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上午,河南志愿者張顯奎、時保江同時在河南省腫瘤醫院捐獻造血干細胞,分別救治中國湖南和以色列的兩位血液病患兒。
至此,我省非血緣關系造血干細胞捐獻達到801例,成為全國首個達到800例的省份,也是我省志愿者首次為以色列患者捐獻造血干細胞。目前,我省造血干細胞捐獻總人數已連續七年領跑全國。
信陽思品老師捐獻“生命種子”,用行動為學生上了一堂政治課
10月15日一大早,在河南省腫瘤醫院造血干細胞采集中心,張顯奎躺在病床上進行造血干細胞捐獻。身邊的兒子拿著手機,看著微信里不斷跳出的問候消息,似懂非懂地問:“爸爸沒事吧?”“放心吧,爸爸沒事,他這是在做好事,可以挽救湖南一個小朋友,跟你差不多大的小朋友。”張顯奎的愛人宋靜一邊解釋,一邊忙著招呼前來看望和采訪的親友和媒體。對于這個“陣仗”,平日活躍在三尺講臺的張顯奎反倒有點不適應,“我感覺這本身不是什么大事兒。”
張顯奎是信陽市淮濱二中的政教處主任、思品課老師,是我省第800例捐獻者。他今年35歲,雖然年輕卻是個資深無償獻血者,從上大學開始,幾乎每年都會獻血,在縣公園只要能遇到獻血車,條件允許,都會積極參加。2015年一次獻血,他加入了中華骨髓庫成為捐獻造血干細胞志愿者。
今年7月底,他放暑假在家休息時,接到縣紅十字會的電話,得知他與一名血液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他先是一愣,隨即爽快地表示愿意捐獻。張顯奎沒想到,自己當年不經意的一個舉動,如今可以給別人帶來重生的希望,“特別驚喜,像中彩票一樣。”
驚喜過后,家人的擔心也隨之而來,“會不會對身體有損害?”為了打消家人的疑慮,他搜集了大量資料轉發給家人。通過各種努力,最終爭取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我能夠捐獻造血干細胞,感覺非常榮幸,這也是用自己的行動為學生上課,我給學生們做了個好榜樣。”張顯奎說,回去后的第一節課,他打算給孩子們講講在捐獻中遇到的愛心故事,在青少年的“拔節孕穗期”,在孩子們心中播下“愛的種子”。
?2019年10月15日,河南第800例非血緣關系造血干細胞捐獻者張顯奎,愛人和兒子陪同捐獻。
鄭州暖男跨越國界,救助以色列患兒
與張顯奎同日捐獻的另一個捐獻者時保江,今年41歲,是我省第801位非血緣關系造血干細胞捐獻者,他捐出的“生命種子”,將跨越國界,救助一名以色列兒童。這是中華骨髓庫第二例、我省第一例志愿者為以色列患者捐獻造血干細胞。
?2019年10月15日,河南省第801例非血緣關系造血干細胞捐獻者時保江,愛人為他他送上鮮花。
時保江來自鄭州,在河南天河投資有限公司工作,兩個孩子的父親,一直熱心公益,曾多次參加無償獻血。2018年4月在惠濟區大河廣場參加無償獻血時,時保江了解并加入了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想著有一天能盡自己的一點力量幫助別人。2019年6月10日,時保江開車途中接到鄭州市紅十字會的電話,得知自己與一位白血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盡管對造血干細胞捐獻具體流程了解不多,他毅然同意了捐獻。
在高分辨配型過程中,時保江被告知與自己配型成功的是一位以色列的白血病患兒,他感到十分意外:“聽說與國內的人配型就已經很困難了,沒想到還能跟國外的人配型,也許這就是緣分。”時保江的行為得到了全家支持,他的愛人趙靜全程陪同捐獻,在一旁笑開了花,“有這樣的老公,我覺得可驕傲。”
在醫院打動員劑的時候,時保江碰到過一對五十多歲的夫婦,他們的女兒原本和一位志愿者配型成功了,但對方不愿意捐,只好退而求其次讓只有50%匹配率的家屬進行捐獻。提起這段經歷,退伍軍人時保江眼里有些濕潤,“希望那個女孩能順利康復,以后我會呼吁更多人成為捐獻造血干細胞志愿者,為需要幫助的人帶去希望。”
2019年10月15日,交接儀式上,以色列取“髓”人員接過時保江的“生命種子”。
河南愛心“速寫”:16年完成800例捐獻,捐獻總人數連續7年領跑全國??
2003年9月,河南焦作的宋東方、新鄭的劉新偉分別與河南兩位患者初配成功,并且義無反顧為患者捐獻造血干細胞,使河南省非血緣關系造血干細胞捐獻有了“零”的突破。直到2008年12月10日,焦作市基層醫務工作者劉冬在河南省腫瘤醫院為1名廣東患者進行了造血干細胞捐獻,成為河南省第100位造血干細胞捐獻者。從“1”到“100”,河南用了5年多的時間。
從那以后,造血干細胞捐獻者數量進入了加速期,2011年實現第200例捐獻,2012年順利實現第300例捐獻,成為全國第一個捐獻人數達到300例的省份。2018年11月,鶴壁銀行職員張明婭成了第700例捐獻者,從700例到現在的800例,僅用了十一個月時間,河南造血干細胞捐獻總人數連續7年領跑全國。
推動這一數字不斷增長的,是800多位捐獻者的愛心匯聚。三門峽交警董愛軍帶著妻子的遺愿,含著悲痛捐獻造血干細胞,救助一個血液病孩子的生命;第172位捐獻者牛漭超,為捐獻而推遲婚期的行為不僅感動了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也得到女友和所在單位的支持,捐獻結束后,領導和同事們為他們籌辦一場特殊的訂婚儀式,單位專門為這對戀人送上了一個代表愛心永恒的鉆戒……
特別是2019年,一個個感人的故事接連“上演”,僅7月份就有14位愛心人士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打破我省16年來的月捐獻記錄。他們中,有臨危受命的三門峽帥哥王瑞民,有用另一種方式救人的省腫瘤醫院 “美小護”郭菲,有身殘志堅更有愛的鄉村醫生李風明,有漂洋過海回國救人的石化職工王艷陽,有兩次捐獻造血干細胞救人救到底的公司職員徐偉,有無償獻血金獎獲得者王濤,更有大字不識幾個心中愛心滿滿的農民小伙郭帥……
9月份,我省有16位志愿者成功捐獻,9月20日有5位捐獻者同日捐獻,刷新了單日捐獻記錄,再次創造了新的月捐獻記錄。河南人的愛心接力一棒接一棒,10月份又有11位捐獻者奉獻自己的愛心。捐獻者不僅付出了時間、愛心和勇氣進行捐獻,也在捐獻后繼續參與這項公益行動,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感染著周圍的人。
正是在這些捐獻者的帶動和鼓舞下,我省造血干細胞捐獻入庫志愿者人數不斷增長,捐獻者隊伍也在不斷增大,凝聚河南大愛的“生命種子”播撒在祖國的大江南北,播撒到韓國、美國、荷蘭、阿根廷、新加坡、比利時、以色列等9個國家和地區。
2019年10月15日,河南省非血緣關系造血干細胞捐獻第800例、801例交接儀式。
【相關鏈接】捐獻造血干細胞科學、安全,無損健康
捐獻造血干細胞對身體有損害嗎?河南省腫瘤醫院副院長、中華骨髓庫專家委員會委員宋永平向河南商報記者詳細解釋了相關流程。
非血緣關系造血干細胞捐獻采用的是從外周血中采集造血干細胞,即給捐獻者皮下注射動員劑,使骨髓中的造血干細胞大量增生并遷移到外周血中,從捐獻者手臂的肘正中靜脈采集全血,通過血細胞分離機提取造血干細胞,同時將其他血液成分回輸到捐獻者體內。
采集造血干細胞如同采集成分血一樣簡單、安全。在整個采集過程中,所用的器材都經過嚴格消毒,耗材一次性使用,確保了捐獻者的安全。在采集完成后,一些輕微疼痛感和不適將會消失,采集過程中所用的器材都經嚴格消毒并一次性使用,確保捐獻者安全。
人體內的造血干細胞具有很強的再生能力,正常情況下,人體各種細胞每天都在不斷新陳代謝,進行著生成、衰老、凋亡的循環往復,失血或捐獻造血干細胞后,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1-2周內血液中的各種血細胞可恢復到原來水平。因此,捐獻造血干細胞不會損害健康。
志愿者數據快速增長 但仍不能滿足臨床需求
造血干細胞移植是目前治療白血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可以大大提高白血病的治愈率,有效治療急性放射病、重癥再生障礙性貧血、重癥免疫缺陷性疾病以及因癌癥接受化療后的免疫功能低下等。
我國人口眾多,數以百萬計需要造血干細胞移植拯救生命的患者正在翹首盼望,僅白血病患者,全國每年新增5萬人,其中50%是青少年和兒童。造血干細胞移植需要HLA(白細胞表面抗原)配型相同的捐獻者,兄弟姐妹配型幾率是1/4,非血緣關系相和的幾率常見的為1/400-10000,稀有的為幾百萬甚至幾千萬分之一。我國目前20歲左右的青少年及兒童基本上是獨生子女,這就意味著很難在親緣關系的孿生兄弟姐妹中尋到造血干細胞捐獻者,只能在中華骨髓庫尋找配型,中華骨髓庫中志愿者捐獻者資料越多,患者找到配型的幾率越大,重獲新生的希望也就越大。
目前中華骨髓庫志愿捐獻者人數還不能滿足患者需求,與其他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據統計,美國骨髓庫有志愿捐獻者資料900萬人份,每年捐獻6200例;德國骨髓庫有捐獻者資料830萬人份,每年捐獻7000例;中華骨髓庫是世界上第四大骨髓庫,截至今年9月30日,中華骨髓庫入庫人數266.6萬人份,累計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8958例,患者申請人數為82460人,2019年前9個月,中華骨髓庫捐獻1043例,申請檢索人數 6191,因此,還有不少患者找不到合適的配型。河南省紅十字會呼吁更多的適齡健康公民,主動了解造血干細胞捐獻知識,積極加入到志愿捐獻行列,為更多血液病患者帶來新生希望。
編輯:施尚景 實習編輯 劉夢鴿
來源:河南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