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記者從多家基金公司獲悉,上周五,不少近期上報債券基金產品較多的基金公司收到相關要求,債券基金等固定收益類基金的審核可能將受限。
“現在很多公司的產品部都在和各個銷售渠道商量撤哪些產品。”一位基金人士表示。“實際上,部分產品是由機構定制的,根據機構需求與渠道溝通好,再進行產品上報。目前的情況需跟定制機構溝通上報哪些,哪些產品可以緩緩。”
固收類基金可能受限
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近日,上報債券基金產品較多的基金公司收到相關要求,具體主要有以下幾類:
1. 普通債基。以今年8月為臨界點,8月以前上報的只留2只;8月以后上報的可能保留一半。同時提交承諾函,發行上限10億元,6個月內不開放產品申購。已經獲批的產品不受限制。
2. 商品類ETF。只保留黃金ETF和上海金ETF,其他所有產品可能需撤回。
3. 跨市場債券ETF可能需撤回。
4. 機構類債基可能需有1年以上的封閉運作期,封閉期不是6個月。
5. 證金債指數基金,超過2只的可能需撤回。
一位基金人士還表示,上報的所有浮動凈值型貨幣產品或需撤回,重新研究產品屬性。
某公募基金公司總經理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確實收到了相關要求。監管對權益基金一直持鼓勵的態度,對于債券基金和貨幣基金總體上保持控制。這個要求并不是明確的制度,具體到公司和產品應該有一定的靈活性。
另一家公募基金公司總經理則表示,暫時沒有收到相關要求,公司目前在排隊的產品也不多,媒體傳出的內容不包含二級債基。而二級債基的基金經理會根據市場情況,適當配置股票,增厚基金收益,這與監管鼓勵權益基金的發展是一致的。希望可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避免一刀切。
審核流程已有體現
事實上,在此之前,監管對公募基金的審核流程與進度已經有所改變。
中國證券報記者調研了解到,近期,公募權益基金產品的申報注冊流程有所提速,且優先處理權益類產品的審核。
基金業內人士張華(化名)表示,“之前上報的債券類基金產品都沒有批,后上報的權益類基金反而先獲批了。”
另一接近監管人士告訴記者,今年申報的基金產品中,權益類產品會優先審核,而非權益類產品則會被延遲處理。
Wind數據顯示,9月30日單日共有32只基金產品獲批,其中僅有4只債券類,其余均為權益類產品,占全部獲批產品的87.5%。其中,主動權益類產品14只,權益類指數產品14只。從月度數據來看,9月共有112只基金產品獲批,其中44只債券類基金,剩余均為權益類基金。相較于8月獲批的30只產品和7月獲批的53只產品而言,基金注冊明顯提速,且多數為權益類產品。
基金發力權益類產品
業內人士表示,此次要求對大公司影響不大,大公司債券基金產品線完善,大量布局新的債基產品意愿不強。對于固收產品線尚沒有完整布局的新公司、小公司來說,會帶來較大影響。
事實上,大力發展權益類基金已成為公募基金行業風向標。
除了發行權益類產品外,不少公司也對權益類產品在費率模式方面進行創新,引導投資者堅持長期投資與價值投資。業內人士表示,大力發展權益基金應從引導投資者建立合理預期,堅持長期投資出發。
近日,不少基金公司開始備戰浮動管理費基金產品。據業內人士透露,中歐等首批6家試點公司目前已有相關產品上報。業內人士表示,浮動管理費產品通過利益綁定的方式,讓基金公司、基金經理和投資者的利益訴求保持一致,有利于引導投資者堅持長期投資。
此外,最近已有基金公司力推后端收費的基金產品。“簡單來說,就是基金份額持有時間越長,申購費率越低,持有3年以上后端申購費率接近0。這樣的方式也是鼓勵長期持有,投資收益也有保證。”某基金業內人士表示。
除此之外,某基金業內人士表示,目前行業還正在通過產品結構、費率模式、投資策略、考核體系、投研體系、商業模式、客戶定制等各方面的創新,發力權益基金。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國經濟網
編輯:施尚景 見習編輯 吳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