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開放的思路與眼界,決定中原“新零售”發展、變局的質量。
12月12日下午,作為第十五屆大河財富中國論壇的先行論壇,2019中原新商業峰會在鄭州CBD大河錦悅酒店率先登場。本論壇由河南日報報業集團主辦,河南省商業行業協會、大河財立方聯合承辦。河南日報報業集團黨委委員、大河報社社長王自合,河南省商務廳副廳長李若鵬,河南省商業行業協會會長何宏劍,在會上分別致辭。
論壇以“開放河南:新絲路與新思路”為主題,聚集了全省零售、批發、品牌、商業地產等領域的頭部企業,他們與APUS、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國內新零售專家一道,探討河南高水平開放格局下的“新商機”,對比今年“新零售”實戰、分享明年發展戰略。此外,在“商業迭代與二七復興”話題上,包括原亞細亞總經理王遂洲、鄭州華聯商廈董事長張淑云在內,幾代“二七商戰”老將與當下活躍在河南商界的新兵,現場展開了觀點大碰撞。
| 【開放新思維】移動互聯時代,商企要從經營商品轉向經營用戶
中國推進高水平開放打出組合拳,深刻影響著全球經濟。在此背景下,河南商企應如何應對挑戰、抓搶機遇?
在國內新零售資深專家鮑躍忠看來,隨著居民收入不斷提高,居民消費能力顯著提升,帶動全渠道零售、零售周邊領域、行業都在快速創新發展。對此,零售業要抓住消費升級和零售市場結構性調整帶來的契機。與此同時,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也給零售業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
“當前中國零售市場已經進入三度空間,進入全渠道時代。要建立以新傳播為主體的營銷體系,找到用戶,建立鏈接,產生影響,達成交易。”鮑躍忠表示,要改變傳統零售商業模式,需由經營商品轉為經營人,由顧客數量最大化轉為顧客價值最大化。
阿里巴巴工智能實驗室商務總監薛晶晶以“技術驅動”為角度,分享了AI技術、智能終端在滿足公眾多元化消費的應用。薛晶晶稱,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人工智能是引領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
通過微視頻,與會嘉賓看到了AI終端植入酒店的案例。得益于技術助力,酒店投資者大大節約了整體投入,消除人為錯誤并提供優質服務。如薛晶晶所言,得益于智能語音、機器視覺以及AR、邊緣計算、5G等技術的融合發展,人工智能的市場主體也正在發生變化,客戶體驗正在推動零售商發生巨變。
APUS創始人兼CEO李濤則從河南資源稟賦出發,深入剖析了當前開放格局下,河南互聯網產業出海的三大優勢。
“河南是互聯網人才高產區,這是人才優勢;重要城市三小時交通圈賦予河南很好的區位優勢;此外,河南還具備眾多低成本資源。”李濤特別提到,發展數字經濟有六大因素,教育、人才、成本優勢、政策導向、營商環境、社會信任缺一不可。河南可借助提早布局大數據產業的優勢,抓住互聯網出海的機遇,在建立完善的新產業人才機制基礎上,成為以先進生產力、綠色科技為代表的新開放窗口。
| 【開放新思路】抓住新顧客、新貨品、新技術,才有資格談新零售實戰
新零售不是概念,而是實戰。商企具備不斷適應市場的能力,就是新零售,“頑固守舊”一定是舊零售。
當日論壇上,線上線下融合是商業大咖口中最高頻的詞。優澤匯商業董事長皇甫立志認為,新零售環境下,不妨把線下商場變成前置倉:既能通過線下體驗直接購物,又能成為店鋪線上會員,雙向融合打通。
丹尼斯百貨總經理薄濤稱,今年丹尼斯在新零售建設的實戰,著力于三個方面:清晰認知90后、00后新消費者,解決優勢貨品控制力,加載數字化技術與消費者多維度鏈接的通道。得益于此,丹尼斯·大衛城在本年度銷售規模超過60億元,坐穩了國內零售單店十強。
“新零售中的‘新’,值得是順勢、迎勢、造勢。”北京鑫苑商業華中區總經理蔡文艷的這一見解,獲得同業者高度認同。
如建業商業公司總裁張子玉所言,本月即將在花園路商圈登場的建業凱旋廣場,曾為一個創新計劃買了“昂貴”的單。拆掉了剛剛花3000萬元建的電影院,又投資6000萬元改建出數千平方米的言幾又書店。“前后折騰了近一個億,只為了印證一個方向。任何商企的創新都離不開服務和商品,只有將二者創新具備前瞻性、實現系統化,才能掌握創新的靈魂。”
不過,新零售的實戰在不同規模的市場,卻有不同駕馭方式。
在永城金博大董事長楊旭東看來,不同于省轄市,縣域市場的商企仍在拼體量規模的階段,當地消費者對實體門店的忠誠度、粘性要比城市群體強很多。但需看到,移動互聯時代新技術的不斷涌現,能為商企與消費者在信息交互、商品交易等方面帶來便利。當前,縣域商企實戰新零售,主要體現在以用戶為導向調整商品結構,圍繞消費者需求提供服務,同時,也要積極擁抱新零售技術,如刷臉支付、數字購物中心等。
不同于豫企,蘇寧明年將啟用在鄭州航空港投建的全新現代物流倉和跨境倉。河南蘇寧易購總經理汪令軍表示,蘇寧已實現了線上線下消費服務一體化,讓消費者體驗到了無縫鏈接、自由切換。從外部看來,這是駕馭大數據、讀懂消費者、建立多渠道、多維度服務體系等。但事實上,所有的投資和發展初始點只有“以用戶需求為導向”。而在河南投建超級物流倉也是如此:“渠道下沉、農貨上行”,以及滿足全國消費者需求。
高質、高效的融合化服務,也是良品鋪子鄭州分公司總經理蔡雙的觀點。在其看來,不論通過什么渠道、技術,最終是為不同年齡層、個性的消費群體,針對性地提供專屬服務,這是新零售得以實現的基礎。
| 【開放新格局】“復興二七”三要素:重構頂層設計、創新無止、獨有文化傳承
穿透30年時光,二七商圈多家知名商企幾代掌門在本屆論壇相聚,縱論“商業迭代與二七復興”。
這包括,上世紀90年代“鄭州商戰”的主角原亞細亞總經理王遂舟、鄭州華聯商廈董事長張淑云,65年鄭州百貨大樓(現隸屬歐亞集團)董事長朱趙霞,二七商圈新業態的代表麥迪遜商業CEO孫亞杰、金鑫珠寶集團總經理李治國,以及兩位資深觀察者何宏劍、鄭州市商務局原常務副局長閻鐵成。
幾代“征戰二七”的將帥一席而坐,只因一個目的:今天的二七商圈在消費者心中失勢了。在過往十年,“重塑二七商圈”只是部分商界群體、部分消費者的星散愿望;而今,它變成了河南商業經濟尋求高質量發展、國家中心城市擦亮“窗口”的剛需。
如何宏劍所言,二七商圈在消費者心中首位度“退步”,源于它根據消費市場需求變化,持續鞏固獨有優勢。這包括品牌、商品、服務、新業態門店,乃至獨有“二七文化”、“鄭州文化”獲得消費者繼續認同。今天,花園路商圈、CBD商圈,隨之城市框架的拉大,它受到了越來越多現實性的競爭挑戰。
“50后女將”張淑云對此表示贊同。她認為,二七商圈要創新,政府、企業都要知行合一、敢于擔當。并表示,早在20多年前,僅1.5萬平方米的鄭州華聯商廈,年銷售規模就已達4億元以上。
“復興二七商圈,首先要避免同質化。”在孫亞杰看來,近年來,二七商圈關掉了一些商場,但同時,也在孕育著“新生”。但值得注意地是,如今商圈內大型購物中心高度集中,會再次陷入同業態紅海對抗。這與10年前的百貨店的狀態并無得到改善。
李治國的觀點與之相近。在他看來,業態迭代不能與時俱進、特色化與差異化不足、歷史文化與現代文化銜接不夠,是二七商圈未能挽回消費者“第一選擇”的三大痛點。
王遂舟、朱趙霞等提出建議,二七商圈復興,需由政府決策牽頭重構頂層設計。相關職能部門應成立振興二七商圈的“指揮倉”,統籌發展規劃、土地、商務等具體事項,確保規劃做到整體實質性的落地。與此同時,建議擴大二七商圈架構,將商圈中心街區打造為相對半封閉式,容納更多特色業態、引進科技手段改造商圈光影效果,打造鄭州一個國際化、現代化的二七商圈。(來源 大河報·大河財立方 記者 楊霄 丁洋濤 裴熔熔 見習編輯 李英旋 編輯 熊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