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讓外貿企業的財務總監們感到壓力。
“在8月人民幣匯率破7后,我們就圍繞匯率下跌進行外匯套期保值,如今這個套保策略顯然做錯了方向。”一位外貿企業財務總監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11月5日人民幣匯率收復7整數關口后,她緊急調整了外匯套保方向,即重新調整了遠期掉期合約交易價格,將年底購匯價格從原先的7.2-7.3變成7.02,通過鎖定一個未來購匯價格“鎖死”進口商品采購價格,降低匯率波動造成的風險。
一位國有大型銀行金融市場部人士向記者直言,隨著人民幣匯率持續回升,近日采取類似外匯套保策略的企業明顯增加。一些擅長套保操作的外貿企業找到更具性價比的方法,在離岸市場尋找更低的匯價開展外匯套保,降低自身操作成本。
相比之下,眾多海外投資機構面對人民幣匯率大幅反彈,則顯得相對淡定。
富達國際亞洲固定收益主管Bryan Collins表示,當前富達國際參與投資人民幣債券的基金沒有對沖匯率風險,因為未來一段時間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將趨于穩定,因此決定將匯率對沖操作成本省下來,用于增加債券投資基金的額外回報。
在多位海外金融機構人士看來,海外投資機構如此操作,一方面是看好中美貿易談判取得積極進展,以及中國經濟基本面好轉對人民幣匯率的提振效應;另一方面,當前人民幣匯率風險對沖工具不夠豐富,他們暫時“按兵不動”。
“如果境內在岸市場人民幣匯率風險對沖工具能進一步豐富,包括引入封底期權、封頂期權、人民幣期貨、期權互換等衍生品,海外投資機構其實樂于采取匯率風險對沖工具,這也是他們加碼人民幣資產的一項重要風控措施。”Wrightson ICAP首席經濟學家Lou Crandall指出。
從看跌匯率到緊急止損
上述財務總監提及的看跌匯率為主的外匯套保策略,主要押注年底人民幣匯率在7.15-7.25之間,通過這一策略能獲得1.5個百分點的套保收益。
當9月中上旬人民幣匯率從7.18漲至7.06時,她所在企業并未調整策略,當時管理層仍判斷人民幣在短暫技術性反彈后下跌。
當11月7日人民幣匯率創下8月以來最高值6.9679后,企業高層做出調整策略的決定,若年底人民幣匯率在6.95-7.05之間,企業將要蒙受約3.2個百分點的外匯套保損失。
前述國有大型銀行金融市場部人士指出,很多外貿企業遇到類似的浮虧困局,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采取隨波逐流式、以盈利為導向的外匯套保策略,一看到匯率破7,就紛紛買入押注匯率下跌的套保策略,反之又盲目反向操作。
“無論是緊急撤銷原先看跌方向的套保策略,還是迅速買入單一換匯價格的遠期掉期合約,實質上市企業希望通過外匯套保博取收益,這反而讓企業處于賭匯率、猜匯率的風險之中。”上述金融市場部人士表示。外貿企業的套保操作也日益嫻熟,比如當過去兩個月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期間離岸匯率對市場狀況的反應速度比境內匯率更快時,他們紛紛轉向離岸市場尋找一個更低的匯價開展套期保值。
海外投資機構淡定應對
相比之下,多數海外投資機構面對近期人民幣匯率大幅雙向波動時,顯得相當淡定。
“在6月加倉人民幣資產后,我們已經做了人民幣匯率風險對沖操作,主要是在離岸市場買入多策略期權產品,將年底人民幣和美元的兌換價格鎖定在6.95-7.05。”一位海外投資機構亞太區首席代表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直言。當前人民幣匯率波動價格仍在他們預估區間內,因此沒有必要調整外匯套保策略。
在他看來,即便未來一段時間人民幣匯率偏離他們的預估區間,也可能不進行調整,一方面是中國經濟基本面好轉支持人民幣匯率;另一方面海外投資機構對人民幣未來波動趨勢的預估,較少關注短期走勢,而是鑒于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地緣政治風險變化趨勢、人民幣資產收益率高低等因素,給予一個綜合預估。
“由于近期人民幣匯率持續回升,現在反而是一些尚未開展外匯套保的機構買入離岸人民幣期權產品或掉期交易的好時機。”海外投資機構亞太區首席代表指出。目前人民幣匯率對沖操作成本所對應的中美利差(中美10年期國債收益率之差)消耗值約在30個基點左右,較8月人民幣匯率快速下跌期間低了至少一半,因此海外投資機構可以用更低交易成本構建人民幣資產的匯率波動風險防火墻。
他也承認,當前不少機構未開展外匯套保措施的原因,是中國境內可供選擇的人民幣匯率衍生品工具不夠豐富。
“部分海外投資機構向中國境內相關部門提出建議,一是國債期貨對商業銀行開放,由銀行為海外機構提供人民幣債券價格波動風險對沖工具;二是持續豐富在岸市場人民幣匯率風險對沖衍生品工具。目前相關部門在積極推進中。”Lou Crandall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
“當然,使用人民幣開展投資,才是最佳的匯率風險對沖方式。”Lou Crandall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海外機構用人民幣開展境內債券、股票投資的步伐提速。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人民幣跨境使用額超過14萬億元,同比增長逾20%。在全部跨境使用里,人民幣占比超過30%,其中資本項下的使用在全部人民幣使用的比重高達7成。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見習編輯:熊子文 王紅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