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鄭州,郁郁蔥蔥,走在碧沙崗公園周邊的步道上,76歲的王女士不禁感嘆:“鄭州真是越來越漂亮了。”
近些年,鄭州的變化有目共睹:生態廊道綠意盎然,鐵路沿線披上綠衣,公園敞開大門開放綠色……連續八年,鄭州城市綠地面積以年均超千萬平方米的規模增長。目前,鄭州正在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進行著一場前所未有的生態蝶變。
時隔22年再啟拆墻透綠
三大公園綠意外露
“你看這里花紅柳綠的,多美啊,看著多舒心。”家住碧沙崗公園附近的王女士是個“老鄭州”,今年76歲的她,基本每天都會到碧沙崗公園晨練,看著碧沙崗公園的變化,她由衷發出贊嘆。
沿著碧沙崗公園周圍走一走,綠草紅花道旁栽,一路花香彌漫,一路綠意盡染。走累了也不怕,沿途多個長椅、廊架、休息港灣,供人隨時休憩。“拆墻透綠”后的碧沙崗公園,是鄭州市以第十一屆全國民族運動會舉辦為契機打造“公園城市”的縮影。
1997年,鄭州曾開展過一場影響全國的“拆墻透綠”行動,36萬平方米違章建筑被綠地取而代之。2019年3月20日,時隔22年,鄭州再次啟動“拆墻透綠”,由碧沙崗公園、紫荊山公園、人民公園示范先行,三大公園率先拆掉圍欄,將綠意從公園延伸到街頭。
如今,走在嵩山路上,一扭頭便是敞開大門的碧沙崗公園,這里有綿延幾百米的綠色步道和斑斕的花帶,偶有小鳥來“探班”;走在金水路上,紫荊山公園的圍墻不再,被一片綠色取代,霧森系統打開后,白霧升騰,行人如同游走在“仙境”之中;而人民公園的“拆墻透綠”工作,也正在積極推進中。從“鎖”住綠色到與居民共享,體現了鄭州打造公園城市的目標和決心。
以前“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
現在家門口就能逛公園
常莊村距鄭州市區1.8公里,位于中原西路生態廊道最東邊。提起中原西路生態廊道,家住附近的70歲村民李發強可有話說:“以前,出門就是鐵皮房、門面房,亂糟糟的房屋高高低低,門口車輛亂停亂放,周邊都是溝,沒有綠化,用‘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形容一點兒都不夸張。”
如今,道旁綠植錯落有致,每天都有人在道上散步、跑步、鍛煉身體,上到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五六歲的孩子,在家門口就能逛公園。“環境這么好,誰不想出去多轉轉呀!”李發強說。
鄭州生態廊道的建設,要從2012年說起。那年2月16日,鄭州啟動生態廊道建設,圍繞“綠”的主題,以勢如破竹之勢,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綠化建設高潮。中原西路生態廊道,是鄭州建設的第一條生態廊道,更是這場“綠色戰役”的一個縮影。
現在,鄭州生態廊道呈現“兩環三十一放射”狀,“兩環”即三環路、四環路,“三十一放射”,即起始于中心城區并向外輻射的三十一條放射狀道路。走在這個“網絡”中,移路換景,雪松、廣玉蘭、女貞、桂花、法桐、黃山欒……應接不暇,讓人賞心悅目。在廊道內,配建有公廁、小賣部、自行車驛站、公交港灣、休閑小廣場、加油站綜合體,極大提高了居民生活的舒適度和幸福感,讓“公交進港灣,行走在中間;輔道在兩邊,休閑在林間”成為現實。
截至目前,鄭州市生態廊道建設綠化累計完成30748萬平方米,相當于1400個碧沙崗公園。鄭州市園林局城市綠化處副處長張永強表示,今年鄭州將新建13條生態廊道,同時要完成500公里的廊道連通提質工作。
一天逛一個園
逛完“鄭州園”大約要三年時間
鄭州市區現在有多少個公園和游園?說出來可能會嚇你一跳:986個!如果每天逛一個園,逛完“鄭州園”,需要將近3年時間。
這986個公園中,包含了郊野(遺址)公園、綜合(專類)公園、社區公園、微公園(小游園)四級公園體系。鄭州的公園,類型齊全、功能完善,可以看水賞云,也能劃船騎行,還可以去植物園、雕塑公園、體育公園、世紀游樂園、方特歡樂園等專類公園體驗別樣魅力。
除了公園多,鄭州街頭的微景觀也層出不窮:“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在紫荊山立交橋下,身著古袍的杜甫正在揮毫潑墨;在河醫立交橋下,一對天鵝相對而立,若有所思;在碧沙崗公園北門,火紅的楓葉旁邊,第十一屆全國民族運動會吉祥物“中中”向游客“喊話”:豫見你很高興;在鄭州人民公園東門,一壺清茶伴著彎彎的月牙傾斜著壺嘴,向遠道來客傳遞著熱情……
另外,在二七廣場、火車站東廣場和西廣場上,多組高大上又飽含寓意的綠雕悉數亮相,向來來往往的人們展示著鄭州的熱情。
城市“牛皮癬”變成“綠腰帶”
居民心情越來越敞亮
“臭水遍地流,垃圾滿天飛”,是鄭州市民對鐵路沿線過去景象的記憶,部分鐵路沿線還存在著小、亂、散、污企業,“黑、臟、亂、差”已經成為市區難以根治的“牛皮癬”,周邊居民心中的傷疤。
為整治這一城市“頑疾”,2018年10月15日,鄭州全面啟動了省會鐵路沿線、生態廊道、過境干線公路、高速互通立交及出入口區域綠化“五項”整治工作,鐵路、公路沿線“臟、亂、差”的問題得到了根本治理。
曾經的城市“牛皮癬”,變成了城市“綠腰帶”,鐵路沿線舊貌換新顏的改造變遷,讓市民真正體會到了幸福感和獲得感,用鐵路周邊居民的話講:“我們在這里生活了近30年,看著身邊一步步的變化,心情越來越敞亮,越來越幸福。”
編輯:熊子文 實習編輯 劉夢鴿
來源:河南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