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肅宗乾元三年的春天,杜甫求親告友,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棄官入川后總算有了自己的棲身之所。不料第二年八月,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他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千古名句。字里行間我們感受著詩圣那份熾熱的憂國憂民之情,也體會到了古人對于“住有所居,居有所安”的強烈渴求。
在高房價的今天,新市民想要融入一個城市也愈發地困難,經歷了初來乍到的迷茫和顛沛后,迫于高房價的壓力他們大多選擇了租房度日,然而隨時可能搬家的困擾就像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讓他們身在城市,心卻始終漂泊,難以感受城市的溫度。可見不論哪個年代,“安家”都是社會的核心需求。
從有文明活動跡象的3萬多年前到21世紀的現代,人類把自己的居住空間從簡陋的洞窟發展為有水、有電、有WiFi的完美居所,社會的進步讓家的結構形態發生了萬千變化,可見人們追求的不是安什么樣的家,而是“安家”給心靈帶來的那份歸屬感和安全感,“安心”才是真正的“安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銀行要回歸到服務社會的本源上來,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貢獻一份力量。
“奔向美好生活的路上,一個都不能少。”這是建行承諾。作為在基礎建設和住房服務領域最具優勢的國有大行,建設銀行積極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關于建立“租購并舉、多重保障”住房制度的戰略部署,率先推出住房租賃藍海戰略,提出“長租即長住,長住即安家”的全新居住消費理念,力求為千千萬萬人民解決“安心”的住房難題。
家是可以“租”的
花團錦簇、綠樹成蔭的小區環境;拎包入住、家電共享的居住條件;商業豐富,交通便利的配套設施,這就是坐落于鄭州市自貿區的“CCB建融家園.曙升公寓”,一個專門為追求夢想的青年打造的高品質城市生活公寓。
“房子是用來住的,租挺好!”今年大學畢業的小劉拿著剛到手的公寓房間鑰匙喜笑顏開,對建行河南省分行推出的住房租賃服務平臺贊不絕口。
“房子雖然是租來的,但是建行讓我安心,”小劉指著桌子上剛打印好的租賃合同說道:“至少未來幾年這就是我的家,我不用擔心會被房東趕走,到期后我還可以選擇續簽,在我看來這跟買房沒什么區別。”
對啊,誰說租房就不是“家”了呢?心安了,哪里都是家。
房是可以“存”的
存錢到銀行大家都知道,有沒有想過房子也可以“存”到銀行?據悉,建行河南省分行 “不動產財富管理”業務已在鄭州試點展開,通過對業主閑置住房的收益權進行評估,提供財務管理服務,撮合專業租賃企業,盤活房主資產,幫助業主一次性提前鎖定未來的住房收益。這一業務,被俗稱為“存房”。
“以前都是一年一簽,除了找中介要付傭金,手續麻煩,還要擔心家具家電的損壞,”剛剛在建行辦理了三年“存房”業務的唐先生給記者算起了賬:“存到建行合作的租賃公司,能一次性拿到未來三年的租金,我可以一部分拿來消費,另一部分做理財,收益上并不吃虧。”
“存房”業務幫助房主家庭提前實現閑置住房的長租收益權的同時,將社會閑置分散的存量住房轉化為集中且穩定的長租房源,讓更多的百姓可以安心地安家,不在“居者不易”的喟嘆中焦慮。
改革開放以來,建設銀行始終圍繞安居發力,在住房金融領域塑造了多個第一: 1985 年,在國內率先推出個人住房貸款業務,開啟了商業銀行服務支持國家住房制度改革的宏偉篇章; 1992 年,發放全國第一筆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業務;1995 年,首家推出個人住房公積金與商業性組合貸款。2004 年,在全國率先引入住房儲蓄制度;2005 年,首家成功試點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業務; 2010 年,發放全國第一筆公積金支持的保障性住房建設項目貸款。2013 年、 2016 年、 2017 年,建設銀行個人住房貸款余額率先在同業陸續突破2萬億、3萬億、4萬億元。
截至目前,建設銀行累計為2400萬客戶解決了住房問題,發放4萬億按揭貸款;累計受托發放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余額2萬億元,幫助1000萬戶公積金繳交客戶實現安居夢想。
面對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設銀行將緊跟時代步伐,準確把握國家“房住不炒”的住房政策定位,借助金融力量助推國家住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服務中原安居夢的美好愿望貢獻更多智慧,讓每一個在美好生活路上的奮斗者都不掉隊。(于曉洋 李海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