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這一切都要從70年前的1949年說起。
工業規模:
70年,讓河南工業從一片空白到位居全國第五
1949年,河南工業總產值僅2.98億元,發電量也只有500多萬千瓦時,除了生產少量的紗、布、火柴、卷煙和原煤、電力等以外,其他則是一片空白,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只處于從屬地位。
70年來,河南工業企業隊伍逐步壯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倍增,經濟規模實力持續提升,為河南經濟社會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1949年,全省共有工業企業2646家,經過30年發展,1978年增加到12142家;1978~1997年,全省鄉及鄉以上工業企業單位數成倍增長,由12142家增至25986家;1998~2008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快速增長,由10450家增至18700家,增長近八成;2009~2018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進入較為平穩的增長階段,由18105家增至22041家,企業單位數增長21.7%。
70年來,全省工業規模逐步發展壯大,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7%,工業在全國的影響力發生歷史性變化。截至2018年底,河南規模以上工業資產總量居全國第5位,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居全國第6位、利潤總額居全國第7位。
生產能力:
多個產品產量居全國前列,手機產量居全國第二
新中國成立之初,河南只能生產少量的紗、布、火柴、卷煙和原煤、電力等產品。經過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全省工業生產能力迅猛增長,特別是在冶金、建材、化工、紡織、電子信息、汽車和家電等領域生產能力更是大幅躍升,主要工業產品產量進入全國前列。
2018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主要產品中,紗產量345.5萬噸,占全國產量的11.6%;純堿產量172.7萬噸,占全國產量的6.6%;水泥產量10965.0萬噸,占全國產量的5.0%;粗鋼、鋼材產量分別為2892.0萬噸、3661.0萬噸,是1978年的53.3倍和118.3倍;汽車產量60.9萬輛,是1978年的435倍。
手機、轎車、家用電冰箱、房間空調器、家用洗衣機等產品的生產能力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弱到強,有些甚至一舉主導國內乃至國際同類產品市場。其中,2010年全省手機產量只有兩萬多臺,經過8年的迅猛發展,2018年已達2.06億臺,占全國手機產量的比重為11.5%,在全國各省份中位居第二。
產業集聚區:
對全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貢獻率達97.3%
全省產業集聚區自2009年開始建設,經過十年的發展,綜合帶動作用不斷增強,已成為承接產業轉移的主要平臺,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重要載體,實現科學發展和轉變經濟方式的戰略突破口。
2013~2018年,全省產業集聚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6.8%,高于同期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5.8個百分點,2018年,產業聚集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省規上工業的比重為71.6%,對全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高達97.3%。
18個省轄市和10個省直管縣中,89%的地區產業集聚區工業增加值占當地規上增加值比重超過50%,8個地區集聚區工業占比超過80%,產業集聚區在各地區域經濟中地位日益突出,已成為引領地區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
龍頭企業:
全省年營收超100億元的企業集團達46家
河南實行工業強省戰略,重點支持大企業、大集團發展,加強資源整合,引導生產要素向優勢企業聚集,有力促進了優勢企業(集團)的做大做強。
目前,一批規模大、效益好、市場競爭力強、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大企業迅速崛起。
2018年,全省年營業收入超過100億元的工業企業集團達到46家,較2008年增加23家,其中超過300億元的達到10家。
電子信息產業的鴻富錦,食品行業的雙匯集團、牧原食品,有色金屬行業的洛陽鉬業、豫光金鉛、萬洋冶煉,煤炭行業的河南能源、中平能化,汽車行業的宇通客車,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的黃河集團、西保集團,化工行業的風神輪胎、神馬集團、龍蟒伯利等公司已經成為國內外知名企業甚至是該行業的“領頭羊”。
發展經驗:
全省規上工業中非公有制占比超過70%
新中國成立70年工業經濟發展的歷程揭示出,改革開放與工業經濟發展具有高度的相關性。河南在全國較早地開始了以市場經濟改革取向的探索,在1980年代伴隨著鄉鎮企業的崛起和發展,開創了發展市場經濟的艱難探索。
進入1990年代后,積極引入以市場調節為主的經濟運行新機制,加快產權制度改革,不斷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大膽探索公有制實現形式的多樣化。加快鄉鎮企業的改革和創新,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重點深化國企改革,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當前,除煙草等極個別領域外,全省工業基本上已實現全領域市場調節。
2018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中非公有制所占份額達到了73.6%。
經過70年不懈努力,河南工業經濟已邁入厚積薄發、加速崛起的新階段,推動河南踏上了向工業強省邁進的新征程。
編輯:施尚景 實習編輯 劉夢鴿
來源:河南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