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稱,全球主要央行同步祭出貨幣寬松政策,使全球股、債市在今年一連串的貿易紛爭和地緣政治沖突中得以維持不墜。但在當前央行可用彈藥已很有限的情況下,這種政策的效果可能很快就會逐漸消逝,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欲更上層樓的新寄托,就成了各國政府的財政刺激。
據臺灣《經濟日報》網站12月5日報道,摩根大通資產管理公司全球市場策略師安德森說,明年市場的前景將因各國實施財政刺激的能力而“截然”不同。而一系列刺激增長的政府支出措施,對各國產生的影響可能也各不相同。
報道稱,宏利投資管理公司全球宏觀策略師Sue Trinh就說,即使正在形成的共識,是政府須采取更多擴張性財政措施,但并非所有國家都可以這樣做,日本、美國和一些歐洲國家可以揮灑的空間已經很有限。
瑞士信貸集團亞太區投資長伍茲表示,如果政府在利率已經很低的情況下開始刺激充分就業的經濟,通貨膨脹也可能加速,并對債券造成壓力。
報道介紹,渣打銀行表示,在已開發市場,英國最可能采取行動以應對脫歐的后果,這可能導致英鎊上漲。摩根大通的安德森說,美國明年祭出財政刺激的可能性最低,因為國會很難達成共識。
來源 參考消息網
見習編輯 張惟一 吳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