陳云同志在臨江工作的經歷和“四保臨江”戰役的詳細經過,并陳列著陳云同志的部分工作、生活用品。
讓采訪參觀團成員進一步感受到一代偉人,運籌帷幄,力挽狂瀾。勇于?戰的英雄氣概和超常的革命膽略。
從陳云舊居紀念館出來,沿著鴨綠江走上5分鐘,就到了臨江市江心島公園。一進入公園,巍峨矗立在鴨綠江的江心島中心的便是陳云同志的塑像,陳云雕像面向臨江市,意味著臨江人民對這位英雄的敬愛,希望陳云能夠依舊看著他守護的城市。公園面向臨江城區島上綠樹成蔭,風光秀麗,景色宜人。據講解員介紹,人們可以在這里乘坐快艇,領略鴨綠江風光。
來源:河南商報
編輯:熊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