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部門的通知顯示,近期,借區塊鏈技術的推廣宣傳,虛擬貨幣炒作有抬頭跡象,一些企業以“區塊鏈創新”名義,在境內組織虛擬貨幣交易,甚至出現個別非法機構冒用人民銀行名義發行或推廣法定數字貨幣、打著“法定數字貨幣”噱頭騙取投資人錢財。
事實上,早在2017年央行等七部門就做出了“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非法從事代幣發行融資活動”的規定,不過虛擬貨幣非法發行與炒作的現象始終不能完全杜絕。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法與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濤在接受中新經緯客戶端采訪時表示:“虛擬貨幣是一個新的東西,管理起來難度還是比較大的。要從根本上或者技術上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虛擬貨幣的屬性。”
“其次,目前的部門規章或風險提示都是在警示可能涉及的風險問題,但對于虛擬貨幣到底是一種虛擬資產,還是一種貨幣,其實還不是特別清晰。”尹振濤認為,只有這個基礎明確了之后,對于涉及虛擬貨幣的發行、交易等問題才會有更清晰的認識,就能明確到底哪些行為是違法違規的。
“就如同炒股一樣,炒股本身肯定不是違法的行為,但是也是有風險的,所以我覺得我們不斷在提示有風險,為什么還有大量老百姓去投資呢?因為有些老百姓可能會認為,這是一個投資發財的機會。因此,除了法律法規要明確以外,我覺得還需要通過各種渠道和途徑傳播區塊鏈知識和虛擬貨幣知識,普及教育也是很重要的。” 尹振濤補充說。
作為一項具有革命性特質的技術,區塊鏈在近一段時期關注度極高。那么除了虛擬貨幣,區塊鏈技術還適合應用于哪些領域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楊濤認為,區塊鏈在金融領域只能在邊緣地帶小范圍利用,如供應鏈金融、貿易鏈金融。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副所長狄剛則表示,區塊鏈并不適合零售支付等高并發場景,而適合數據確權等場景。
(來源:中新經緯 見習編輯 王紅春 張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