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在公共服務領域,《綱要》中提出的目標為,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基本建立,率先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全面提升非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和供給質量,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基本滿足。到2025年,人均公共財政支出達到2.1萬元,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5年,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9歲。
想要達到上述目標,打造健康長三角是重要發力方向。《綱要》提出,推動大中城市高端優質醫療衛生資源統籌布局,采取合作辦院、設立分院、組建醫聯體等形式,擴大優質醫療資源覆蓋范圍。推進實施統一的基本醫療保險政策,逐步實現藥品目錄、診療項目和醫療服務設施目錄的統一。完善醫保異地結算機制,逐步實現異地住院、急診、門診直接結算。
擴大優質醫療資源覆蓋范圍
《中國城市健康生活報告》(2019)藍皮書顯示,長三角城市中,已有上海、蘇州、南京、杭州、嘉興等城市戶籍人均期望壽命超過了80歲。
數據來源:《中國城市健康生活報告》(2019)
上述藍皮書指出,長三角經濟圈各城市經濟比較發達,老百姓的生活相對富裕,醫療資源豐富,這些方面成為長三角經濟圈各城市居民長壽的主要原因。
不過,想要2025年長三角區域整體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9歲,仍然需要在推進大健康上繼續發力。
2018年,浙江全省居民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8.77歲,江蘇人均預期壽命為78歲。《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未查詢到安徽省2018年人均預期壽命準確數據,但據安徽省發布的人口發展“十三五”規劃中的要求,到2020年安徽省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3歲。
《綱要》提出,打造健康長三角。優化配置醫療衛生資源,大力發展健康產業,持續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推動大中城市高端優質醫療衛生資源統籌布局,采取合作辦院、設立分院、組建醫聯體等形式,擴大優質醫療資源覆蓋范圍。
目前,長三角已經實現了公共服務初步共享,城市醫院協同發展聯盟成員已覆蓋長三角30個城市112家三甲醫院。
聚焦在醫聯體建設方面,《綱要》要求,建立區內居民在醫療聯合體范圍內就醫的綠色通道。
長三角患者對優質醫療資源的需求較大。據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2018年診療數據,該醫院82.2%的門診病人來自長三角地區,79.1%的手術病人來自長三角地區。其中,來自江浙皖三省的門診病人占醫院門診總人數的39.1%,手術病人占比達到了58.6%。
醫聯體的建設將惠及這些患者。今年4月,長三角區域腫瘤防治一體化醫療聯合體在滬宣布成立,將以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江蘇省腫瘤醫院、浙江省腫瘤醫院、安徽省腫瘤醫院4家長三角地區腫瘤中心為“樁”,依托各單位的技術支撐和在當地的輻射能力,織就長三角腫瘤防治“聯合網絡”。
4家腫瘤中心將依托“互聯網+”平臺,建設長三角區域腫瘤防治遠程疑難病例討論和會診網絡,開展疑難病例的遠程討論和會診。
此次《綱要》也提出,共建以居民健康檔案為重點的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和以數字化醫院為依托的醫療協作系統,實現雙向轉診、轉檢、會診、聯網掛號等遠程醫療服務。逐步建立統一的急救醫療網絡體系,實現急救信息共享和急救網絡連通。
完善醫保異地結算機制
醫療保障制度的完善是解決患者看病貴的重要手段。
《綱要》提出,建立區內公共服務便捷共享制度,推進實施統一的基本醫療保險政策,逐步實現藥品目錄、診療項目和醫療服務設施目錄的統一。完善醫保異地結算機制,逐步實現異地住院、急診、門診直接結算。
目前,長三角41個城市實現醫保“一卡通”,三省一市(江蘇、浙江、安徽和上海)的3800余家醫療機構成為定點機構。
如今,上海和江浙皖三省醫保平臺相互聯通,覆蓋了三省一市41個城市、3974家醫療機構,其中上海所有的醫保定點醫療機構都已開通了異地醫保門診直接結算,服務對象主要包括異地安置退休人員、異地長期居住人員、常駐異地工作人員及異地轉診人員等四類參保人員,經過參保地醫保部門備案后,這四類人員就可以使用醫保卡進行異地門診費用直接結算。
《綱要》也指出,長三角跨區域社會保障便利化程度明顯提高,目前參保患者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近23.6萬人次、結算醫療費用約54億元。
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此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也要在醫改的整體大方向下進行,即小病還是要留在當地,大醫院要更多承接疑難雜癥等。所以實現異地就醫直接結算也不是任意漫游,而是要針對特定的人群,并建立相關的轉診制度。
朱銘來表示,從根本上解決不同地區的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均衡的問題,還需要大力推進分級診療,重點還是在于“強基層”。需要不斷提升基層醫生的能力,同時還需要完善雙向轉診制度。
今年4月,浙江省副省長成岳沖在2019年長三角地區跨省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工作推進會上表示,異地就醫門診直接結算工作,是推進長三角地區醫療等公共服務一體化的關鍵點。浙江將合理引導,把異地就醫門診直接結算與推進分級診療、有序就醫的目標有機結合起來,為符合條件的跨省異地就醫參保群眾提供方便快捷的結算服務。
此外,《綱要》還提出,依托優質醫療資源、現代醫藥產業、養老產業,制定區域產業資本和品牌機構進入當地養老市場指引,培育養老從業人員專業化市場,支持民營養老機構發展。建設一批國際知名的健康醫療服務、養生養老基地。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編輯:郭爽 見習編輯:劉夢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