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代替低層次的勞動力,這是否會加劇貧困?在今日舉行的亞洲金融論壇上,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比吉特·巴納吉對此表示,在技術取代人工的過程中,必須要進一步關注可能會出現所謂的被邊緣化的人群或者失勢的人群,要做一些調整或者機制改革。
據此前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2019年10月14日的消息,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阿比吉特·巴納吉(Abhijit Banerjee)、埃絲特·迪弗洛(Esther Duflo)和邁克爾·克雷默(Michael Kremer)三位經濟學家,以表彰他們“在減輕全球貧困方面的實驗性做法”。
近年來,機器人取代人工是一個熱門議題。比如,在去年熱播的紀錄片《美國工廠》中,為了減少成本,福耀集團選擇用部分機器人代替人工。但這也引發很多人的擔憂,有觀點認為這會導致貧困加劇。今日,阿比吉特·巴納吉在談到這一話題時也提出同樣的疑問,技術革命會帶來GDP的上升,但會不會帶來大量被邊緣化的人口呢?
“有很多人覺得自己工作會被取代,他們會發泄自己的情緒,對于政府抱有不同看法。在技術取代人工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進一步關注可能會出現所謂的被邊緣化的人群或者失勢的人群,他們必須得到足夠的補償。”阿比吉特·巴納吉說,
自動化并不是壞事情,但是我們必須要做好必要的善后,要做一些調整或者機制改革,讓這些人群也能夠體會到社會進步帶來的福祉。
阿比吉特·巴納吉還表示,商界應該可以和政府合作,不能靠一己之力單打獨斗。“在美國也好、歐洲也好,靠一方做事情力不從心。可以看到有更多壓力互相轉嫁,比如減稅等。”
(來源:新京報 編輯 李英旋)