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三季度,民營企業對全省外貿進出口貢獻最大,已連續7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你知道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嗎?在改革開放的大格局下,河南企業應如何參與國際競爭?未來的一段時間內,河南的跨境電商還有哪些可以挖潛的地方?
10月19日,第五屆電子商務與物流協同創新發展研討會在鄭州大學舉行,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應邀做了主題演講,針對河南的一些發展,河南商報對此進行了獨家專訪。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研究部主任 趙萍 在主題大會上做特邀報告
民企揭秘:在進出口方面,河南民企為何能連續7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
10月16日,鄭州海關召開新聞發布會透露,今年前三季度,民營企業對全省外貿進出口貢獻最大,其已連續7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
而同期時,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同比下降6.6%,國有企業同比增長僅1.3%。
民營企業在進出口方面大放異彩,這只是河南一個省的發展特例,還是全國其他省份也存在這種態勢?
趙萍分析認為,河南民營企業在進出口方面的快速增長,并不是特例,這種發展狀況和全國的情況基本是一致的。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研究部主任 趙萍 在主題大會上做特邀報告
“這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趙萍說,民營企業在進出口中占比逐漸提高,首先是因為國家一直都非常重視民營經濟發展,不斷改善民營企業的營商環境,先后出臺了非公經濟36條和非公經濟新36條。
雖然中國民營企業的頭部企業也有大企業,甚至是500強企業,如阿里、華為、聯想等,但大部分民營企業還是中小企業。減稅降費、金融服務等相關政策特別注重向中小企業傾斜,也使民營企業受益很多。
其次,是民營企業具有“船小好調頭”的優勢。趙萍稱,民營企業對單一市場的依賴相對較小,市場多元化的意向比較明顯, 特別是2013年以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入推進,隨著面向一帶一路國家貿易環境的不斷改善,民營企業面向一帶一路國家開拓新的市場,市場范圍不斷擴大,貿易額增長速度明顯高于外貿出口平均增速。
第三,則是民營企業在研發、創新方面舍得投入。
趙萍稱,事實已經證明,中國在出口方面,如果有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大部分都是民營企業率先邁出了一步。
發展支招:河南企業應如何參與國際競爭?
今年9月26日,北京國際品牌發展戰略研討會在北京舉行,趙萍在會上做《中國品牌參與國際競爭》主題演講時,曾提出一個觀點:中國企業必須參與國際競爭。
作為不沿海、不靠邊的內陸發展省份,河南應如何參與國際競爭?
“中國企業必須參與國際競爭,這是由國家當前的發展環境決定的。”趙萍稱,改革開放40年,我們又得出一個結論: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所以,面對未來,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上,只會越開越大。特別是十九大以來,中國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這就意味著,無論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無論是在地方發展的小企業,還是布局全國的企業,都要面對國際競爭。
那么,河南的企業應如何參與國際競爭?
趙萍建議,要做好兩個準備。
一個是企業自身的準備,就是要加快創新發展。目前中國現有的能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都是成長性比較好的企業,在中國市場,甚至國際市場上,有所成就的,都是創新能力特別強的企業。如華為、中興、阿里巴巴、京東等。
趙萍說,有一組數據,也可以證明中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視創新發展。2011年以來,中國發明專利申請量連續8年居全球第一;2018年中國研發人員總數達到418萬人,連續5年居世界第一。
而正是這樣的創新,驅動了中國企業以更高的速度成長起來,并形成了獨特的競爭優勢。
第二個原因,趙萍認為,是從政府層面來說,要為企業創新打造了一個良好的營商環境。
今年7月3日,國務院常務會還進一步強調要對新業態新模式要堅持包容審慎的監管態度,要為創新打造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促進企業守正創新。
政府如何打造營商環境?
趙萍建議可從三個方面:公平,在法治的環境下實現優勝劣汰;透明,政府要簡政放權,政務信息要公開,減少對市場的過多干預,讓企業知道相應的政策法規;政策環境要讓企業知道是可預期的,是可以看到回報的,政策穩定,企業才敢投入。
“良好的營商環境,是促進中國企業創新發展并提升國際競爭力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趙萍說。
跨境電商:河南在跨境電商方面,還有哪些可以挖潛的地方?
截至2018年底,全省跨境電商進出口額達到1289億元,全省跨境電商備案企業超過4000家,這組數據在全國都比較閃亮。
那么,在以后的發展中,河南的跨境電商還有哪些可以挖潛的地方?
趙萍認為,目前就全國而言,在跨境電商零售的出口方面,深圳占有絕對的優勢;在跨境進口零售方面,河南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而河南在跨境電商方面取得的成績,得益于河南立足于大交通的優勢,四通八達,國內國際運輸可以實現有效的對接。
另外,趙萍認為,河南在自貿區方面,也讓跨境電商和自貿區發展實現了有效結合,在不斷提升通關便利化水平的情況下,為企業跨境零售進口打造了一個高效的低成本的通道,這和政府做好了營商環境的改善工作,也有一定的直接關系。
對于以后的發展,趙萍建議,可以繼續通過對大的營商環境的改善,吸引了大量跨境電商企業在河南的聚集。利用河南的交通優勢,向上下游延伸,以物流產業為主,使供應鏈上下游的產業實現有效對接,讓供應鏈的成本大幅下降,從而使國外進口的商品通過這種體系銷往全國。
消費市場: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的消費市場會發生什么變化?
在“買方市場”主導的當下,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的消費市場將會出現哪些新趨勢?中國消費市場的結構會發展什么樣的變化?
趙萍認為,自2000年以來,中國的消費市場就出現了供過于求的現象。而近幾年,國家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解決供給的數量、結構與需求不匹配的問題,要減少過剩產能、庫存,讓供給變成有效供給,市場需要的供給才是有效的供給,不需要的就是廢品。買方市場在需求的牽引下,需求變得越來越重要。供給要錨定需求,來決定供給的數量和結構。關注需求就變得特別重要。
而供給越與需求匹配,越意味著經濟發展質量越高。所以,這些年,整個市場就呈現了結構不斷升級的特點。
“消費結構的升級包括三方面。”趙萍認為,一個方面是指消費對象的升級。消費對象又包括兩個方面:商品和服務。商品的消費可以從低端向高端轉化,消費者選擇的商品質量越來越好;而消費也可以從商品向服務消費升級,人們在窮時,只需要溫飽型消費,要么買吃和穿的,還要買車買房等,等這些滿足了,就會轉向精神消費,比如去唱歌、看電影、看演出等。而根據社會學馬斯洛的5層次理論,收入水平越高,越需要精神層面的滿足,對服務消費的需求也就越高。
第二個是消費手段的升級。以前都是面對面的消費,需要耗費比較多的時間和精力,現在有了電子商務,就省去了路途上的時間。當然,現在是傳統和現代相結合的消費渠道,人們可以在線下買,也可以在線上買。
第三個,則是消費的保障措施在不斷升級。以前人們逛街時,相中一條裙子,要試一下。結果買完發現隔壁的店里也有類似的,比這個還便宜,質量則差不多。怎么辦?只能認了,因為擔心人家不給退貨。但現在有了7天無理由、15天無理由退貨,消費者體驗更好,底氣更足,這也是消費升級非常重要的方面。
(實習編輯 張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